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南
- 作品数:18 被引量:32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香港特区政府研究资助局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 古汉语“使”的小句整合功能
- 2025年
- 古汉语“使”(包含“使”“令”等使役动词)的语法化不仅限于使役到条件的演变,从使役动词发展为假设连词,伴随“使”字动词性减弱而产生的小句联结功能,同样也是语法化的结果。估且视作篇章连接成分的“使”可以得到梵汉佛经对勘及汉语-回鹘语对译文献的进一步印证。由“使”整合而成的“使”字句弹性十足,既能延伸扩展,形成大于句子的语法结构“A+使+B”,“使”关联A、B两个事件,构成双事件结构,A、B各自独立成句,甚至可使用复句;还能省缩构式,形成结合更为紧密的使成连动结构,继而成为动结式的源头。如此一伸一缩,共同构成古汉语“使”及“使”字句语法化的完整过程。
- 姜南阿依达尔·米尔卡马力
- 汉语比较句的混同发展与分立定型被引量:4
- 2016年
- 作为汉语古今语序变革的经典案例,比较句的演变历来备受关注。但汉语比较句演变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却并没有解决。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汉语比较句语序类型的转变和句式结构的更替,展现在汉语孕育剧变的中古时期,无标记的比较句式普遍存在平比与差比歧义两解的复杂情形,而否定、疑问、假设等有标记的平比句式率先开启汉语比较句的语序变革表示差比,这或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汉语平比句和差比句之间存在同源派生关系。伴随新兴比较词和框式介词等双重比较标记的出现,汉语的平比句与差比句在完成新旧语序更替的同时,也由起初的交织混同走向分立定型。
- 姜南
- 关键词:汉语比较句语序类型句式结构
- 汉译佛经“S,N是”句非系词判断句被引量:12
- 2010年
- "S,N是"句作为汉译佛经的特色句式一直受到学界关注,有关它的来历和句尾"是"的语法属性争论不断。其中也有人利用过梵汉对勘的材料,但未能揭示它的真正来源。本文试以中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法华经》为例,通过系统的梵汉对勘和异译比较,初步证明"S,N是"句是原文一类繁琐句型的汉译,虽然也表判断,但句中的"是"并非系词,仍为指示代词。
- 姜南
- 关键词:汉译佛经判断句梵汉对勘
- 古汉语“所V”结构的转型发展
- 2021年
- 以往研究表明,古汉语中的“所”具有名词化和表被动两种功能,分别构成指称性和陈述性的“所V”结构,且表被动的功能是由其名词化的功能演变来的。然而这一演变过程十分复杂,诸多环节尚不明晰。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讨“所”字的功能及“所V”结构的性质,认为“所V”的陈述性源自其非定式结构的语法特点,不能自立成句陈述事件,须与助动词“为”共现构成“为N所V”式被动句。“所”作为指称化标记的性质并未改变,只是由提取宾语的转指标记变为标志动词被动语态的自指标记,现代汉语中成为可选成分的“所”或可视为其自指功能的体现。
- 姜南
- 关键词:指称性陈述性
- 疑问句与副词"颇"的语义分化
- 2022年
- 汉魏六朝是副词"颇"最为活跃的时期,多种意义与用法并存,其中作语气副词表疑问,是中古新生的用法,与佛经翻译关系密切.本文试从句式与词义的互动角度,揭示中古兴起的"颇"字疑问句在副词"颇"语义分化与转折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或为推动"颇"由"少"义转向"多"义的主导力量.
- 姜南
- 关键词:疑问句语义分化佛经翻译
- 《法华经》梵汉对勘与异译比较
- 汉译佛典的语料价值和语言性质决定了基于梵汉佛经对勘语料是进行汉译佛典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 汉译佛典作为汉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可考查的汉外语言接触的直接产物,不仅是进行中古汉语研究的必用语料,更是研究古代中印语言接触及其...
- 姜南
- 关键词:汉译佛典《法华经》语料价值
- “将无”重考被引量:4
- 2017年
- 本文从汉语史上"将无"类情态词和语言共性角度重新探讨"将无"一词中冗余的否定语素的来源,论证它或许并非如朱庆之在《"将无"考》中所言,是佛经翻译对原典梵语否定副词m的仿造,而是情态词"将"及其引导的推测句内隐性否定语义溢出、转移到表层句法平面的结果,旨在强调说话人的主观意愿,具有类型学意义。
- 姜南
- 再探指示代词“那”的来源——来自汉译佛经的证据被引量:4
- 2020年
- 梵汉佛经对勘材料证实,汉译佛经中的"若"用为起限定作用的指示词。不仅印证"若"确为指示词"那"的前身,而且在佛经翻译的影响下,"若"字用为冠词的限定功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 姜南
- 关键词:指示代词梵汉对勘
- 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大国关系
- 姜南
- 关键词:民族国家
- 古罗马繁荣的野蛮基础
- 2022年
- 古罗马曾经有过物质文明的空前繁荣。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2世纪连续的对外扩张战争,扩大了领土面积,增加了人口,掠夺了海量财富和百万战俘奴隶;加上对行省的剥削和实行大奴隶制,使其物质文明繁荣获得有力的支撑。本文分析了这种支撑方式的野蛮性质,剖析了野蛮支撑文明繁荣这一畸形的历史现象。
- 姜南
- 关键词:古罗马物质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