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诚刚

作品数:44 被引量:578H指数:15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1篇生物学
  • 6篇天文地球
  • 5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植物
  • 15篇浮游植物
  • 11篇初级生产力
  • 9篇浮游
  • 8篇夏季
  • 8篇海域
  • 7篇近海
  • 6篇邻近海域
  • 6篇南海北部
  • 6篇近海域
  • 5篇叶绿素A
  • 5篇生物量
  • 5篇浮游生物
  • 4篇物量
  • 4篇丰度
  • 3篇养殖
  • 3篇有机碳
  • 3篇球藻
  • 3篇聚球藻
  • 2篇养殖容量

机构

  • 33篇国家海洋局第...
  • 10篇国家海洋局
  • 8篇中国海洋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浙江省海洋水...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天津科技大学
  • 1篇天津农学院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山东省海洋资...

作者

  • 35篇刘诚刚
  • 17篇宁修仁
  • 14篇蔡昱明
  • 12篇郝锵
  • 11篇乐凤凤
  • 5篇刘子琳
  • 5篇翟红昌
  • 4篇孙军
  • 4篇陈建芳
  • 4篇朱根海
  • 3篇方军
  • 3篇张武昌
  • 3篇张炯明
  • 3篇刘镇盛
  • 3篇林志华
  • 3篇柴雪良
  • 3篇史君贤
  • 3篇陆荣茂
  • 3篇潘建明
  • 3篇谢起浪

传媒

  • 8篇海洋学报
  • 4篇极地研究
  • 4篇海洋学研究
  • 3篇生态学报
  • 3篇海洋与湖沼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东海海洋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 1篇地球科学
  • 1篇中国海洋湖沼...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缢蛏、泥蚶摄食生理及其季节变化研究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ata(Larmack)、泥蚶(Tegillarca granosa Linnaeu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贝类,是浙江省乐清湾、三门湾最主要的海水贝类养殖品种。在沿海滩涂中营滤食...
柴雪良方军林志华张炯明陆荣茂谢起浪宁修仁刘诚刚
关键词:缢蛏泥蚶
文献传递
2006年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微微型浮游生物的分布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11年
2006年10月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了微微型浮游生物:聚球藻Synecho-coccus、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picoeukaryotes)和异养浮游细菌(heterotrophic bacteria)的丰度和碳生物量,研究了其生态分布特点,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聚球藻、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均值分别为(29.5±35.1)×103个/cm3,(0.9±0.6)×103个/cm3和(7.6±4.3)×105个/cm3(以碳计),碳生物量均值分别为(5.2±6.1)mg/m3,(1.4±0.9)mg/m3和(15.2±8.6)mg/m3(以碳计)。聚球藻、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平面分布上,聚球藻丰度呈现出近海低而外海高的分布趋势,其高值出现在长江口外的东部和东南部海域;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丰度分布趋势与聚球藻相近,其丰度高值出现在南部调查海域;异养浮游细菌丰度的高值区则分布在长江口北部外侧毗邻的海域。垂直分布上,近岸海域中微微型浮游生物在各水层中分布较均匀;远岸海域,微微型浮游生物丰度的次表层最大值现象较普遍,其中聚球藻丰度最大值出现在真光层底部;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与异养浮游细菌丰度的高值则出现在表层或真光层底部。微微型浮游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聚球藻、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碳生物量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营养盐、悬浮体浓度和颗粒有机碳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负相关关系。
乐凤凤刘诚刚郝锵史君贤翟红昌
关键词:聚球藻丰度环境影响因素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1999/2000年夏季环南极表层海水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被引量:18
2000年
中国第 1 6次南极考察期间 ,作者随雪龙船于 1 999年 1 1月 2 2日至 2 0 0 0年 1月 1 8日从澳洲西南部到达东南极普里兹湾 ,后经南印度洋 -南大西洋 -德雷克海峡 -南大西洋 -南印度洋返回普里兹湾。航渡中定时采集表层海水 ,进行水温、盐度、营养盐、浮游生物现存量和光合作用速率的现场观测 ,研究环绕南极海域表层水叶绿素 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南大洋表层水营养物质、浮游生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分布具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南极辐合带以南的南极水营养盐浓度高于亚南极水和亚热带水。叶绿素 a浓度与营养物质的分布趋势一致 ,南极水、亚南极水和亚热带水的平均叶绿素 a浓度分别为 1 .77、1 .40和 0 .2 1 μg/dm3。在环绕南极的大洋中 ,南大西洋海域营养物质丰富 ,海水最为肥沃 ,叶绿素 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高于南印度洋和德雷克海峡。在短期往返东南极 -西南极 -东南极的航渡观测中 ,由于南极夏季水温的升高 ,陆缘冰融化 ,冰藻释放 ,长城湾至普里兹湾的西 -东向航渡中观测的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叶绿素 a浓度和光合作用同化数分别比普里兹湾至长城湾的东 -西向航渡中高 1 45%、1 1 3%、68%和 1 8%。与 1 0年前的观测结果比较 ,南大西洋仍为高生物量和高生产力海区 ;1 999/2 0 0
刘子琳宁修仁蔡昱明刘诚刚朱根海
关键词: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海洋生态学浮游生物
南海北部初级生产力的物理-生物海洋学耦合特征及其对固碳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通过修订的VGPM模型,利用南海北部7年平均SeaWiFS和AVHRR遥感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河口上升流及反气旋涡等生境表层叶绿素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季风驱动下的物理-生物海洋学耦合过程是控制研究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的主导因素。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随着季风、环流以及中尺度涡等物理现象的更替而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和季节变化,其高值一般出现在珠江口和沿岸上升流区,而低值则出现在外陆架反气旋涡和海域南端,往往伴随东北季风的盛行而升高,随西南季风的增强而降低。通过遥感资料估算得到南海北部海域年平均初级生产力为165.6 g/(m2.a)(以碳计),浮游植物年固碳量为4.83×107t/a(以碳计),其中每年最多约有1.9×107t碳向真光层外输出。
郝锵宁修仁蔡昱明刘诚刚乐凤凤
关键词:南海北部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遥感固碳量
南海北部冬、夏季海表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对光强的响应特征被引量:3
2016年
本文通过南海北部冬、夏季航次的现场观测,研究了海表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对光强的响应特征(P-E曲线)。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浮游植物P-E曲线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冬季,P-E曲线呈现高P^B_m、高α、高β的特征,这表明冬季浮游植物在低光照环境中光合作用速率增加迅速,其最大光合作用速率较高但容易受到光抑制。与冬季相反,夏季P-E曲线呈现低P^B_m、低α、低β的特征,浮游植物受光抑制影响小,但最大光合作用速率低于冬季。水温和粒级结构等指标与P-E参数存在显著相关,这意味着环境和群落的季节变化可能对光合作用特性有一定影响。通过P-E参数模拟得到真光层内光合作用速率,模拟值与现场结果之间呈明显的线性相关但存在高估。此研究有助于认识南海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特征,并为初级生产力模型研究提供依据。
郝锵刘诚刚乐凤凤彭欣曾祥茜蔡昱明
关键词:光合作用南海北部浮游植物
2000年夏季南极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研究被引量:15
2006年
报道了2000年夏季(1月)在62°~69°S,70°30′~75°30′E的南极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叶绿素a浓度及其环境调控.结果表明,调查海区共有浮游植物4门33属65种、变种和变型.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为32.67×10^3个/dm^3.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和叶绿素a浓度高值均出现在水体较稳定的近岸海湾和冰间湖及毗邻陆架,在大陆坡和深海区它们的值明显减小.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和叶绿素a浓度在0~50m水层最大,100m以下水层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浮游植物丰度呈昼夜变化,在13:00丰度最高.浮游植物优势种为短菱形藻(Nitzschia curta),占总丰度的24.8%.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细胞丰度与浮冰和水团稳定性有关.经回归分析,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水温、溶解氧成显著正相关,与无机磷(PO4^3--P)和无机氮(NO3^-—N)成显著负相关.
朱根海宁修仁刘子琳蔡昱明刘诚刚潘建明
关键词:浮游植物叶绿素A
2006年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及其环境调控被引量:22
2008年
通过2006年2月在南海北部现场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分析研究了海域的浮游植物现存量和生产力,结果表明冬季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与东北季风引起的环流场的变化关系密切。调查海域水柱平均Chla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03~1.21mg·m-3(平均(0.33±0.33)mg·m-3),高值区出现在广东沿岸及海南岛东部附近海域;初级生产力的分布范围为41.3~1040.0mgC·m-·2d-1。由于东北季风引起近岸水体混合剧烈,不利于浮游植物生长,因此虽然沿岸带Chla浓度((0.53±0.50)mg·m-3)较高,但初级生产力却是最低的,只有41.3mgC·m-·2d-1,同时冬季反气旋涡强度下降和底层富营养水的涌升,营养盐充足,因此开阔海的Chla浓度((0.31±0.30)mg·m-3)和初级生产力((631.3±578.0)mgC·m-·2d-1)均高。浮游植物粒度级份测定表明,Pico级份对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现存量和生产力的贡献很大,特别是在开阔海区,分别占47%和66%。
乐凤凤宁修仁刘诚刚郝锵蔡昱明
关键词:南海北部浮游植物
春季和秋季东海陆架区浮游纤毛虫的丰度和生物量被引量:2
2013年
于2011年春季(5月)和秋季(11月)在东海陆架区进行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调查.春季和秋季纤毛虫的平均丰度分别为(614±861)和(934±809)ind·L-1,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70±3.91)和(0.93±0.99)μgC·L-1.表层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高值区春季主要分布在近岸及远岸海区,秋季主要分布在远岸海区.春季纤毛虫的丰度和生物量在水体上层较高;秋季纤毛虫主要分布在水体上层,有时在水体底层也会出现丰度和生物量的高值.春季无壳纤毛虫群落的粒级较大,秋季较小.砂壳纤毛虫占纤毛虫丰度的平均比例春季和秋季分别为(26.9±34.3)%和(44.9±25.2)%.两个季节共鉴定出砂壳纤毛虫27属52种,春季丰度较大的种为原始筒壳虫、橄榄领细壳虫及筒状拟铃虫,秋季丰度较大的种为原始筒壳虫、小领细壳虫及矮小拟铃虫.纤毛虫丰度与温度、叶绿素a(Chla)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砂壳纤毛虫丰度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群落结构变化与温度显著相关.
于莹张武昌周锋刘诚刚丰美萍李海波赵苑肖天
关键词:浮游纤毛虫丰度生物量
海水养殖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被引量:8
2007年
概述了我国海水养殖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养殖产业规划滞后和养殖生态环境恶化而带来的若干问题。简要介绍"浙江省重点养殖海湾养殖生态和养殖容量研究"的立项背景和研究目的,鱼类、贝类和大型藻类的养殖容量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展示了近海养殖生态和养殖容量的研究思路,为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一个范例。海水养殖的长远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良好的沿岸生态环境、资源与环境的和谐是支撑海水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总结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管理取得的进步并指出尚存在的问题。针对海水养殖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提出了海水养殖业的规划管理和海水养殖技术改进等方面的科学建议。
宁修仁刘诚刚郝锵乐凤凤
关键词:养殖生态养殖容量可持续发展
浙闽沿岸海域总溶解态无机锑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作为一种具有潜在致癌性的有毒稀有元素,锑已经广泛地存在于水体中并显现出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2008年5月浙闽沿岸海域水样中总溶解态无机锑(TDISb)的含量.结果表明,浙闽沿岸海域表、底层TDISb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是0.68—5.64nmol·L-1和0.71~5.25nmol·L-1,平均含量分别为2.25、1.79nmol·L-1,低于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约41.08nmol·L-1).总溶解态无机锑表现出由沿岸向中央海区递减、表层高于底层的分布特征.影响浙闽沿岸海域溶解态无机锑分布的主要因素有水团混合,生物活动及悬浮颗粒物吸附解吸过程等.
张许州任景玲刘宗广樊孝鹏刘诚刚吴莹
关键词:影响因素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