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音
- 作品数:26 被引量:102H指数: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委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 瑞马唑仑在老年早期喉癌患者超声引导喉上神经内侧支阻滞中的镇静效果观察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探讨瑞马唑仑在老年早期喉癌患者超声引导喉上神经内侧支阻滞中的镇静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5—9月因早期喉癌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并行支撑喉镜二氧化碳激光切除术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咪达唑仑组和瑞马唑仑组,各30例。咪达唑仑组患者静脉注射0.08μg/kg舒芬太尼+0.02 mg/kg咪达唑仑镇静,瑞马唑仑组患者静脉注射相同剂量的舒芬太尼+0.04 mg/kg瑞马唑仑镇静。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镇静的成功率、镇静起效时间、恢复时间,2组患者不同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镇静水平[采用改良警觉和镇静评分(MOAA/S)评定]及患者状态指数(PSI),患者和麻醉医师对镇静的满意度评分及患者神经阻滞期间心动过缓、低氧血症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瑞马唑仑组镇静成功率显著高于咪达唑仑组[83.3%(25/30)比53.3%(16/30)],镇静起效时间和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咪达唑仑组,患者满意度和麻醉医师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咪达唑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镇静期间2组MAP变化相似,瑞马唑仑组心率较咪达唑仑组平稳。瑞马唑仑组SpO_(2)在给药后2 min低于咪达唑仑组,给药后6、10、15 min均高于咪达唑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给药后4、6、10 min瑞马唑仑组患者MOAA/S均低于咪达唑仑组,而PSI均高于咪达唑仑组,同时瑞马唑仑组患者给药后15 min PSI高于咪达唑仑组(均P<0.05)。瑞马唑仑组与咪达唑仑组神经阻滞镇静期间患者心动过缓、低氧血症、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瑞马唑仑用于老年早期喉癌患者神经阻滞的镇静起效快,恢复迅速,且比咪达唑仑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呼吸抑制轻,安全性好。
- 包音纪存良王惠军王古岩
- 关键词:喉癌喉上神经阻滞咪达唑仑
- 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下足踝手术患者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效果的比较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足踝手术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12月在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下足踝手术患者46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丙泊酚组(P组),麻醉前给予芬太尼1μg/kg,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后,D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7μg/(kg·10min)负荷量后,以0.4μg/(kg·h)的速率静脉输注,P组靶控输注1μg/ml丙泊酚。记录给药前(T0),切皮前即刻(T1),手术开始后15min(T2)、30min(T3)、45min(T4),及术毕(T5)、术后1h(T6)时OAA/S评分,BIS值,血流动力学参数(MAP和HR),呼吸参数(RR和SpO2)。记录术中及术后恶心呕吐、口干、注射痛发生率。术后用测试卷记录患者对镇静满意度。结果两组切皮到手术开始45minOAA/S评分明显低于各自基础值(P<0.05),D组OAA/S评分在手术开始45min明显低于P组(P<0.05)。P组的呼吸频率及SpO2在镇静期明显低于D组(P<0.05)。其他临床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下足踝手术的镇静和镇痛是安全可行的,没有明显的循环和呼吸抑制,是合理的辅助用药。
- 包音李天佐
- 关键词:丙泊酚神经阻滞
- 0.4%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在后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中半数有效容量的探讨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0.4%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在超声引导后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时的半数有效容量(EV_(50))。方法:选择30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下行拇外翻手术女性患者,年龄30~50岁,体重50~7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在超声引导下行后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注入0.4%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起始容量为20 mL。随后按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按阻滞效果情况,下1例可增减2 mL。计算0.4%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超声引导后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时的EV_(50)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0.4%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超声引导后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的EV_(50)为15.2 mL及其95%CI为13.4~17.2 mL。结论:0.4%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超声引导后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的EV_(50)为15.2 mL。
- 包音孙永兴纪存良李梅
- 关键词:酰胺类剂量效应关系坐骨神经神经传导阻滞
- 翻转课堂联合模拟培训在麻醉科住院医师喉部超声教学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探讨和评价翻转课堂联合模拟培训在麻醉科住院医师喉部超声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在我院麻醉科培训的住院医师共30名,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名。对照组采用集中理论授课和临床实践培训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试验组采用翻转课堂联合模拟培训进行教学。培训结束后,比较两组医师的理论考核成绩和喉部超声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并对两组的教学培训效果进行问卷调查评价。结果:两组医师理论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基础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进阶考核中,试验组自愿报名进阶技能考核的人数多于对照组(P<0.05),且完成进阶考核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教学效果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试验组对超声学习兴趣增强、麻醉管理意识加强、学习效率提高、临床操作信心提高等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翻转课堂联合模拟培训在麻醉科住院医师喉部超声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 包音辛燕李秀华王古岩王惠军
- 关键词:传统教学方式
- 智能模拟技术结合案例教学法在麻醉科住院医师困难气道培训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探讨和评价智能综合困难气道训练考核系统结合以案例为基础(CBL)教学法在麻醉科住院医师处理困难气道能力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培训的40名麻醉科住院医师采用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名。对照组采用技能操作理论授课和临床实践培训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观察组采用智能综合困难气道模拟训练考核系统结合CBL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包括正常气道、牙关紧闭、颈项强直、下颌畸形4种不同难度气道模式的处理,以及对气道工具的应用。通过相关理论与临床操作考核、满意度问卷调查评价教学培训效果。结果两组的理论考核成绩、正常气道的操作成绩和使用气道工具的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牙关紧闭、颈项强直、下颌畸形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道管理意识增强、处理原则理解加深、临床操作自信心提高、临床处理能力提高和学习兴趣增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能模拟技术结合CBL教学法能更加有效地增加麻醉科住院医师对困难气道训练的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处理困难气道的能力。
- 王惠军熊军包音王古岩
- 关键词:困难气道麻醉
- 地佐辛抑制鼻内镜手术老年患者喉罩置入反应的半数有效浓度
- 确定复合丙泊酚时地佐辛抑制老年患者喉罩置入反应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择期全麻下鼻内镜术患者,年龄66~75岁,BMI19~30kg/m2,ASA分级I或Ⅱ级.麻醉诱导:静脉输注地佐辛0.2mg/kg,靶控输注丙泊酚...
- 包音
-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地佐辛丙泊酚半数有效浓度
- 复合瑞马唑仑时地佐辛抑制老年女性患者宫腔镜手术改良鼻咽通气道置入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讨复合瑞马唑仑时地佐辛抑制老年女性患者宫腔镜手术改良鼻咽通气道置入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ED 50)。方法选择2024年2-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择期行宫腔镜手术患者28例,年龄60~7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Ⅱ~Ⅲ级。患者注射地佐辛0.15 mg/kg,10 min后依次静脉注射阿托品0.3 mg,地塞米松5 mg,瑞马唑仑0.3 mg/kg,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患者状态指数<50时,经鼻腔插入充分润滑的改良型鼻咽通气道。采用序贯法确定下一例患者地佐辛的剂量,若置入鼻咽通气道时出现阳性反应,则下一例患者地佐辛的用量升高0.01 mg/kg,否则降低0.01 mg/kg,把出现鼻咽通气道阳性反应的前一例患者作为进入试验的第1例患者,重复此过程,直到出现7个转折点后停止。计算复合瑞马唑仑时地佐辛抑制老年患者改良鼻咽通气道置入反应的ED 50及95%置信区间。记录诱导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例患者因插入鼻咽通气道后通气不良,术中改为喉罩通气,剔除本试验。余27例患者完成了试验,复合瑞马唑仑时地佐辛抑制改良鼻咽通气道置入反应的ED 50(95%置信区间)为0.105(0.087~0.114)mg/kg。入选患者均未出现鼻咽痛、低氧血症、嗜睡、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1例患者拔管后出现一过性头晕,在恢复室经充分苏醒后好转。结论老年女性患者宫腔镜手术中复合0.3 mg/kg瑞马唑仑时,地佐辛抑制改良鼻咽通气道置入反应的ED 50(95%置信区间)为0.105(0.087~0.114)mg/kg。
- 包音王古岩张丛雅王影李凯博王惠军
- 关键词:地佐辛半数有效剂量宫腔镜手术
- 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复合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用于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观察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以下简称右美托咪定)复合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以下简称罗哌卡因)用于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的疗效。方法:80例成人择期拇外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各20例,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R组:注射0.4%罗哌卡因20 mL,RD_(1~3)组:注射右美托咪定复合注射0.4%罗哌卡因20 mL。右美托咪定剂量:RD_1组为1.0μg·kg^(-1),RD_2组为1.5μg·kg^(-1),RD_3组为2.0μg·kg^(-1)。记录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及心动过缓、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4组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RD_(1~3)组持续时间延长明显长于R组(P<0.01),RD_2组和RD_3组明显长于RD_1组(P<0.05),RD_3组明显长于RD_2组(P<0.05);RD_3组镇静过度、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高于R组、RD_1组、RD_2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时的右美托咪定的疗效以1.5μg·kg^(-1)剂量为适宜。
- 包音孙永兴纪存良李梅
- 关键词:右美托咪啶酰胺类神经传导阻滞
- 瑞马唑仑预防儿童七氟烷全麻术后躁动的效果观察
- 2024年
- 目的探讨瑞马唑仑预防儿童七氟烷全麻术后躁动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4—10月因腺样体肥大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并行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七氟烷组(S组)和瑞马唑仑+七氟烷组(RS组),每组30例。两组患儿麻醉维持均采用吸入七氟烷复合静注瑞芬太尼,RS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前10 min静脉注射0.1 mg/kg瑞马唑仑。比较两组一般情况、手术情况、躁动发生情况、不同时期谵妄评分、家长满意度等。结果60例患儿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5.0(2.5,6.0)岁。与S组相比,RS组睁眼时间较长[17.0(14.2,23.9)min比13.5(9.4,16.5)min]、拔管时间较长[19.0(16.7,24.6)min比15.0(11.5,19.4)min]、麻醉后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停留时间较长[39.0(35.2,47.6)min比35.0(29.3,39.4)min],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较低(16.6%比43.3%);不同时间患儿麻醉苏醒期谵妄(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PAED)评分均较低;家长满意度评分较高[(8.3±1.1)分比(6.9±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静脉注射0.1 mg/kg的瑞马唑仑可降低患儿在七氟烷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有效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
- 包音王影王月王惠军于丁一李芸
- 关键词:苏醒期躁动七氟烷儿童
- 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肋骨骨折患者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被引量:13
- 2020年
-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用于肋骨骨折患者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受肋骨骨折术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组(DR组)和罗哌卡因组(R组),每组各20例。2组在全麻插管后超声引导下患侧行ESPB,DR组患者注射0. 5μg/kg右美托咪定+0. 375%罗哌卡因共20 mL,R组患者注射0. 375%罗哌卡因20 mL,2组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的时间,术后4、8、12、24和48 h患者的静息和活动状态下VAS评分,术后48 h内PCIA按压次数,以及并发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DR组患者首次按压镇痛泵的时间为(5. 8±1. 8)h,显著长于R组(2. 7±1. 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与R组比较,DR组术后8、12、24、48 h的静息和活动状态下VAS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除手术后到术后4 h时间段外,其余各相邻时间点镇痛泵按压次数DR组显著少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2组患者均未观察到ESPB相关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采用0. 5μg/kg右美托咪定联合0. 375%的罗哌卡因行ESPB能够为肋骨骨折患者提供更为理想的术后多模式镇痛效果,还能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包音王古岩王惠军李梅
- 关键词:罗哌卡因肋骨骨折术后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