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调压与非可调压分流管治疗儿童交通性脑积水疗效的比较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 探讨可调压与非可调压分流管治疗儿童交通性脑积水的效果。方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VPS)治疗交通性脑积水儿童患者66例,其中采用Codman Hakim可调压分流管27例,采用Medtronic非可调压分流管39例,比较可调压分流管组和非可调压分流管组患者的并发症和分流装置平均生存时间。结果 2组患者分流管相关性感染、脑室端和腹腔端堵塞、硬膜下积液或血肿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调压分流管组分流装置平均生存时间为52.55个月,非可调压分流管组分流装置平均生存时间为42.33个月,2组分流装置生存曲线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63,P=0.382)。结论 与非可调压分流管相比,未发现使用可调压分流管治疗儿童交通性脑积水有明显的优势。
- 单臻陈昆黄育婵林佳平
- 关键词: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可调压分流管儿童
- 术中光子线与术后外照射在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瘤床加量放疗中的近期疗效比较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比较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采用术中光子线对比术后外照射瘤床加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8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收治的222例早期乳腺行保乳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2例采用术中光子线瘤床加量(术中放疗组),150例采用术后外照射瘤床加量(术后放疗组)。所有患者术后均行全乳±淋巴引流区外照射放疗,50 Gy/25 Fr。观察术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美容效果及近期疗效。结果中位随访35个月(11~52个月),术中放疗组比术后放疗组有更低的乳腺纤维化发生率(2.8%vs 13.3%,χ2=6.071,P=0.014),但术后血肿的发生率更高(5.6%vs 0,P=0.015)。术后感染、坏死而引起切口延迟愈合、照射野内中度以上的乳腺疼痛,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放疗组和术后放疗组总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3.9%和16.0%,美容效果优良率分别为83.3%(60/72)和89.3%(134/150),术后3年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0(0/72)和1.3%(2/1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术后外照射瘤床加量相比较,早期乳腺癌保乳术采用术中光子线的不良反应、美容效果和近期疗效相似。
- 于亮叶润仪单臻张赟建陈瑞莞聂大红林颖
- MicroRNA-24-3p调控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
-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has-mir-24-3p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对动脉平滑肌细胞功能的调控。方法和结果MicroRna芯片...
- 朱晓峰李雯刘瑞明曾文涛单臻王深明
- 血细胞与血管平滑肌细胞间的新型信息传递方式:miR-223在平滑肌细胞功能调控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调控机制
- 单臻
- 血管外科从巨创到微创转变历程及理念更新被引量:3
- 2017年
- 对于血管外科疾病的治疗,早期手段有限且均以开放手术为主,创伤巨大,效果不佳。X射线应用于医学领域,为血管外科的微创治疗奠定了基础。此后,越来越多的微创技术问世并用于治疗血管外科疾病,尤其是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出现,大大改善了血管外科疾病的治疗效果。目前血管腔内治疗已用于治疗各种血管外科疾病如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外周动脉疾病等。血管腔内治疗安全、有效,尤其适合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开放手术的病人。在过去的10年中,血管腔内治疗领域的进展及创新使得越来越多的血管外科疑难病例可以得到成功、安全、有效的治疗。
- 王深明单臻
- 关键词:血管疾病血管腔内治疗开放手术微创治疗
- 儿童后颅窝肿瘤合并脑积水的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 探讨儿童后颅窝肿瘤合并脑积水患者行肿瘤切除术前对于脑积水的治疗是否影响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并分析术后脑积水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肿瘤切除术治疗后颅窝肿瘤合并脑积水儿童患者63例,其中对术前脑积水行保守治疗43例,手术治疗2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术前脑积水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患者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术前Evans指数、肿瘤病理类型、肿瘤切除程度、肿瘤生长部位等因素是否与术后脑积水的发生有关.结果 术后出现脑积水患者22例,其中术前脑积水保守治疗组14例(14/43,32.6%),术前脑积水手术治疗组8例(8/20,40.0%),2组比较脑积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4);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患者术前Evans指数、肿瘤生长部位、肿瘤切除程度与肿瘤切除术后脑积水的发生有关(P=0.029,p=0.036,P=0.038).结论 肿瘤切除术前脑积水的治疗并不能改变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术前Evans指数、肿瘤生长部位、肿瘤切除程度是肿瘤切除术后脑积水发生的危险因素.
- 林佳平单臻黄毓婵陈昆黄正松
- 关键词:脑积水儿童后颅窝肿瘤
- 应重视骨微环境在乳腺癌骨转移中的重要性被引量:2
- 2017年
- 骨转移是乳腺癌常见的转移方式,骨微环境对于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生和发展至关重要。其中,破骨细胞与乳腺癌细胞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促进乳腺癌骨转移发展的恶性循环。抑制破骨细胞主导的破骨活动可打破该恶性循环,也是目前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主要策略。近年来,针对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通路的靶向治疗可以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仍有诸多不足。因此,仍需深入研究骨微环境,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靶点和治疗策略。
- 王深明单臻
- 关键词:乳腺癌破骨细胞
- 三阴性乳腺癌辅助及新辅助治疗方案探索被引量:4
- 2021年
- 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恶性程度与复发风险远高于其他类型乳腺癌,易出现其他脏器的转移。目前化疗依然是TNBC的主要治疗方式。紫杉类和蒽环类药物仍是TNBC辅助化疗和新辅助化疗方案的基石类药物。但是,TNBC复杂的异质性使得接受这些化疗方案的患者依然存在较高的复发率。临床上进行了多项探索,例如采用紫杉类和蒽环类药物密集给药方案,加用化疗药物如卡培他滨、铂类,以及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例如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基聚合酶(PARP)抑制剂、免疫治疗、抗血管生成药物或PI3K/Akt/mTOR抑制剂等。同时,分子分型基础上的TNBC精准治疗策略代表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将就TNBC的辅助及新辅助治疗的用药及各类方案进行深入讨论。
- 单臻林颖
-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
-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早中期治疗结果
- 李梓伦丁焕宇单臻杜建良姚陈常光其王深明
- 导管溶栓治疗对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转归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探讨抗凝、系统溶栓与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远期疗效及对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的影响。方法随访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下肢急性DVT患者(15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单纯抗凝组(A组)、系统溶栓联合抗凝组(B组)和导管溶栓联合抗凝组(C组)。随访时行静脉彩超或下肢顺行静脉造影了解患肢静脉通畅情况,用Villalta评分法调查各组患者PTS的发生率,用CIVIQ一2调查表研究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分析各组患者出院后抗凝时间及弹力袜使用情况。结果(1)A、B、c3组患者静脉通畅率分别为69.1%、70.8%、85.1%,c组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虽然高于B组,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B、C3组PTS的发生率分别为56.8%、54.2%、38.3%,C组与A、B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B、C3组CIVIQ-2评分为20±14、20±12、17±11,C组较A、B两组分数低,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o.05)。(4)A、B、C3组出院后平均抗凝及弹力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抗凝及系统溶栓相比较,导管溶栓联合抗凝能降低急性下肢DVT转归为胛s的发生率,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张智辉单臻王文见李晓曦王深明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