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卉

作品数:7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疗效
  • 1篇度洛西汀
  • 1篇学习记忆
  • 1篇学习记忆功能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病
  • 1篇腰背
  • 1篇腰背痛
  • 1篇依达拉奉
  • 1篇依达拉奉治疗
  • 1篇乙哌立松
  • 1篇硬化症
  • 1篇预防接种
  • 1篇预防接种史
  • 1篇直径
  • 1篇致残
  • 1篇致残性
  • 1篇神经系
  • 1篇神经系统
  • 1篇髓鞘

机构

  • 7篇成都市第三人...
  • 1篇四川大学
  • 1篇金堂县第一人...

作者

  • 7篇唐卉
  • 3篇辜蕊
  • 3篇黄燕
  • 2篇高励
  • 2篇徐朝义
  • 2篇骆飞飞
  • 2篇沈富伟
  • 2篇周嫱
  • 1篇杨晓兰
  • 1篇肖兵
  • 1篇周弋人
  • 1篇王蕾
  • 1篇张仲
  • 1篇石瑶

传媒

  • 2篇四川医学
  • 2篇西南国防医药
  • 1篇北华大学学报...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度洛西汀联合乙哌立松治疗帕金森病腰背痛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度洛西汀联合乙哌立松治疗帕金森病患者腰背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5例伴有腰背痛的帕金森病中晚期患者随机分为乙哌立松组(A组)、度洛西汀组(B组)及联合治疗组(C组),每组25例。比较3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3组在基线性别构成、年龄、病程、HY分级、VAS评分、HAMA-14评分、HAMD-24评分、UPDRS-Ⅲ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与治疗前相比,3组VAS评分均较前降低,治疗第8 w时C组VAS评分最低(P <0.05)。B组及C组治疗后HAMA-14评分及HAMD-24评分较前均下降(P<0.05)。3组治疗前后UPDRS-Ⅲ评分无明显变化(P> 0.05)。A组有1例患者有乏力的副反应,B组有3例,C组有5例患者在治疗初期感恶心,但3组的不良反应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乙哌立松、度洛西汀均可改善中晚期PD患者的腰背痛,两者联合治疗较单用更佳,其安全性及耐受性可。
骆飞飞黄燕唐卉周嫱徐朝义沈富伟高励
关键词:帕金森病度洛西汀乙哌立松腰背痛
老年期重症肌无力患者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老年期重症肌无力(MG)的临床特点。方法 MG患者336例,其中老年组(>60岁)67例,青壮年组(18~59岁)269例。对比分析老年MG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老年期MG男性多见,眼外肌症状首发多见,分型以Ⅰ型和Ⅱa型多见,合并胸腺瘤多而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病者少,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多见,危象发病率较低。结论老年期MG与青壮年期相比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及时掌握其特点有助于临床诊疗。
繆礁丹高励沈富伟肖兵周弋人唐卉辜蕊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老年
基于Rock2信号通路探讨黄芩苷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构建阿尔茨海默病模型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及早老素-1(PS1)双转基因小鼠,观察黄芩苷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体内实验将APP/PS1转基因小鼠分为模型组与黄芩苷组,同时将野生型小鼠作为对照组。黄芩苷组连续灌胃给药28 d,剂量60 mg/kg,其他两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之后进行为期6 d的水迷宫实验。麻醉小鼠检测海马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结束后处死小鼠,分离脑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体外实验应用PC12细胞,首先检测不同剂量β-淀粉样蛋白(Aβ)_(25-35)对PC1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再检测黄芩苷对Aβ_(25-35)干预PC12细胞存活率的改善作用。将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黄芩苷组与黄芩苷+溶血磷脂酸组。采用免疫荧光检测Rock2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等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体内实验中,与模型组比较,经黄芩苷治疗的APP/PS1小鼠逃避潜伏期降低(P<0.05),穿越平台次数与靶象限停留时间增加(P<0.05)。黄芩苷可提高小鼠长时程电位(P<0.05),减少海马组织Aβ蛋白沉积(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黄芩苷减少了海马组织Rock2蛋白与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P<0.05),提高了Bcl-2/Bax比例(P<0.05)。体外实验中,200μmol/L黄芩苷显著提高了30μmol/L Aβ_(25-35)干预的PC12细胞存活率(P<0.05),抑制了Rho激酶(Rock2)蛋白与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提高Bcl-2/Bax比例(P<0.05)。溶血磷脂酸干预逆转了黄芩苷的作用,提高了Rock蛋白与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降低了Bcl-2/Bax比例。结论黄芩苷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其机制是下调Rock2蛋白表达水平,减少Aβ沉积,减少细胞凋亡,提高长时程电位,改善小鼠学习与记忆功能障碍。
黄燕骆飞飞唐卉周嫱徐朝义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黄芩苷RHO激酶学习记忆功能小鼠
缩唇腹式呼吸联合有氧抗阻运动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患者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缩唇腹式呼吸联合有氧抗阻运动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康复患者肺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肺康复训练的COPD患者153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76例、研究组77例,对照组采用缩唇腹式呼吸训练,研究组采用缩唇腹式呼吸联合有氧抗阻运动训练。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FVC)、每min最大通气量(MVV))、呼吸困难分级(mMRC)、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6 min步行距离(6 MWD))以及外周血炎性因子(白介素10(IL-10)、IL-17)、血管重塑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VC、FEV1/FVC和MVV均升高(P<0.05),研究组FVC、FEV1/FVC和MVV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MRC评分均降低(P<0.05),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O_(2)、SaO_(2)升高(P<0.05),PaCO_(2)降低(P<0.05),且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PaO_(2)、SaO_(2)升高(P<0.05),PaCO_(2)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6MWD均升高(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IL-10水平升高(P<0.05),IL-17、VEGF、HMGB1水平降低(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IL-17、VEGF、HMGB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缩唇腹式呼吸联合有氧抗阻运动训练能改善COPD肺康复患者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指标,提高运动耐力,减轻肺部炎症反应和血管重塑,值得临床推广。
张洪唐卉余帅江石瑶杨晓兰曾萍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肺功能
依达拉奉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系统评价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及Cochrane图书馆中建库至2017年12月发表的依达拉奉治疗ALS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5篇研究,涉及病例446例,依达拉奉组224例,对照组222例。Meta分析显示,依达拉奉不能减少ALS患者终点事件及延缓ALS-FRS评分下降,但是能延缓用力肺活量(FVC)的下降。结论依达拉奉治疗ALS不能减少病死率、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发生率,也不能延缓功能下降,但可以延缓肺功能恶化。但是纳入的研究数量及质量有限,期待有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尤其是针对早期诊断ALS的RCT。
辜蕊沈俊红唐卉黄燕
关键词:依达拉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疗效
一例抗GM2抗体阳性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联合脱髓鞘疾病被引量:1
2020年
1临床资料患者,男,82岁,因“四肢无力伴饮水呛咳4+天”入院。入院前4+天,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无力、饮水呛咳、言语含混,无肢体及面部感觉异常、口角歪斜、复视,无畏寒、发热,症状进行性加重,且出现意识水平下降,嗜睡。此次起病前无确切上呼吸道感染史、腹泻以及预防接种史。既往体健,右侧眼球因外伤摘除。入院当时查体:嗜睡,痛刺激可唤醒,唤醒后烦躁,中重度构音障碍,言语含混,无法理解,查体欠配合,左侧瞳孔直径约0.3cm,光反射迟钝。
唐卉辜蕊叶青
关键词:预防接种史周围神经系统口角歪斜脱髓鞘疾病瞳孔直径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组在降低急性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患者3个月内出现缺血性卒中的风险的作用以及其安全性。方法将259例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和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组,分别观察其90d内发生主要终点事件(新发缺血性卒中)及次要终点事件(TIA、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的情况,以及两组间的安全性差异。结果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发生主要终点事件7例,次要终点事件4例,分别占5.3%、3.1%;阿司匹林组发生主要终点事件16例,次要终点事件5例,分别占12.5%、3.9%。两组间比较主要终点事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终点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相比单用阿司匹林组,能有效减少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而不增加出血风险。
唐卉张仲王蕾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