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新

作品数:8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UPLC-M...
  • 3篇滴丸
  • 3篇益气
  • 3篇芪参益气滴丸
  • 3篇模式识别
  • 3篇活性
  • 3篇活性成分
  • 2篇质谱
  • 2篇识别技术
  • 2篇模式识别技术
  • 2篇胶囊
  • 1篇丹参
  • 1篇丹参素
  • 1篇丹参酮
  • 1篇丹酚酸
  • 1篇单鼻孔
  • 1篇单鼻孔蝶窦
  • 1篇单鼻孔蝶窦入...
  • 1篇蝶窦
  • 1篇蝶窦入路

机构

  • 8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郑州大学

作者

  • 8篇刘新
  • 5篇左莉华
  • 5篇康建
  • 5篇孙志
  • 5篇周霖
  • 5篇姜晓芳
  • 3篇刘献志
  • 3篇赵杰
  • 3篇贾清泉
  • 2篇张晓坚
  • 2篇翟广
  • 1篇周亮
  • 1篇李进军
  • 1篇徐滨
  • 1篇辛艳超
  • 1篇胡玉荣
  • 1篇罗永刚
  • 1篇贾萌萌
  • 1篇张风江
  • 1篇杨斌

传媒

  • 2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中成药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沈阳药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基于质谱-模式识别技术的芪参益气滴丸中多种活性成分定量研究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芪参益气滴丸中11种活性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咖啡酸、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A、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熊果酸)含量的质谱分析方法,并采用模式识别技术综合评价其药物质量.方法:采...
周霖姜晓芳孙志左莉华刘新贾清泉张涵康建赵杰
关键词:UPLC-MS/MS芪参益气滴丸活性成分模式识别
UPLC-MS/MS法测定冠心舒通胶囊中多种活性成分的含量及药物质量评价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冠心舒通胶囊中11种活性成分含量的UPLC-MS/MS分析方法,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技术综合评价其药物质量。方法采用UPLC-MS/MS法分析检测,色谱柱为Acquity UPLCBEH C_(18)(50 mm×2.1 mm,1.8μm)柱,流动相为乙腈-体积分数0.1%甲酸水,梯度洗脱,流速为0.2 m L·min^(-1);ESI正、负离子同时采集,除熊果酸为选择离子监测(selected ion monitor,SIR)外,其余10种成分均为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多批次冠心舒通胶囊含量测定结果采用多元数据处理软件SIMCA14.0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评价其质量。结果在优化的色谱质谱条件下,丹参素、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咖啡酸、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A、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IA和熊果酸分别在质量浓度10.0~100.0 mg·L^(-1)、45.0~450.0 mg·L^(-1)、3.0~30.0 mg·L^(-1)、1.0~10.0 mg·L^(-1)、9.0~90.0 mg·L^(-1)、100.0~1 000.0 mg·L^(-1)、10.0~100.0 mg·L^(-1)、10.0~100.0 mg·L^(-1)、25.0~250.0 mg·L^(-1)、9.0~90.0 mg·L^(-1)和3.0~30.0 mg·L^(-1)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6);加样回收率为98%~101%;10批冠心舒通胶囊平均含量分别为1.269、2.708、0.359、0.141、1.125、14.951、0.664、0.787、2.489、0.681和0.249 mg·g^(-1)。结论作者建立的UPLC-MS/MS法可用于冠心舒通胶囊中多种主要活性成分的快速测定;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批次冠心舒通胶囊总体质量较为稳定,结果分析使用的主成分分析法可从整体上综合评价药物质量,为冠心舒通胶囊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数据处理方法。
左莉华胡玉荣胡玉荣周霖姜晓芳孙志康建姜晓芳
关键词:UPLC-MS/MS冠心舒通胶囊活性成分主成分分析
UPLC-MS/MS法结合模式识别同时测定芪参益气滴丸中11种成分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建立UPLC-MS/MS法结合模式识别同时测定芪参益气滴丸(黄芪、丹参、三七等)中丹参素、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咖啡酸、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A、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熊果酸的含有量。方法该药物50%甲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ACQUITY UPLCBEH C18色谱柱(2.1 mm×50 mm,1.8μm);流动相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 m L/min;柱温40℃。再采用SIMCA14.0软件进行模式识别。结果 11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6),平均加样回收率98.45%~101.38%,RSD 1.70%~2.40%。10批样品质量偏差均在2 std(标准偏差)范围内。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芪参益气滴丸的质量控制。
周霖姜晓芳孙志左莉华刘新贾清泉张菡康建赵杰
关键词:芪参益气滴丸化学成分UPLC-MS/MS模式识别
显微镜下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6例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性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高血压脑出血经显微镜下小骨窗开颅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显微镜下小骨窗治疗的46例患者中,44例意识完全恢复,其中2例出现失语,术后随访36例生活基本自理;2例术后植物生存状态,术后3个月随访均已死亡.结论 在CT、MRI精确定位后,采取显微镜下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的方法对患者的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兼具开颅减压和锥颅微创的优点,家属乐于接受,值得推广.
万学锋刘献志周亮孙瑞迅李进军刘新马德友罗永刚
关键词:显微镜小骨窗高血压脑出血
基于质谱-主成分分析法的冠心丹参胶囊中10个活性成分含量测定及质量评价研究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冠心丹参胶囊中10个活性成分含量的质谱分析方法,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技术综合评价该药物质量。方法:采用液质联用法(UPLC-MS/MS)分析检测,色谱柱为UPLC BEH C18(2.1 mm×50 mm,1.7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梯度洗脱,流速为0.2 mL·min^(-1),ESI正、负离子同时采集,除熊果酸采用选择离子监测(SIR)外,其余9个成分均采用多反应监测(MRM);多批次冠心丹参胶囊含量测定结果采用多元数据处理软件SIMCA 14.0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在优化的色谱质谱条件下,丹参素、原儿茶醛、咖啡酸、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A、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熊果酸质量浓度分别在50.0~500.0、2.4~24.0、0.2~2.0、8.0~80.0、6.0~60.0、1.0~10.0、8.0~80.0、12.0~120.0、10.0~100.0和1.0~10.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加样回收率在98%~101%范围内,RSD小于3%;10批冠心丹参胶囊含量分别为3.060~3.914、0.279~0.358、0.021~0.028、0.610~0.839、0.655~0.835、0.087~0.106、0.883~1.111、1.073~1.393、0.972~1.170和0.071~0.095 mg·g^(-1);含量测定数据经SIMCA 14.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0批冠心丹参胶囊质量偏差均在标准偏差范围内。结论:该方法可用于冠心丹参胶囊中多种主要活性成分的快速测定;不同批次冠心丹参胶囊总体质量较为稳定。
周霖姜晓芳左莉华孙志刘新徐昙烨王晓霞贾萌萌康建张晓坚
关键词:冠心丹参胶囊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丹参酮隐丹参酮
基于质谱-模式识别技术的芪参益气滴丸中多种活性成分定量研究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芪参益气滴丸中11种活性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咖啡酸、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A、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熊果酸)含量的质谱分析方法,并采用模式识别技术综合评价其药物质量。
周霖姜晓芳孙志左莉华刘新贾清泉张涵康建赵杰
关键词:UPLC-MS/MS芪参益气滴丸活性成分模式识别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67例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垂体腺瘤切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总结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67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微腺瘤16例,大腺瘤43例,巨大腺瘤8例。结果肿瘤全切除50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分切除6例,部分切除2例;其中泌乳素(PRL)腺瘤35例,生长激素(GH)腺瘤8例,混合性腺瘤[PRL+GH或PR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16例,无功能性腺瘤8例。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外科技术。
刘新刘献志翟广徐斌
关键词:垂体腺瘤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外科
PTEN、p38MAPK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初探PTEN和p38MAKP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3例低级别胶质瘤(Ⅰ和Ⅱ级)和21例高级别胶质瘤(Ⅲ级和Ⅳ级)PTEN和p38MAKP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PTEN和p38MAKP在不同级别胶质瘤中的表达不同,随着病理级别的升高,PTEN表达均逐渐减弱[Ⅰ级77.27%(17/22);Ⅱ级66.67%(14/21);Ⅲ级46.15%(6/13);Ⅳ级37.50%(3/8)],而p38MAKP表达均逐渐增强[Ⅰ级22.73%(5/22);Ⅱ级39.10%(8/21);Ⅲ级53.85%(7/13);Ⅳ级75.00%(6/8)],低级别胶质瘤组与高级别胶质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411,P<0.05)。结论 PTEN和p38MAKP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胶质瘤的恶性进展,检测二者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助于评价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和生物学行为。
辛艳超刘献志刘新翟广徐滨张风江杨斌
关键词:胶质瘤PTEN免疫组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