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华

作品数:25 被引量:83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语言文字
  • 6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汉字
  • 9篇符号学
  • 6篇文字
  • 3篇字本位
  • 2篇三重证据法
  • 2篇汉语
  • 2篇分治
  • 1篇地瓜
  • 1篇学术界
  • 1篇意指
  • 1篇隐含
  • 1篇语象
  • 1篇语言
  • 1篇语言理论
  • 1篇语言学
  • 1篇在场
  • 1篇造词
  • 1篇证据法
  • 1篇证据法学
  • 1篇证据观

机构

  • 25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天津外国语大...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中国政法大学

作者

  • 25篇孟华
  • 1篇王铭玉
  • 1篇申小龙
  • 1篇王乐洋
  • 1篇田沐禾
  • 1篇杜彩霞

传媒

  • 6篇符号与传媒
  • 3篇证据科学
  • 1篇语言教学与研...
  • 1篇周易研究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汉字文化
  • 1篇语言文字应用
  • 1篇东方论坛—青...
  • 1篇青岛大学师范...
  • 1篇江苏行政学院...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当代修辞学
  • 1篇西部学刊
  • 1篇语言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1
  • 1篇2000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符号学的三重证据法及其在证据法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9
2008年
根据符号学理论,证据作为一个符号现象本质上是一种意义生产机制而非证据事实本身。符号学证据理论认为,人类文化记忆和证实的最基本方式包括"听"(口述证据)、"看"(图像证据和实物证据)以及介于这二者之间的第三状态"写"。符号学更关注不同的证据符号间的关联方式的研究,可称为证据间性研究,即一种证据符号的性质不仅取决于它与待证事实之间的真实关联性.而且取决于它与其他证据符号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的最基本类型就是言、文、象综合运用,我们称之为三重证据法。本文利用符号学三重证据法探讨了一些证据法的基本问题。
孟华
关键词:三重证据法
“字本位”理论与汉语的能指投射原则被引量:12
2001年
字本位理论的主要含义是 :具有意指性 (非线性 )单位性质的字 ,处于汉语语法结构的核心地位 ,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语语义语法。本文在“字本位”的基础上提出了能指投射原则 :在非线性意指关系的两个相关单位如能指与所指、形式与内容中 ,能指、形式的结构性质决定了所指、内容的结构性质 ,所指结构是能指结构的投射。汉语的能指投射原则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的区别性特征 ,这里展现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研究领域。
孟华
关键词:汉语
图像证据的符号学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一、图像证据及其真实关联性 证据——这里主要指广义的而不仅仅指法学意义上的证据——是证明事实存在的中介而非事实本身。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符号。证据符号面对的事实是过去式的、不在场的,因此需要借助于证据符号将过去的、不在场的事实进行复原。当然这种复原是一种符号性的仿真或推导,而非事实本身的重现。
孟华
关键词:符号学分析图像不在场过去式符号性
字本位和逻各斯中心主义两种证据观及其历史演变被引量:1
2010年
本文重点讨论了两种证据观:字本位的证据观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证据观。并进一步认为,中国传统证据观是字本位性的,表现在言、文、象三重证据符号的关系中以"书写"或经典为中心。现代中国发生了证据观的革命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去汉字化"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证据观,即在言、文、象三重证据符号的关系中以"言、象"为中心。"去汉字化"建立了中国现代性证据观,同时也难以避免地导致了与传统文化的断裂。
孟华
关键词:证据观三重证据法字本位
汉字物质结构研究的合治观——兼论索绪尔的文字结构思想被引量:1
2005年
本文提出一种“合治”的汉字结构观:将文字结构的硬件和软件二元要素看作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强调在二者间的互动关系中研究其中的一个要素。并将汉字的硬件研究叫做汉字媒体学,将汉字的软件研究具体区分为汉字形体学和书体学两个概念。“形体学”研究文字的结构单位及其规则。“书体学”又包括三个子领域:汉字字体学、汉字书法学和汉字字迹学。
孟华王乐洋
关键词:分治
“中性”——汉字中所隐含的符号学范式被引量:1
2017年
本文将巴尔特的“中性”概念改造为“二元对立项的中间状态和消解方式”,并将这个概念运用于汉字符号的分析,指出汉字具有类符号、类文字的中性特征。本文还通过图文关系的“离心化”和“向心化”两种中性化类文字现象的描述,进一步阐释了汉字中隐含的与西方符号学不同的理论范式,并预示了这种“中性”符号学范式的现代意义。
孟华
试论类文字被引量:5
2011年
“类文字”,乃是介于图像和文字之间的视觉符号。它们具有一般文字的语言指涉功能,但又保持了图像性而没有完全成为语言的替代品。本文根据符号学关系论的方法确立类文字,包括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分离性原则,即如何区分图与文;二是统一性原则,即文字与图像之间亦此亦彼的中介性质。类文字的图文中介化包括两类:一是文趋图的“离心化类文字”,二是图趋文的“向心化类文字”。“类文字”概念的提出,打通了象形字与文字、文字与图像的关系,这种类文字范畴具有图像和文字双重编码特性,它极有可能成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这种宝贵的视觉符号资源对美术设计、图画创作、文字研究、视觉符号理论都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而且,这种类文字很有可能成为视觉动漫创作中的基本语汇单位,亦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孟华
文字符号的向心和离心被引量:1
2020年
汉字符号学主要研究文字的超符号性质。超符号指超越自身而内部隐含、外部关联了其他异质符号的符号。超符号关系主要是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关系,集中表现为语言与文字和语言与图像(包括实物符号)的关系。本文主要通过汉字的分析,讨论了两种超符号关系方式:以语言符号为中心的向心方式和以非语言符号为中心的离心方式。
孟华
关键词:向心离心
中国符号学发展的语象合治之路被引量:16
2021年
符号学是一门充满了西方色彩的现代显学,它历来被分为以索绪尔为代表的语符中心符号学和以皮尔斯为代表的实效主义符号学两条路径。时至今日,符号学有没有第三条路径?此问题是世界当代符号学关注的热点,更是中国符号学亟待回答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中国传统符号学资源的属性、符号学研究的意指模式以及中国符号学在世界符号学的地位问题。我们认为,第三条路径是可以探究的,这就是基于中国学者“语象合治”符号观的语象合治之路:本文的思想观点有七:1)提出“大符号”观来规约符号,对符号的界定标准做进一步完善;2)语象合治是符号学的普遍现象,体现的是一种中性符号观,其主旨是对二元对立及语象分治关系的解除;3)语象合治可分为移心型合治和执中型合治,前者跨界有痕,后者整合浑成;4)语象合治观无论在中国传统符号学思想中还是在当代西方符号学思想中均具有理论根底和基础;5)语象分治是西方符号学所遵循的主要路径,但其对符号认识的偏狭和对符号边界的固守已经形成符号学发展新的瓶颈;6)中国符号学研究者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实践是非常有益的,充分说明了“语象合治”思想的正确性;7)中国是一个长于符号思维的国度,其独特、丰富的符号学学术资源是中国符号学发展的重要依归,语象合治思想的提出将会进一步提升中国符号学在世界学术界的地位。
王铭玉孟华
关键词:符号学
从造词到类文字被引量:2
2012年
本文旨在研究类文字的符号学本质。类文字作为一种符号,其特征乃是与文字之间的特殊关联:对此类现象的研究,乃是基于造词理论的汉字符号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后者在使用了由索绪尔开发出来的符号学原理的同时,也试图扬弃其过于结构主义的僵死要素。
孟华
关键词:词汇学造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