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振锋

作品数:18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3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5篇碘标记
  • 4篇亚胺
  • 4篇琥珀酰亚胺
  • 4篇酰亚胺
  • 3篇生物分布
  • 3篇肿瘤
  • 3篇显像
  • 3篇
  • 3篇N-
  • 2篇丁基
  • 2篇丁基锡
  • 2篇药物
  • 2篇增生
  • 2篇溶血性
  • 2篇酸酯
  • 2篇自动化合成
  • 2篇组织增生
  • 2篇抗菌产品
  • 2篇肌腱
  • 2篇肌腱损伤

机构

  • 14篇浙江大学医学...
  • 6篇中国科学院上...
  • 2篇浙江师范大学

作者

  • 18篇刘振锋
  • 10篇董孟杰
  • 7篇杨树业
  • 7篇赵葵
  • 6篇王国林
  • 5篇汪勇先
  • 5篇尹端沚
  • 3篇夏姣云
  • 3篇周伟
  • 2篇阮凌翔
  • 2篇卢荟
  • 2篇刘侃峰
  • 2篇宫培军
  • 2篇李鹏飞
  • 2篇刘秀青
  • 1篇董墨
  • 1篇翁婉雯
  • 1篇张倩
  • 1篇李谷才
  • 1篇于俊峰

传媒

  • 4篇核化学与放射...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核技术
  • 1篇精细化工
  • 1篇同位素
  • 1篇中国医疗设备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FDG PET/CT对经典型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探讨FDG PET/CT在经典型不明原因发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在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间27例(男性19例,女性8例)经典型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行FDG PET/CT显像,PET/CT图像结果判断应用目测法和半定量分析方法。最终诊断包括病理学检查或临床随访。结果:纳入本研究共27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行PET/CT检查后经病理穿刺或病例随访证实,引起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共21例,其中包括感染10例,肿瘤性疾病(淋巴瘤)4例,非感染性炎症4例,其他类型3例,未能发现病因6例。FDG PET/CT诊断真阳性21例,假阳性1例,假阴性0例,真阴性5例。灵敏度100%,特异性83.3%;阳性预测值95.5%,阴性预测值100%;准确性96.3%。结论:在诊断不明原因发热患者中,FDG PET/CT显像是灵敏可靠的诊断方法,建议常规检查未能发现病灶或不能确诊的病例,可尽早行FDG PET/CT显像。
赵葵董孟杰阮凌翔刘振锋杨树业王国林孙芳
关键词:氟脱氧葡萄糖F18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随访研究
肿瘤乏氧显像剂18F-FAZA的自动化合成与生物分布研究
目的研究肿瘤乏氧显像剂~(18)F-FAZA的自动化合成,观察其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活体内Micro-PET代谢特征和在BALB/C肠癌小鼠模型中的Micro-PET显像。方
刘振锋赵葵董孟杰王国林杨树业
纳米光敏剂NaYF4:Yb,Tm@NaGdF4:Yb@SiO2@TiO2-Au的制备和碘标记性能被引量:3
2020年
上转换纳米颗粒为发展深组织下肿瘤的成像和光动力治疗(PDT)提供契机.良好的活性氧物种(ROS)产生能力和显像灵敏度是光敏剂应用于肿瘤诊疗的前提.本研究采用吸附法将Au纳米粒(AuNPs)与聚乙烯亚胺修饰的NaYF4:Yb,Tm@NaGdF4:Yb@SiO2@TiO2纳米粒子(UST)复合,制备近红外光驱动的纳米光敏剂UST-Au,并借助Au-I?亲和作用标记放射性核素131I?.研究了AuNPs用量对产物的形貌特征和应用性质的影响,以及光敏剂在碘标记前后的分散稳定性和ROS产生性能,分析了^131I?标记的光敏剂作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成像探针的可行性.结果表明AuNPs的负载使UST-Au的ROS产生能力明显优于UST.当AuNPs用量为3 wt%(重量百分比)时,光敏剂的尺寸分布较窄、zeta电位较高且ROS产生性能最佳.UST-Au对I?的结合量随Au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对131I?的标记率超过95%,且I?标记后光敏剂的分散稳定性和ROS产生性能无明显减弱.这些独特性能使UST-Au有望应用于SPECT影像引导的肿瘤光动力治疗.
胡静慧曹潇楠董孟杰刘振锋王寅峰方悦何伊静宫培军
关键词:光敏剂光动力治疗碘标记
114例抗甲状腺药物诱导的粒细胞缺乏甲亢患者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杨君朱阳军钟吉俊张军翁婉雯刘振锋徐勤董孟杰
一种阳离子肽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阳离子肽,其氨基酸序列为:FLPIIGIGAVLKVLT TGLPALISWIKRKRQQ或者GIGAVLKVLTTGLPALISWIKRKRQQIIPLF。该阳离子肽具有低溶血性和良好的抗菌抗肿瘤活性,...
周海英卢荟刘振锋涂田李鹏飞
抗人肝癌单抗Hepama-1间接碘标记及其生物分布被引量:1
2007年
研究能有效降低体内脱碘的抗体的标记方法。碘标记N–琥珀酰亚胺3–(三正丁基锡)苯甲酸酯(ATE)前体,得到N–琥珀酰亚胺3–碘[125I]苯甲酸酯(S125IB),与Hepama-1进行偶联后,对小鼠进行了生物体内分布实验,探索标记最佳条件以及测定标记物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结果显示ATE用N–氯代琥珀酰亚胺酯(NCS)法进行125I标记,标记率大于98%,SIB和人Hepama-1的偶联率可达90%,稳定性、生物活性良好。生物分布结果表明:与直接标记相比较,间接标记的Hepama-1大大地提高了体内稳定性,减少甲状腺的放射性摄取,血液中放射性浓度是直接标记Hepama-1的二倍,有利于单抗药物在靶位置的浓集。
刘振锋汪勇先周伟尹端沚
关键词:碘标记
3-正丁基锡-N-琥珀酰亚胺苯甲酸酯的合成及其^(125)I标记被引量:4
2005年
合成了3-正丁基锡-N-琥珀酰亚胺苯甲酸酯(ATE)和N-琥珀酰亚胺-3-碘苯甲酸酯(SIB),其产率分别为45.4%和71.4%,并用核磁、质谱、红外等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对ATE进行了125I标记,得到S125IB,标记率可达93.0%,放化纯度>98.0%。本方法为放射性药物碘的间接标记提供了重要参考。
刘振锋汪勇先周伟王丽华夏姣云尹端沚
关键词:^125I标记
单克隆抗体的碘标方法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应用
本文以Hepama-1为模型分子,研究有效提高碘标记单抗的体内外稳定性的方法.优化合成了N-琥珀酰亚胺3-三正丁基锡苯甲酸酯(ATE)与5-(三正丁基锡)-3-吡啶甲酸-N-琥珀酰亚胺酯(SPC)作为放射性碘间接标记的双...
刘振锋
关键词:放射性碘标记单克隆抗体肿瘤免疫治疗
文献传递
N-琥珀酰亚胺-3-碘[^(125)I]苯甲酸酯标记人IgG
2007年
研究能有效降低抗体的体内脱碘的标记方法。碘标记N-琥珀酰亚胺-3-(三正丁基锡)苯甲酸酯(ATE)前体,得到N-琥珀酰亚胺-3-碘[125I]苯甲酸酯(S125IB),分别与人IgG和抗人肝癌单抗(Hepama-1)进行偶联,探索最佳标记条件,并测定标记物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研究直接标记和间接标记的Hepama-1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结果表明,用N-氯代琥珀酰亚胺(NCS)法125I标记ATE前体,在ATE用量为25~100μg、NCS用量为10~20μg、磷酸盐缓冲溶液(PBS)用量为10~20μL、反应时间为5 min时,标记率大于95%;S125IB和人IgG的偶联率最高可达75%,偶联产物稳定性、生物活性良好;与Hepama-1偶联率可达75%以上。生物分布的对比实验证明,1,3,4,6-四氯-3α,6α-二苯甘脲(Iodogen)直接标记的Hepama-1在甲状腺的放射性摄取率(脱碘显示)最高是S125IB间接标记的Hepama-1的87.9倍。这说明以ATE为前体的放射性碘间接标记蛋白质方法与传统的碘直接标记方法相比较,在解决体内严重脱碘问题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刘振锋汪勇先董墨周伟夏姣云尹端沚李林法
关键词:碘标记人IGG
铼羰基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被引量:1
2006年
选择三齿配基L1,L2,L3及L4(L1=组氨酸,L2=次氮基三乙酸,L3=2-吡啶甲基胺-N,N-二乙酸,L4=二(2-吡啶甲基)-胺)作为双功能螯合剂可以连接受体、多肽、蛋白等靶向分子,用于设计合成新的以[188Re(CO)3]+为核心的放射性药物。标记实验表明,4个配基的浓度在1×10-5~1×10-4mol/L,反应时间为30 min时,放射化学产率大于90%,用HPLC分离后,放射化学纯度大于95%。电泳实验表明,配合物显示不同的价态。稳定性实验表明,4种配合物在体外稳定,24 h几乎不发生分解。组氨酸与半胱氨酸竞争实验说明,24 h内4个配合物很难发生配基与半胱氨酸的交换反应,而在组氨酸溶液中,除L2形成的配合物相对来说不稳定外,其它3个较稳定。是否在体内有很高的稳定性,还需实验进一步证实。小鼠动物试验表明,4个配合物均能较快地从血液和多数组织器官中清除,主要在肝和肾中浓集,是较理想的双功能螯合剂。
夏姣云汪勇先李世强于俊峰郑明强李谷才刘振锋程登峰唐林刘秀青尹端沚
关键词:铼-188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