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视
- 作品数:31 被引量:274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 悬钩子类果树种质资源及黑莓高产优质栽培基础研究
- 李维林贺善安吴文龙任冰如孙醉君顾姻王传勇闾连飞吴菊兰蔡剑华赵昌明郑海燕於虹陆长根孙视殷云龙
- 该项目在多年野外引种和迁地保护的基础上,在南京中山植物园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悬钩子田间种质圃;围绕悬钩子类果树的育种目标,率先制定了在国际国内通行的悬钩子类果树种质资源评价体系;在田间种质圃观察的基础上,筛选出了2...
- 关键词:
- 关键词:悬钩子黑莓种质资源栽培技术
- 赤芝子实体的化学成分研究(Ⅱ)被引量:10
- 2010年
- 采用硅胶及凝胶柱色谱方法从赤芝(Ganoderma lucidum(Leyss.ex Fr.)Karst.)子实体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及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赤芝萜醇A(lucidumol A,1)、麦角甾醇(ergosterol,2)、麦角甾醇棕榈酸酯(ergosteryl palmitate,3)、棕榈酸(palmitic acid,4)、β-谷甾醇(β-sitosterol,5)、硬脂酸(stearic acid,6)、油酸(oleic acid,7)、α-羟基-24-烷酸(α-hydroxytetracosanoic acid,8)、2-羟基-二十四烷酸乙酯(2-hydroxytetracosanoic ethyl ester,9)以及2-羟基-二十四烷酸甲酯(2-hydroxytetracosanoic methyl ester,10)。其中,化合物9~10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4~8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陈曼张敉孙视夏冰张涵庆
- 关键词:赤芝子实体
- 福参 (Angelica morri Hayata)色原酮化合物的结构确定(英文)
- 2005年
- 目的 :研究福参的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柱色谱及重结晶法进行分离纯化 ,通过光谱法进行结构鉴定 ,化学沟通法确定绝对构型。结果 :分得一个色原酮divaricatol(1)。结论 :化合物 1首次从当归属植物中分得。到目前为止 ,福参中分离到的色原酮类化合物与中药防风的基源植物防风 (SaposhnikoviadiavaricataSchischk.Syn .LedebouriellaseseloidesWolff)
- 孙视孔令义张涵庆贺善安
- 关键词:中药材化学结构活性成分
- 福参和骨缘当归的化学成分研究
- 该论文对福参(A.morii Hayata)和骨缘当归(A.cartilagino-marginata var.foliata Yuan et Shan)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并在药理活性筛选的基础上进行了骨缘当归活...
- 孙视
- 关键词:当归化学成分药理活性
- 文献传递
- 福参的苷类成分被引量:12
- 2003年
- 目的 从福参 Angelica morii提取分离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乙醇提取 ,溶剂萃取 ,大孔树脂、聚酰胺、硅胶柱层析 ,LH-2 0、重结晶等纯化 ,对福参饮片进行系统提取分离 ;运用波谱学方法及理化常数对照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正丁醇和水部分分离到 6个苷类化合物 ,分别为升麻素苷 (prim-O-glucosylcimifugin, )、紫花前胡苷(marmesinin, )、芹菜素 7-O-β-D-葡萄糖苷 (apigenin 7-O-β-D-glucoside, )、木犀草素 7-O-β-D葡萄糖苷 (lute-olin 7-O-β-D-glucoside, ) ,umbeliferone 7-apiosylglucoside ( )和胡萝卜苷 (daucosterol, )。结论 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化合物
- 孙视石赟蓉孔令义张涵庆贺善安
- 关键词:苷类当归属
- 石蒜属叶绿体trnL-F序列的变异与系统聚类分析被引量:15
- 2008年
- 目的:分析比较石蒜属和近缘属植物中国水仙trnL基因的部分序列和trnL-trnF间隔区的完整序列,为石蒜属物种鉴别和种间亲缘关系分析提供分子佐证。方法:采用PCR产物直接双向测序法,用Clustal X 1.81,MEGA 2.0软件进行序列分析,采用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MP)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所测物种的序列全长在905~1036 bp,经排序后,两端切平,得到886 bp的整齐序列,所测物种的核苷酸变异位点14个,信息位点10个,主要在trnL内含子区,这些位点可用于区分石蒜属物种;4个碱基"ATAT"缺失/插入是区别石蒜属与其近缘植物水仙的显著特征。重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供试的石蒜属物种聚成3类,除稻草石蒜、忽地笑、香石蒜的系统位置有所不同之外,与经典分类结果基本相符。水仙属2个种形成1个单系类群,表明属间trnL-F序列差异明显。结论:分子系统树支持安徽石蒜是长筒石蒜的变种或杂交种观点,换锦花可能是玫瑰石蒜、红蓝石蒜的杂交母本。石蒜属种间trnL-F序列存在一定变异,是物种鉴别的有效分子标记。
- 袁菊红孙视彭峰冯煦郑玉红夏冰
- 关键词:石蒜属分子鉴别系统树
- 石蒜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的ISSR和RAPD标记比较研究被引量:23
- 2007年
- 目的研究石蒜属4种植物的种间亲缘关系和同一种内不同采集地材料的遗传多样性,为其种质资源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分子佐证。方法用ISSR和RAPD标记分别对不同采集地的37份石蒜属植物(石蒜18份、中国石蒜10份、换锦花5份、忽地笑4份)的基因组DNA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结果(1)16条ISSR和17条RAPD引物分别扩增出229和215条带,多态比率分别为85.59%和69.77%,显然,ISSR检测出的多态性条带的能力优于RAPD;(2)ISSR和RAPD标记检测同组供试材料种间或种内的Nei′s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分别为0.5459~0.9345,0.6419~1.0000,平均为0.6836,0.7428。两者相关系数r=0.8582,达极显著水平。(3)ISSR和RAPD标记的分子聚类结果相近,两种标记均能准确地把不同来源的材料先按种聚类,种间的分子分类结果与传统经典分类相符;种内不同采集地材料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其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4)用POPGENE3.2分析的种间基因分化系数(Gst)与用AMOVA进行的遗传变异巢式方差分析所得结果基本一致。结论两种标记均可用于石蒜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与种内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虽然ISSR标记在种间遗传多样性检测上分辨力较RAPD标记低,但ISSR标记能检测到更高的种内遗传差异性,更适合种下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袁菊红孙视彭峰冯煦夏冰
- 关键词:石蒜属RAPDISSR种间差异
- 完整大鼠连续间断取血法研究黄芪甲苷的药动学(英文)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建立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AGS-IV)在完整大鼠体内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及初步的药动学评价。方法:运用液质联用仪(HPLC-MS)测定大鼠血浆AGS-IV浓度。6只雄性SD大鼠,AGS-IV溶液静脉给药(2 .0 mg/kg) ,单只大鼠连续取血法,取血点分别为0 .025、0 .05、0 .1、0 .25、0 .5、1、2、4、6、10、14和24 h。固相萃取小柱提取血浆样品,地高辛为内标(I .S.) ,LC-ESI-MS测定血药浓度。AGS-IV的m/z为807 .5 ,内标地高辛的m/z为803 .5。结果: AGS-IV的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1 ~1 000 ng/mL(r=0 .9992) ,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分别小于6 %和8 %,血浆样品AGS-IV的回收率为92 .8 %~98 .4 %,内标的回收率为80 .0 %~90 .9 %,最低检测限为0 .5 ng/mL。CAPP软件拟合,AGS-IV的消除符合二室模型,药动学参数t1/2β(h) ,CL(L.kg-1.h) ,Vc(L/kg) ,AUC0 -∞(μg·mL-1.h)分别为:3 .46±0 .52 ,0 .47±0 .02 ,0 .76±0 .16和4274±186。结论:连续间断取血法结合HPLC-MS技术,适用于测定AGS-IV在小动物的血药浓度和药动学评价。
- 余俊先张淳文张银娣孙视赵人争韩嘉媛沈建平
- 关键词:黄芪甲苷药动学HPLC-MS
- 桑白皮的化学成分研究(Ⅱ)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研究桑白皮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和凝胶柱色谱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桑辛素C(moracin C,1),桑辛素M(moracin M,2),桑辛素M-3′-O-β-D-吡喃葡萄糖苷(moracin M-3′-O-β-D-glucopyranoside,3),桑辛素O(moracin O,4),桑皮酮S(kuwanon S,5),桑皮酮T(kuwanon T,6),5,7-二羟基色酮(5,7-dihydroxychromone,7),5,7,2′-三羟基二氢黄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5,7,2′-trihydroxyflavanone-4′-O-β-D-glucoside,steppogenin-4′-O-β-D-glucoside,8),7-羟基香豆素(7-hydroxycoumarin,9),5,7-二羟基香豆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7-dihydro-xycoumarin-7-O-β-D-glucopyranoside,10),桑叶苷C(mullberroside C,11)。结论:其中化合物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张敉陈曼孙视夏冰张涵庆
- 关键词:桑白皮化学成分
- 桑白皮的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15
- 2010年
- 采用硅胶和凝胶柱层析方法对桑白皮(Cortex Mori)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是:羟基白藜芦醇(Hydroxyresveratrol,1),桑叶苷A(mulberroside A,2),熊果酸(ursolic acid,3),3-乙酰基-α-香树酯醇(3-acetyl-α-amyranol,4),熊果烷(ursane,5),β-谷甾醇(β-sitosterol,6),胡萝卜苷(daucosterol,7),十六碳烷酸(palmitic acid,8),十八碳烷酸(stearic acid,9),二十六烷酸-α-单甘油酯(α-glycerol monohexacosanoate,10),二十八烷酸-α-单甘油酯(α-glycerol monooctacosanoate,11)。其中化合物5、8~11均为首次从桑白皮中获得。
- 张敉陈曼张涵庆孙视
- 关键词:桑白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