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和比较角膜瓣的旋切方式与平切方式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知觉恢复的影响。方法观察2005年11月~2006年4月在我院行LASIK矫正手术且随诊数据完整者62例(120眼),将其按微型角膜刀制作角膜瓣的类型分为两组:Ⅰ组为角膜瓣平切方式,32例(60眼);Ⅱ组为角膜瓣旋切方式,30例(60眼),两组分别在术前、术后第10天、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角膜知觉的测定和比较。结果Ⅰ组和Ⅱ组术前、术后第10天、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角膜知觉均值分别为(54.91±3.25)mm、(54.75±3.49)mm,(16.33±4.59)mm、(13.92±5.05)mm,(33.58±8.78)mm、(24.16±5.38)mm,(45.75±7.41)mm、(36.08±4.79)mm,(53.58±6.95)mm、(46.00±5.43)mm。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Ⅰ组及Ⅱ组术后第10天、第1个月、第3个月、Ⅱ组术后第6个月角膜知觉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两组角膜知觉均在术后第10天时最低,1个月后开始恢复,Ⅰ组术后第6个月时基本正常,Ⅱ组接近正常则需要6个月以上。结论在LASIK手术中,采用角膜瓣的平切方式对角膜神经的损伤小,其术后角膜知觉的恢复早于角膜瓣的旋切方式。
目的比较不同屈光度、年龄、性别双眼角膜地形图对称性差异的特征。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拟行屈光性角膜手术的年龄18~47岁的近视眼患者500例(1000眼)。方法对受试者双眼行角膜地形图(TOMEY Version 3.30)检查。检查前停戴角膜接触镜1周以上,并排除干眼和其它眼病及全身系统疾病。主要指标角膜地形图对称性、对称比率。结果最大散光轴位和屈光度同侧一致3.4%,基本对称1.8%,近乎对称79.0%,不对称15.8%。不同屈光度对称比率<-6.0D占12.0%,-6.0~-7.9D占24.0%,-8.0~-9.9D占25.8%,≥10.0D占19.0%(P<0.05)。不同年龄对称比例<35岁占84.3%,≥35岁68.5%(P<0.05)。男性对称比率占86.4%,女性76.7%(P>0.05)。结论80%的近视患者双眼角膜地形图呈对称性分布。屈光度越高(-10.0D以内)对称性越高;随年龄增长对称性逐渐降低。(眼科,2008,17: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