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衍春

作品数:59 被引量:492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7篇成像
  • 26篇肿瘤
  • 16篇磁共振
  • 14篇磁共振成像
  • 12篇X线
  • 10篇X线计算
  • 10篇X线计算机
  • 8篇腺肿瘤
  • 8篇灌注
  • 7篇淋巴
  • 7篇淋巴瘤
  • 7篇病理
  • 6篇影像
  • 6篇影像学
  • 6篇体层摄影
  • 6篇细胞
  • 6篇灌注成像
  • 5篇腮腺
  • 5篇腮腺肿瘤
  • 5篇体层摄影术

机构

  • 41篇中山大学
  • 10篇中山大学附属...
  • 8篇中山大学附属...
  • 6篇中山医科大学...
  • 5篇中山医科大学
  • 2篇深圳市第五人...
  • 1篇广州医学院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北京大学深圳...
  • 1篇昆明医学院
  • 1篇深圳市罗湖人...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曲阜市人民医...

作者

  • 59篇吕衍春
  • 18篇谢传淼
  • 16篇范卫君
  • 15篇吴沛宏
  • 11篇刘立志
  • 11篇张亮
  • 10篇沈静娴
  • 9篇刘学文
  • 8篇李立
  • 8篇李娴
  • 7篇孟悛非
  • 6篇阮超美
  • 6篇郑列
  • 6篇张嵘
  • 6篇莫运仙
  • 5篇肖鹏
  • 4篇崔春艳
  • 4篇梁康福
  • 4篇张赟
  • 4篇王立刚

传媒

  • 9篇中华放射学杂...
  • 9篇癌症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影像诊断与介...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第一届中国肿...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国外医学(临...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肿瘤防治杂志
  • 1篇新医学
  • 1篇广州医药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现代医学仪器...
  • 1篇中国神经肿瘤...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10篇2008
  • 8篇2007
  • 3篇2006
  • 6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 4篇1999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虚拟现实同步减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步态对称性及神经网络的影响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评估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虚拟现实同步减重训练(VR+BWSTT)后步态对称性的远期变化及其神经机制。方法:8例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3周VR+BWSTT前后各做一次三维步态检查及弥散张量成像(DTI),其中7例患者训练后3个月复查了三维步态和DTI。对以下参数进行前后对比:单腿支撑时间不对称性、步长不对称性、下肢各关节活动范围不对称性、下肢Fugl-Meyer评分、病灶中心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和FA指数(病灶中心FA值/健侧对应区FA值)、ADC指数(病灶中心ADC值/健侧对应区ADC值)。对FA指数、ADC指数与下肢Fugl-Meyer评分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单腿支撑时间不对称性和下肢Fugl-Meyer评分在训练后改善(P<0.05),且持续至训练后3个月。步长不对称性和下肢各关节活动范围不对称性在训练后无改善(P>0.05)。训练前ADC指数与训练前后下肢Fugl-Meyer评分的变化值有相关性(P<0.05)。结论:VR+BWSTT可改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步态的时间不对称性和下肢Fugl-Meyer评分。ADC指数可预测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潜能。
肖湘毛玉瑢赵江莉吕衍春李乐徐光青黄东锋
关键词:脑梗死减重虚拟现实下肢弥散张量成像
49例胃肠间质瘤多排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被引量:22
2009年
背景与目的: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影像学检查在其术前诊断及术后疗效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和病理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共53个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和病理学资料,将CT表现(包括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密度及强化方式)与生物学危险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53个GIST病灶的生物学危险性:极低度14个,低度11个,中度10个,高度18个。CT检查发现36个病灶(67.9%)。最大径≥50mm者,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呈浸润性生长,可见囊变坏死,明显不均匀强化,多为高度危险性;最大径<50mm者,大多形态规则,密度均匀,呈膨胀性生长,中度均匀强化,多为中度及以下危险性。发现血道转移5例,未见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结果仅有3个病灶S100阳性,CT均表现为沿胃壁或肠壁环形浸润。结论:CT检查有助于判断胃肠间质瘤的危险性,但对于微小病灶的检出有一定困难。神经方向分化(S100阳性)的间质瘤呈浸润性生长,其CT表现较难与胃癌鉴别。
尹韶晗谢传淼莫运仙黄子林吕衍春刘学文张赟李建鹏郑列吴沛宏
关键词:间叶源性肿瘤胃肠间质瘤体层摄影技术危险性
中国鼻咽癌2008分期对口咽侵犯划分标准的临床验证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临床验证中国鼻咽癌2008分期对口咽侵犯划分标准的合理性.方法 连续收集经病理证实的初治及无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共333例,所有病例均行鼻咽部和颈部磁共振成像(MRI)扫描,评价鼻咽癌口咽侵犯情况.结果 333例鼻咽癌患者MRI显示,口咽侵犯26例(7.8%).口咽侵犯的患者合并鼻腔、咽旁间隙、颅底骨质、翼内肌、鼻旁窦、颅内、翼外肌及其以外的咀嚼肌间隙侵犯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0).口咽侵犯患者较未发生口咽侵犯患者的5年总生存(OS)率及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DFFS)率降低(38.1%比72.6%,P< 0.001;49.1%比84.5%,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口咽侵犯是影响鼻咽癌OS率及DFFS率的独立预后因子(均P<0.001).口咽侵犯患者较T2期患者5年OS率及DFFS率降低(38.1%比80.9%,P< 0.001;49.1%比89.3%,P<0.001).结论 口咽侵犯是影响鼻咽癌患者OS及DFFS的重要因素.鼻咽癌口咽侵犯患者较T2期患者5年OS及DFFS明显下降.口咽侵犯在鼻咽癌2008分期中的划分标准有待于进一步修正.
陈海洋王岩高剑铭吕衍春李卉陈勇
关键词:鼻咽肿瘤口咽预后磁共振成像
影像学方法在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诊断中的合理应用被引量:2
2000年
在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影像学诊断方法中,以往应用最多、最成熟的是X线平片,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核素扫描、CT、MR在该领域的应用也已有多年的历史,并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不少人对上述影像手段在该领域中应用的优缺点认识不足,在检查方法的选用上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未能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作用,有时也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本文就X线平片、核素扫描。
孟悛非吕衍春
关键词:骨肿瘤肿瘤样病变影像学方法
MR对乳头溢液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对比乳腺MR、钼靶和超声检查对乳头溢液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因乳头溢液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平扫及动态增强MR扫描、钼靶及超声检查,都做了导管造影,其中4例因各种原因导管造影失败,其余7例均行导管造影检查;11例患者均行手术,恶性者行改良根治术,良性者行乳腺区段切除术。结果:在11例患者的24个病灶中,MR的图象与最后的组织病理学结果均有关联性。MR图象正确诊断出纤维腺瘤3个,乳腺癌3个,导管内乳头状瘤11个,纤维囊性乳腺病5个,小叶增生1个,误诊硬化性腺病为乳腺癌1个,诊断准确率为95.8%(22/24)。而钼靶、导管造影和超声的诊断准确率均低于50%(5/24,12/24及8/24)。结论:乳腺MR检查能鉴别良恶性乳头溢液,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的乳腺导管造影的方法。
欧阳翼龙浩张伟章谢传淼伍尧泮吕衍春
胃癌和胃淋巴瘤的CT表现对比分析
目的:进展期胃癌与胃淋巴瘤CT表现鉴别诊断困难,均可表现为胃壁增厚、腔内肿块、胃腔狭窄、淋巴结肿大、远处脏器转移等。本文通过探讨胃癌与胃淋巴瘤的CT表现差异,提高胃部肿瘤,特别是胃淋巴瘤的CT诊断水平。 资料与...
范卫君吕衍春刘立志沈静娴李娴张亮
关键词:胃癌胃淋巴瘤CT诊断
Kimura病的CT、MRI表现被引量:17
2010年
目的 探讨Kimura病的CT、MRI表现,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Kimura病患者的临床特征、CT及MRI表现.11例Kimura病患者发生于(或累及)腮腺区7例,颌面部2例,硬腭1例,腹股沟1例(其中3例为异位复发,2例为原位复发).均表现为无痛性肿物,平均病程2年以上;嗜酸性粒细胞均明显增高.结果 CT和MRI表现:5例单发结节,6例多发结节;最小者约6 mm×3 mm,最大者约60 mm ×34 mm;较大结节边界不清楚,较小者边界清楚,邻近脂肪间隙内见条索影浸润,10例颌面部病灶均位于浅筋膜下;CT显示9例密度均匀,稍低于肌肉密度;3例在MR T2WI上呈稍高信号,在T1 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11例肿块呈中度至重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9例肿块(8例颌面部、1例腹股沟)伴有同侧(或双侧)引流区淋巴结肿大,边界清楚,无坏死,无融合,强化明显.结论 Kimura病具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以进行正确诊断.
李建鹏张嵘刘学文莫运仙吕衍春谢传淼
关键词:KIMURA病磁共振成像
脑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被引量:5
2019年
本文主要阐述颅脑转移瘤的影像检查技术、病变部位、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通过回顾分析不同原发肿瘤的颅脑转移表现,总结其影像特征,并提出与原发颅脑病变的鉴别,旨在提高临床诊断及应用价值。
吴译林晓平吕衍春
关键词:颅脑转移瘤影像检查技术病变部位影像特点
离体猪肝微波消融固化范围与组织局部热沉积剂量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研究离体猪肝消融过程中实际到达微波天线末端的有效输出功率,并进一步研究组织热沉积剂量与消融固化范围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微波消融的工作原理,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设计实验。以新鲜离体猪肝为模型,按实验设计图连接实验设备,主机输出功率从60、80、100、120 W共4个功率段,消融时间为10 min,离体猪肝每个功率消融10个位点,测定其有效输出功率与组织热沉积剂量;研究主机输出功率与有效输出功率的关系;并探讨组织热沉积剂量与消融体积的相关性。结果随着主机输出功率的增加,有效输出功率亦增加,组织热沉积剂量也相应增加,获得的消融体积也相应的增大。不同功率组消融体积的差异96.7%与组织热沉积剂量相关,两者有着极高的相关性。结论有效输出功率真实地反映组织接受的功率;组织热沉积剂量更真实地反映微波对组织的消融能量,两者有望成为量化消融范围一个新的标准。
张亮黄子林范卫君姜华李新唐田李旺吕衍春
关键词:微波消融离体猪肝消融范围
含钆纳米材料磁共振分子影像造影剂的研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制备一种含钆纳米材料,应用于磁共振分子显像研究。方法以四甲氧基硅烷为氧化硅纳米材料来源,将钆离子掺杂至四甲氧基硅烷硅材料内,制备含钆纳米材料,电镜观察该材料纳米大小;MRI 体外扫描该材料,以 Gd-DTPA 为对照,检验该材料的磁敏感性;静脉注射该材料,应用 MRI 扫描,观察其在 Balb/c 裸鼠和鼻咽癌 CNE-2裸鼠移植瘤体内的分布特点。结果制备的含钆纳米材料呈短棒状,纳米大小约30至40 nm 左右,该纳米 T_1驰豫率明显高于常规造影剂 Gd-DTPA;裸鼠静脉注射后,30 min 后 MRI 扫描显示,肝脏和肾脏 T_1WI 信号强度分别由226±10和283±7升高为352±12及328±10,说明该材料主要在肝脏分布;鼻咽癌 CNE2裸鼠移植瘤明显强化,移植瘤T_1WI 信号强度由注射造影剂前的195±5上升为245±7。结论新型含钆纳米材料具有较高的磁敏感性,有望成为一种新型核磁共振分子显像的载体。
刘立志郭刚军曾木生吕衍春刘学文崔春艳吴沛宏李立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