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朋朋
- 作品数:7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厅指导计划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唐山地区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子流行病学被引量:6
- 2011年
- 根据已发表的长角血蜱16SrRNA序列及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A(OmpA)基因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对唐山地区采集的长角血蜱进行PCR检测,并对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抽检样本建立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在315份蜱DNA样本中检测出25份阳性样本,阳性率为7.94%;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唐山地区长角血蜱携带立克次体同处于一个分支,与日本株立克次体同源性最高(93.30%),其次是福建株立克次体(92.11%),黑龙江立克次体绥芬株(90.45%)、虎林株(90.42%)。结论得出唐山地区蜱传斑点热感染较严重,分子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唐山地区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可能为一新种。
- 邹亚学贾青辉刘朋朋刘全高宏伟陈丽凤
- 关键词:长角血蜱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子流行病学
- shRNA介导chTERT基因沉默抑制MDCC-MSB1细胞增殖被引量:1
- 2017年
- 几乎所有类型的人类肿瘤都可以检测到端粒酶的活性,通过抑制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TERT)表达降低端粒酶活性可能是进行抗肿瘤治疗的一个新靶点。本试验通过构建靶向端粒酶TERT基因的shRNA(Sh1,Sh2和Sh3)表达质粒载体转染MDCC-MSB1细胞抑制chTERT基因表达,从而降低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增殖。Real-time PCR结果显示,Sh1和Sh3在质粒载体转染细胞后48,72,96h显著抑制chTERT基因表达(P<0.05),且呈持续效果;TRAP法端粒酶活性分析显示,Sh1和Sh3在质粒转染细胞72h显著降低端粒酶活性;流式细胞分析显示,Sh3在转染后72h显著降低了S期细胞的比例(P<0.01),G2/M期细胞比例显著上升(P<0.01),G0/G1期细胞比例没有明显变化(P>0.05),抑制了MDCC-MSB1细胞的增殖。结果提示,shRNA通过抑制TERT基因表达可有效降低端粒酶活性,阻滞肿瘤细胞的增殖,为抗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备选方案及具有参考价值的基础科学数据。
- 邹亚学杜利强孙莹潘风光郑梅竹艾永兴张玉静刘朋朋刘朋朋赵丽安翠萍姚传玉
- 关键词:端粒酶端粒酶逆转录酶SHRNA端粒酶活性细胞增殖
- 腺病毒介导的猪生长激素基因在猪体内高效表达的研究
- 仲飞李秀锦常学东刘朋朋孙丽翠葛超等
- 该课题利用非致病性人类腺病毒作为载体将猪生长激素基因转入动物的体细胞,并使其进行诱导表达,达到促进动物快速生长的目的。对创新性设想不仅为猪,也为其它动物,特别是对皮毛经济动物转生长激素基因探讨了可行的途径,具有较高的学术...
- 关键词:
- 关键词:生长激素基因
- 河北省滦县牛梨形虫的分子检测被引量:6
- 2012年
- 本研究旨在检测河北省滦县牛梨形虫的感染情况。采集滦县牛血液样本28份,并提取基因组DNA;根据已发表的梨形虫Tams1,P32表面蛋白以及18S rRNA基因序列,设计6对梨形虫特异性引物,以牛血液基因组DNA为模板,对不同梨形虫进行PCR或巢式PCR扩增。结果表明,在28份DNA样本中检测出双芽巴贝斯虫阳性样本7份,阳性率为25.00%;其他牛巴贝斯虫阳性样本3份,阳性率10.71%;而环形泰勒虫和瑟氏泰勒虫均未检测到阳性样本。
- 张香斋陈丽凤陈娟王秋悦刘朋朋石芳邹亚学
- 关键词:梨形虫分子检测
- 河北省新乐市羊梨形虫分子检测被引量:2
- 2012年
- 为检测河北省新乐市羊梨形虫的感染情况,采集河北省新乐市羊血液样本31份,并提取基因组DNA;根据梨形虫18S rRNA基因序列设计5对特异性引物,以羊血液基因组DNA为模板,对梨形虫进行巢式PCR扩增。结果表明,在31份DNA样本中检测出4份吕氏泰勒虫(12.9%),而尤氏泰勒虫、中华泰勒虫和羊巴贝斯虫均未检测到阳性样本。
- 陈丽凤张香斋王秋悦刘朋朋王思伟邹亚学
- 关键词:梨形虫分子检测
- 蜱的免疫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1年
- 蜱既是动物体表常见的吸血外寄生虫,又是人和动物许多重要疾病的传播媒介。大量的蜱叮咬宿主动物可导致宿主消瘦、贫血,同时也使动物皮革的质量降低。作为传播媒介,蜱可传播原虫、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和病毒等,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而且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蜱的控制主要使用化学杀虫剂。然而,随着化学杀虫剂的不断使用,由此引起的负面效应也不断暴露出来,如蜱的耐药性,药物的残留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生物抗蜱方法。
- 邹亚学刘朋朋王秋悦付志新贾青辉陈丽凤
- 关键词:蜱叮咬免疫学宿主动物化学杀虫剂传播媒介立克次体
- 实验室条件下长角血蜱的生物学特性被引量:3
- 2011年
- 为确定实验室条件下长角血蜱的生物学特性,以幼蜱、若蜱、雌性成蜱、雄性成蜱各1只为1组,共30组,分别接种到15只兔的耳朵上,每只兔耳上接种1组,待其饱血脱落后收集并分装于试管中,观察并记录各发育期的时间、吸血前后的体重变化、雌蜱产卵规律、孵化时间等项指标。结果表明:幼蜱、若蜱、雌蜱、雄蜱吸血后比吸血前体重平均增加15.3±4.05,9.85±0.75,88.60±31.23,0.40±0.09倍;幼蜱吸血前期、吸血期、蜕皮前期、蜕皮期分别平均为6.3,3.8,14.2,7.4 d;若蜱吸血前期、吸血期、蜕皮前期和蜕皮期分别平均为7.1,5.4,16.9,10.2 d;雌蜱吸血前期、吸血期、产卵前期分别平均为7.6,9.4,7.8 d;雌蜱日产卵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一般在饱血后7~9 d开始产卵,其后第4天达到产卵高峰,第6天则急剧下降,最大产卵量为7 058粒,最小产卵量为365粒,产卵期平均为7.23±1.82 d。卵的孵化期平均为38 d;长角血蜱完成一个生活周期需要122~174 d,平均为141.33 d。相对于自然条件下,长角血蜱生物学特性变化不大,仅发育周期(或生活史)时间缩短为141.33 d。
- 邹亚学陈娟王秋悦刘朋朋王爱丽陈丽凤
- 关键词:长角血蜱生活史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