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航
- 作品数:10 被引量:31H指数:4
- 供职机构: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民族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心脏手术中抑肽酶不良反应的诊治体会被引量:3
- 2007年
- 赵艳孔航管勇
- 关键词:抑肽酶手术中诊治过敏反应术后出血心肺转流
- 乌司他丁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期间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期间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40例,性别不限,体重39~72kg,年龄27—44岁,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2组(n=20):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U组于CPB前10min静脉注射乌司他丁1万U/kg,CPB预充液中加入1万U/kg,C组以等容量生理盐水替代乌司他丁。于CPB前15min(T1)、CPB10min(T2)、CPB结束后30min(T3)、60min(T4)时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IL-8、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结果与C组比较,U组CPB期间和CPB结束后血浆IL-6、IL-8和TNF-α的浓度降低,IL-10浓度升高(P〈0.05或0.01);与T1比较,T2,3时两组血浆IL-6、IL-8、IL-10、TNF-α的浓度升高(P〈0.01)。结论乌司他丁可减低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CPB期间促炎-抗炎反应失衡,减轻全身炎性反应。
- 赵艳张俊彭星余红岚孔航史丽绢陈茜
- 关键词:胰蛋白酶抑制剂心肺转流术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 术后硬膜外及皮下连续镇痛的体会
- 2006年
- 侯银西孔航柴志友
- 关键词:术后病人硬膜外术后应激反应肌肉痉挛伤口疼痛麻醉术后
- 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术中心脏复跳困难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08年
- 赵艳孔航杨琴
- 关键词: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复苏术
- 抑肽酶和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中抗炎作用的比较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比较抑肽酶和乌司他丁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中的抗炎作用。方法选择60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ASAⅡ~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抑肽酶组(A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20例。于ECC前15min(T1)、开放升主动脉后10min(T2)、ECC结束后30min(T3)、ECC结束后60min(T4)4个时点取颈内静脉血测定下列指标:血浆IL-6、IL-8、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分析3组各时点炎性因子的变化。结果3组血浆IL-6、IL-8、IL-10、TNF-α浓度在T2、T3、T4时点均明显高于T1时点(P<0.01);血浆IL-6、IL-8、TNF-α浓度在T2、T3、T4时点U组明显低于A、C组(P<0.05,P<0.01),A组明显低于C组(P<0.05);血浆IL-10浓度在T2、T3、T4时点U组、A组明显高于C组(P<0.05,P<0.01),U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在ECC中都能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并可上调抗炎因子表达。乌司他丁在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方面强于抑肽酶,而抑肽酶上调抗炎因子表达的作用优于乌司他丁。两者都可有效抑制ECC诱发的炎性反应。
- 赵艳张俊彭星霍旭芳余红岚孔航史丽绢
- 关键词:体外循环乌司他丁抑肽酶
- 依托咪酯对DNB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干预及机制研究被引量:12
- 2021年
-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依托咪酯(Eto)对2,4-二硝基苯磺酸(DNB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40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依托咪酯低剂量组(1.5 mg/kg)、中剂量组(3 mg/kg)、高剂量组(6 mg/kg)。采用DNBS诱导法构建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观察记录病变活动指数(DAI)和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状态并进行结肠组织学评分(HS)。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Bax和Bcl-2的表达。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ELISA检测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P65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NBS诱导组DAI指数、CMDI指数和HS评分显著增加(P<0.05),出现结肠水肿溃烂,大面积溃疡灶,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等UC的组织病理学改变,UC大鼠模型构建成功。UC大鼠结肠组织细胞凋亡率及Bax/Bcl-2显著上调(P<0.05),SOD水平明显下调,MDA水平明显上调(P<0.05),IL-1β、IL-6、TNF-α炎症因子水平及NF-κB p-P65水平显著上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Eto中、高剂量组DAI指数、CMDI指数和H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Eto中、高剂量组呈剂量依赖性显著下调细胞凋亡率及Bax/Bcl-2(P<0.05),上调SOD水平,下调MDA水平(P<0.05),IL-1β、IL-6、TNF-α炎症因子水平及NF-κB p-P65水平显著下调(P<0.05),Eto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to对DNBS诱导的大鼠UC有明显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为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
- 李曦吴仲代丽娜李仕梅王子明许凌懿孔航
- 关键词:依托咪酯溃疡性结肠炎氧化应激炎症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采取续硬膜外阻滞麻醉的效果观察
- 2014年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是胆道外科常用的手术,分为顺行性(由胆囊管开始)切除和逆行性(由胆囊底部开始)切除两种。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针对性差、创伤大、伤口愈合慢、易出现并发症,导致患者痛苦大、术后恢复不良的问题。自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发展以来,此术式迅速为外科医师及病患所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常规选用气管内插管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气管内插管全麻的优点是患者术中无疼痛及不适,但存在苏醒延迟,因而不能确保术毕即拔出气管内导管,增加了麻醉管理时间,也存在着各种气管内插管的并发症,还存在麻醉费用高的问题。硬膜外麻醉的优点为操作简单,手术结束时麻醉亦结束,但手术开始后气腹反应强烈,而且有引起胆心反射的可能,二者均可导致患者心跳减慢,甚至心跳骤停,增加了手术、麻醉的风险;但费用低。现将近年来,我院开展的70例硬膜外阻滞复合咪达唑仑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了总结,现报道如下。
- 孔航
- 关键词:气管内插管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气管内导管苏醒延迟管理时间胆心反射
- 术后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与单次注药镇痛的对比观察
- 2000年
- 将 6 0例硬膜外麻醉下行胆道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 ,硬膜外自控镇痛 (PCEA)组 (n =30 ) ,硬膜外单次注药(EPI)组 (n =30 )。手术结束时 ,PCEA组硬膜外导管接自控镇痛泵 (简称PCA) ,药液用 0 .0 0 6 %吗啡加 0 .15 %布比卡因 ,由病人自行给药镇痛。EPI组经硬膜外导管一次注入吗啡 2mg。在术后 4、8、12、2 4h进行随访并记录 :①疼痛评分 (用VAS法 ) ;②平均动脉压 (MAP)和呼吸频率 (RR) ;③副作用发生率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尿潴留等。结果显示 :在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MAP及术后 4hRR两组差异也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术后 8、12、2 4h两组RR变化都在正常范围但差异有显著性 ( P <0 .0 1或P <0 .0 5 ) ,2 4h副作用发生率两组差异亦无显著性 ( P >0 .0 5 )。认为PCEA和EPI两种方法都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 ,但PCEA更能满足机体的个体差异 。
- 杨泉芝孔航
- 关键词:镇痛硬膜外自控镇痛术后镇痛
- 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与单次注药镇痛的效果对比观察
- 2001年
- 目的比较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法与单次注药法的临床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6 0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胆道手术的病人 ,随机分成两组 ,硬膜外自控镇痛组 (PCEAn =30 ) ,硬膜外单次注药组 (EPIn =30 )。手术结束时 ,PCEA组硬膜外导管接自控镇痛泵 (简称PCA) ,药液用 0 0 0 6 %吗啡加 0 15 %布比卡因 ,由病人自行给药镇痛。EPI组经硬膜外导管一次注入吗啡 2mg。在术后 4、8、12、2 4h进行随访并记录 :(1)疼痛评分 (用VAS法 ) ;(2 )平均动脉压 (MAP)和呼吸频率 (RR) ;(3)副作用发生率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尿潴留等。结果在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MAP及RR两组差异也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2 4h副作用发生率两组亦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PCEA和EPI两种方法都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
- 杨泉芝孔航
- 关键词:疼痛术后镇痛病人自控镇痛硬膜外自控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