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淼
- 作品数:10 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中国东北地区人乳头瘤病毒16型全基因组克隆及HPV16.HaCaT重组细胞模型的构建及初步鉴定被引量:2
- 2021年
- 为构建含东北地区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全基因组的HPV16.HaCaT细胞模型,收集中国东北地区HPV16单一感染患者宫颈脱落细胞,提取DNA,将HPV16全基因组分成4个区段,通过4对特异性引物对HPV16全基因组进行分段扩增,测序后进行序列拼接及核酸序列分析,克隆HPV16全基因组序列;通过细胞转染,构建含HPV16全基因组的HPV16.HaCaT重组细胞模型;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重组细胞内HPV16早期基因的表达。成功克隆出中国东北地区HPV16全基因组序列(GenBank登录号:MW320358);构建了东北地区HPV16全基因组的重组质粒及HPV16.HaCaT重组细胞模型;证明了HPV16早期基因E1^E4、E5、E6和E7在重组细胞模型内均有表达,从而获得中国东北地区HPV16全基因组序列及含有HPV16全基因组的HPV16.HaCaT重组细胞模型。
- 刘淼吴盈盈路一平吴思王爽崔畅婉于淼孙峥嵘
- 关键词:表达载体构建
- CD47在输卵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检测CD47在输卵管癌和正常输卵管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输卵管癌患者标本73例和正常输卵管标本31例中CD47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输卵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表达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CD47以胞膜着色为主,亦有胞浆着色,CD47在输卵管癌高表达率为42.5%,明显低于正常输卵管组织的83.9%(P<0.01)。生存曲线分析显示CD47阴性表达的输卵管癌患者死亡率增高(P<0.05)。结论:CD47表达的减低可指导临床诊断原发性输卵管癌,且其表达减低与输卵管癌预后不良有关。
- 金山高一平李潇齐跃刘淼刘娟娟朱连成谭明子王慧敏林蓓
- 关键词:输卵管癌免疫组织化学
-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癌基因E6和E7调节细胞作用靶点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2年
-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感染与多种人类癌症密切相关,其中最典型的是宫颈癌。高危型HPV最重要的两个病毒癌基因为E6和E7,病毒基因组整合到宿主基因组是病毒癌基因E6和E7实现持续表达的一种方式。HPV癌基因E6和E7能够靶向宿主细胞途径,通过这些相互作用,导致HPV发挥其在细胞中的致癌作用。对于病毒癌基因E6和E7研究最充分的细胞靶点分别是p53和pRb,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这两种病毒蛋白具有调节更多细胞作用靶点的能力,包括细胞中调节表观遗传标记和剪接变化的蛋白质等。高危型HPV E6和E7蛋白通过调节这些靶点使细胞发生过度增殖和致癌作用。
- 刘淼孙峥嵘
- 关键词:E6E7
- 一种人乳头瘤病毒16型全基因组感染性细胞模型
- 本发明涉及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人乳头瘤病毒16型全基因组感染性细胞模型的建立。通过克隆东北地区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全基因组,分析HPV16全基因组序列,再将环化的HPV16全基因组转染细胞,建立含有中国东北地...
- 孙峥嵘吴盈盈路一平吴思王爽于淼刘淼姚雪春卢星忠
- 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锥切术后二次手术术式探讨及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32
- 2018年
-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锥切术后需二次手术且要求保留子宫及生育功能患者的术式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既往因CIN行宫颈锥切术[环形电切术(LEEP)或冷刀锥切],术后由于切缘阳性、术后病理升级、随访中发现病变残留或复发以及持续细胞学异常需再次手术治疗,且要求行保留子宫及生育功能手术的患者35例。二次手术指征包括:锥切术后病理提示切缘阳性(7例),病理较活检升级或可疑早期浸润(8例),术后病理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CINⅢ)且患者自身对癌症过分恐惧要求手术(1例),随访中发现病灶残留或复发(17例,其中病灶残留5例,复发12例),持续细胞学异常(2例)。术式采用宫颈锥切术23例,宫颈切除术+改良缝合术12例。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疗效及预后。结果 35例患者平均年龄40.85岁(27~56岁),手术时间平均23.62min(10~37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2m L(5~30m L)。手术均顺利,均无副损伤及大出血等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宫颈创面均愈合良好。术后病理较术前病理降级17例,升级6例,与术前病理相符12例。全部患者术后每3~6个月随访1次,中位随访时间23个月(3~63个月),均恢复良好,无一例复发。二次手术术前未绝经患者32例,术后均无月经改变,且2例患者术后成功妊娠,均顺利妊娠至足月剖宫产分娩。结论对于宫颈锥切术后需再次手术的CIN患者,二次宫颈锥切术、宫颈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诊治方法,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同时能够保留子宫及生育功能。
- 刘淼齐跃刘娟娟李潇朱连成刘川林蓓
- 关键词:宫颈锥切术宫颈切除术宫颈上皮内瘤变
- PGRM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检测孕激素膜受体1(PGRM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GRMC1的表达,分析PGRMC1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PGRM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最高(98. 61%),明显高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62. 07%)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4. 17%),P均<0. 05。PGRMC1在Ⅰ型(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中的强阳性表达率(76. 5%)明显高于Ⅱ型(非雌激素依赖型)(50. 0%),P <0. 05。PGRMC1的强阳性表达还与子宫内膜癌中ER、PR表达水平相关(P均<0. 05)。PGRMC1的表达与FIGO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均未见明显相关性(P均> 0. 05)。PGRMC1表达虽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时间无明显相关,但在透明细胞癌中,PGRMC1强阳性表达的患者预后不良。Cox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晚、浸润深度≥1/2肌层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GRM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最高,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相关。PGRMC1的强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类型及ER、PR表达水平相关。PGRMC1强阳性表达的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不良。
- 刘淼齐跃谭明子金山刘娟娟叶秋霖李潇刘晴郝莹莹林蓓
-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免疫组织化学临床病理参数
- HER-2/neu基因沉默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株Ishikawa细胞增殖及其对孕激素敏感性的影响
- 目的研究shRNA表达质粒稳定转染,靶向沉默HER-2/neu基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株Ishikawa细胞增殖及其对孕激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根据HER-2/neu mRNA的序列设计和合成两条shRNA.分别将其与质粒(p...
- 刘淼魏敏杰赵福杰
- 关键词:HER-2/NEUSHRNA
- 文献传递
- HER-2/neu基因沉默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株Ishikawa细胞增殖及其对孕激素敏感性的影响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研究shRNA表达质粒稳定转染,靶向沉默HER-2/neu基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株Ishikawa细胞增殖及其对孕激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根据HER-2/neumRNA的序列设计和合成两条shRNA.分别将其与质粒(pSilencer4.1CMV neo,Ambion)连接,并将连接好的质粒通过LipofectamineTM2000(invitrogen)转染Ishikawa细胞株。应用含有250μg·mL-1G418的DMEM培养基筛选稳定转染克隆。用RT-PCR法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稳定转染细胞HER-2/neumRNA及p185蛋白表达水平,用Annexin-V检测细胞凋亡率。用10μg.μL-1孕激素培养细胞72小时后,用MTT法分别检测转染细胞及未转染细胞的增殖率。结果转染特异性shRNA表达质粒组Ishikawa细胞HER-2/neumRNA及p18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细胞。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而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用10μg.μL-1孕酮培养细胞72小时后,转染特异性shRNA的细胞组细胞增殖率明显低于未转染细胞组(P<0.05)。结论RNA干扰可以明显降低Ishikawa细胞株HER-2/neumRNA及185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HER-2shRNA还可以增加Ishikawa细胞株对孕激素的敏感性,与孕激素存在协同效应。
- 刘淼魏敏杰赵福杰
- 关键词:HER-2/NEUSHRNA
- 人乳头瘤病毒癌基因E6和E7对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20年
-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HPV感染细胞可通过癌基因E6和E7靶向细胞途径引起多种细胞改变,主要包括调节细胞周期进展、逃避细胞凋亡、诱导DNA损伤、影响细胞代谢等,最终在细胞内发挥其致瘤作用。本文将主要对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癌基因E6和E7引起的细胞改变进行综述。
- 刘淼孙峥嵘
- 关键词:细胞改变
- 一种人乳头瘤病毒16型全基因组感染性细胞模型
- 本发明涉及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人乳头瘤病毒16型全基因组感染性细胞模型的建立。通过克隆东北地区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全基因组,分析HPV16全基因组序列,再将环化的HPV16全基因组转染细胞,建立含有中国东北地...
- 吴盈盈路一平吴思王爽于淼刘淼姚雪春卢星忠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