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卫国
- 作品数:18 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水利工程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 清代后期钱塘江海塘大修经费筹集问题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清代后期,随着国家财政状况的恶化,钱塘江海塘大修经费来源日趋多元化,塘工修筑主导权完成了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下移。这种趋势是与清朝政府治水职能逐步收缩的过程相同步的。
- 和卫国
- 关键词:政府行为
- 灾民流动与基层诉求的政府应对——以嘉庆六年京师、直隶水灾为中心被引量:1
- 2007年
- 嘉庆六年六月,京师、直隶突发特大水灾。安辑外出灾民、稳定地方社会过程中,政府发挥了绝对主导作用。政府应对两大难题的理路为:以州县散赈为最重,防止灾民流动性的产生,并力争吸引外出灾民回乡;中央政府保证物资及时、足额调拨,开展大规模以工代赈。同时,嘉庆君臣力主消除灾民留养、遣返中的强制因素,坚持灾民自行回籍生产;对基层社会因利益引发的矛盾纠葛,特别是张贴匿名揭帖、京控、求赈等非常规诉求,不泥成例,高度关注。以上策略成为保证救灾成功的关键因素。
- 和卫国
- 关键词:水灾嘉庆六年社会稳定
- 乾隆晚期钱塘江海塘修筑中的柴塘岁修之争被引量:1
- 2013年
- 自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修筑老盐仓一带鱼鳞石塘开始,围绕原有柴塘的处置问题,高宗君臣之间发生了持续的激烈争议。最终结果是,高宗承认了柴塘必须岁修的现实,其修筑石塘即可"一劳永逸"的治水理想不得不作出了让步。柴塘岁修之争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工程技术层面的争论。对于国家掌控下的大型水利工程而言,争论及其结论更具有了一种战略性意义,它预示着清朝政府治水政策和治水行为开始由扩张转向收缩。
- 和卫国曹永光
- 关键词:钱塘江海塘岁修
- 乾隆朝钱塘江海塘修筑的政治史解读
- 2010年
- 政治史研究应以"政治"内涵为依据,以往研究对国家治理和政府行政等多有忽略,应该引起特别关注。以此为基点,政治史必须采取"大政治史"的姿态,才能拓展研究领域,重塑自身在史学研究中的主帅地位。乾隆朝钱塘江海塘修筑的"政治化",体现了政治理念与政府行为的密切互动,为政治史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典型的分析个案。
- 和卫国
- 关键词:政治理念政府行为钱塘江海塘乾隆朝政治史
- 从广西捐垦案看清代垦政
- 开垦是农业生产发展的起点。因此,对于一个农业国家来说,开垦是第一等的要务,自然也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具体到清代,清初最重开垦,但从康熙中叶以来,圣祖对开垦就抱有一种不大积极的态度,雍正时再度严厉推行垦荒,由此也出现许多问题...
- 和卫国
- 关键词:政府职能清代
- 中国政治史研究的反思被引量:11
- 2009年
- 中国政治史地位的衰落,值得认真反思。面对新的学术要求,政治史研究不应局限于权力斗争、利益争夺及纯粹的制度研究,而应以政府政策与政府行为作为研究主线,突出政府角色和地位问题,以此体现政治史在历史学中的统帅作用。
- 和卫国
- 关键词:政治史政府政策政府角色
- 康熙前期靳辅治河争议的政治史分析被引量:3
- 2008年
- 清圣祖在首次南巡时,公开向官民提出了治理下河的要求。河道总督靳辅以确保黄河大堤安全,力保高家堰之安危,发挥洪泽湖的调节功能,顺利实现水出清口,蓄清刷黄为指导思想,提出了具体的治河方案。靳辅的治河方案体现出了治河的全局性视野及各环节的有机协调。然而,在皇权主导下,以于成龙为代表的一批官员为维护圣祖的决策而竭力抵制靳辅,圣祖亦公开进行压制。虽然最终靳辅的治河方略被肯定,但围绕水利工程,主观为民与客观现实的碰撞与斗争,反映了皇权对河工的影响及皇权、官僚的关系变化。
- 和卫国
- 关键词:靳辅皇权官僚河工
- 清代国家与钱塘江海塘工程研究:以十八世纪为中心
- 在我国东南地区,由于受到潮水威胁,古代劳动人民修筑了著名的江海堤防工程——海塘。它与长城、运河一起被誉为我国古代的三大工程。在海塘修筑史上,清代是集大成时期。本文从政府政策及政府行为的角度透视了十八世纪政府对海塘工程的介...
- 和卫国
- 关键词:清代历史海塘工程施工组织政府职能
- “天神赐佑”与“尽人之力”:清世宗“天人感应”理念下的钱塘江海塘工程
- 2012年
- 雍正初年,清世宗在钱塘江海塘修筑中提出了"一劳永逸"的目标,并且为实现治水目的,在意识形态层面将海塘工程纳入到了"天人感应"理念的范畴。但是,"天神赐佑"、"非人力所能"与"一劳永逸"目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逻辑矛盾,从而对塘工修筑产生了深刻影响。意识形态与水利工程的交融,因此成为雍正朝治水政治的一大特点。
- 和卫国
- 关键词:一劳永逸天人感应清世宗
- 理学官僚杨锡绂与18世纪理学经世被引量:3
- 2006年
- 关于18世纪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理学与经世的关系问题,往往为人们所忽视。本文以理学官僚杨锡绂为引,试图对以上问题,以及理学与18世纪中国的发展走向等问题作出初步的回答。
- 和卫国
- 关键词: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