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寅

作品数:29 被引量:345H指数:10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7篇膀胱
  • 11篇膀胱癌
  • 10篇肿瘤
  • 7篇结石
  • 6篇切除
  • 6篇肌层
  • 6篇膀胱肿瘤
  • 5篇切除术
  • 5篇浸润性
  • 4篇尿道
  • 3篇预后
  • 3篇术后
  • 3篇疗效
  • 3篇泌尿
  • 3篇浸润性膀胱癌
  • 3篇肌层浸润
  • 3篇肌层浸润性膀...
  • 2篇日间手术
  • 2篇肾结石
  • 2篇肾镜

机构

  • 29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二...
  • 1篇嘉兴市第一医...
  • 1篇宁波市第一医...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北京大学国际...

作者

  • 29篇唐寅
  • 22篇韩平
  • 17篇魏强
  • 11篇李金洪
  • 10篇蒲春晓
  • 10篇王晓明
  • 7篇员海超
  • 6篇王佳
  • 3篇李虹
  • 3篇李响
  • 3篇魏武然
  • 2篇王坤杰
  • 1篇杨璐
  • 1篇刘冠琳
  • 1篇柳良仁
  • 1篇谷现恩
  • 1篇董强
  • 1篇廖邦华
  • 1篇刘振华
  • 1篇王友志

传媒

  • 11篇现代泌尿外科...
  • 3篇四川大学学报...
  • 3篇CUA201...
  • 2篇临床泌尿外科...
  • 2篇华西医学
  • 2篇成都医学院学...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四川医学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解放军医药杂...

年份

  • 1篇2022
  • 5篇2021
  • 5篇2020
  • 3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膀胱癌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8年
膀胱癌是常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具有高复发、高进展、高异质性等特点。如何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分子生物学层面来更好的认识膀胱癌,其中上皮间质转化(EMT)领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故本文将对近年来膀胱癌的EMT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杨玉帛冯德超王晓明白云金唐寅魏强韩平
关键词:膀胱癌上皮间质转化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常用尿流改道方式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综述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常用的尿流改道方式。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的文献并进行总结。结果尿流改道术包括不可控性尿流改道皮肤造口术、可控性尿流改道皮肤造口术、原位新膀胱术,其中不可控性尿流改道造口术中的回肠流出道术是一种应用广泛、疗效理想的术式。组织工程膀胱的一系列基础研究显示其具有广阔临床应用前景。结论肠管在较长时间内仍将是尿流改道及膀胱重建的主要材料;组织工程膀胱有望成为膀胱替代的理想材料,成为解决膀胱缺失的最终途径。
蒲春晓员海超李金洪唐寅韩平
关键词:尿流改道膀胱肿瘤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分子分型指导肌层浸润型膀胱癌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1年
膀胱癌是全球第十大最常见的肿瘤,大概四分之一的患者初诊即被确诊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ular 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其恶性程度较高,且易发生转移。根据指南,目前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dical cystectomy,RC)是MIBC的一线治疗方案。但随着治疗水平的进步,有研究证实保留膀胱的三联疗法、新辅助化疗、免疫治疗以及靶向治疗可以改善部分MIBC患者的预后,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手段筛选出这部分患者。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多个研究中心将MIBC分为不同的分子亚型,并针对各亚型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研究,发现不同亚型MIBC对现有各治疗手段的敏感性存在很大差异。这或许可以为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参考,推动个性化治疗的发展。本文就分子分型指导肌层浸润型膀胱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吴睿成白云金唐寅韩平
关键词:膀胱肿瘤分子分型预后
Bipola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versus monopola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for benign prostatic hypertroph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韩平唐寅蒲春晓员海超李金洪白云金王晓明魏强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日间手术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韩平白云金唐寅王晓明李金洪蒲春晓员海超魏强
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4
2016年
目的评价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治疗表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后复发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表柔比星灌注化疗后复发的NMIB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3例灌注复发后行吉西他滨辅助灌注化疗,29例继续表柔比星灌注化疗。比较两组辅助性膀胱灌注后肿瘤无复发生存率、复发间隔时间、进展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吉西他滨辅助性膀胱灌注患者的2年肿瘤无复发生存率达65.22%,显著高于表柔比星灌注组44.83%,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复发时间吉西他滨组[(15.87±3.36)月]明显长于表柔比星组[(10.06±3.04)月](P<0.05)。两组患者进展率和进展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主要表现为尿频、血尿、尿痛等,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于表柔比星辅助性膀胱灌注化疗后复发的NMIBC患者,给予吉西他滨辅助性膀胱灌注化疗疗效显著,能降低NMIBC复发率,延长无瘤生存时间,安全性较好。
白云金杨玉帛韩平魏强唐寅王晓明蒲春晓李金洪
关键词:膀胱灌注膀胱癌吉西他滨复发
四川省243例泌尿系结石成分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5
2016年
目的 分析四川省泌尿系结石患者的结石成分构成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4年5~12月243例泌尿系结石患者,男性153例,女性90例;年龄2月~83岁,平均(42.75±15.92)岁;肾结石184例,输尿管结石50例。采用泌尿系结石红外光自动分析仪(LIIR-20型)分析结石成分构成,采用SPSS19.0软件描述性分析相关研究指标。结果 结石构成比中,以一水、二水水草酸钙为主要成分的患者192例(79%),无水尿酸结石12例(4.9%),六水磷酸铵镁结石18例(7.4%),碳酸磷灰石结石12例(4.9%),尿酸胺、L-胱氨酸以及二水草酸钙结石分别有3例(各占1.2%);从民族来看,汉族患者多为草酸钙类结石,藏族及彝族地区患者多为混合型和以感染为特征的六水磷酸铵镁结石;小儿患者多表现为尿酸胺及L-胱氨酸结石;从性别来看,男性草酸钙结石明显高于女性(P〈0.05),而女性六水磷酸铵镁结石明显多于男性(P〈0.01)。结论 四川地区结石成分以草酸钙类结石为主,存在着民族、地域、年龄及性别的差异,这为针对结石成分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和诊疗措施提供了依据。
唐寅程鸿明王坤杰王佳魏强李虹韩平
关键词:泌尿系结石结石成分草酸钙结石
细胞外囊泡在膀胱癌诊治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0年
液体活检是近年来肿瘤研究领域的新兴方向,同时在膀胱癌领域也受到了关注,其中针对细胞外囊泡的研究在寻找膀胱癌生物标志物辅助诊断及膀胱癌治疗方面成为了这一领域内的热点,本文旨在阐释细胞外囊泡自身概念与特点,综述近年来研究发现的细胞外囊泡在肿瘤进展中促进其生长、侵袭转移及与影响机体免疫系统所起的作用,以及其在促进膀胱癌进展、作为膀胱癌潜在诊断手段以及药物治疗方面富有前景的研究成果。
李翱唐寅白云金韩平
关键词:膀胱癌生物标志物外泌体
胱氨酸结石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防治现状的研究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胱氨酸结石患者临床特点及其防治现状。方法收集胱氨酸结石的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既往病程并进行长程随访。结果共纳入16例患者,其中9例男性。首次结石发病年龄为(1.0~50.0)(20.00±15.31)岁。所有患者手术次数为(1.0~9.0)(3.00±2.19)次/人,外科干预后存在残石者发展为需再次外科干预间隔时间较外科干预后完全清石者短(21.89 vs 107.38个月,P=0.01)。手术次数≥3次者较≤2次者血清肌酐值明显升高(P=0.031),前者肾小球滤过率低于后者(P=0.134)。随机收集6例患者24 h尿液,测量显示尿胱氨酸浓度为(1027±709)mg/L,且浓度越高,结石负荷越大。所有患者确诊后均进行结石预防治疗,仅1例再次手术治疗。结论临床胱氨酸结石较少见,患者发病较早且容易复发,往往需要多次手术,术中应尽可能达到完全清石,术后应辅以药物治疗预防结石复发。
王政昊白云金王佳豪唐寅王佳魏武然
关键词:胱氨酸结石手术治疗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被引量:20
2015年
目的 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是否可以作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患者术后的预后评价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膀胱癌根治术的214例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外周血NLR大小分为低NLR组(NLR<3,92例)和高NLR组(NLR≥3,12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并进行预后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低NLR组和高NLR组MIBC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70.9%和55.8% (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NLR、吸烟史、病理T分期、肿瘤分级、围手术期输血、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密度及切缘阳性与MIBC患者预后有关(P<0-05);Cox回归分析证实,NLR是影响MIB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142,95%CI:1.212~3.786,P<0.01).结论 术前NLR是影响MIBC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MIBC患者的预后指标.
白云金蒲春晓韩平员海超王小明唐寅李金洪魏强
关键词:膀胱癌预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