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病变
  • 3篇成像
  • 3篇磁共振
  • 2篇维吾尔族
  • 2篇脑梗
  • 2篇脑回
  • 2篇巨脑回畸形
  • 2篇畸形
  • 2篇关节
  • 2篇肝硬化
  • 2篇伴发
  • 2篇MRI
  • 1篇胆道
  • 1篇胆道成像
  • 1篇液体反转恢复...
  • 1篇早期强直性脊...
  • 1篇增强MRI
  • 1篇张量成像
  • 1篇双模态
  • 1篇盆底

机构

  • 9篇新疆喀什地区...
  • 1篇暨南大学

作者

  • 9篇刘志飞
  • 8篇李亮杰
  • 2篇安尼瓦尔
  • 2篇谭新华
  • 1篇戴国朝
  • 1篇王禄马

传媒

  • 3篇中国医学创新
  • 3篇影像研究与医...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国CT和M...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核磁共振检查在诊断膝关节损伤方面的临床价值
目的:研究在临床诊断膝关节损伤中应用核磁共振检查的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对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我院诊治的膝关节损伤患者231的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实行核磁共振检查,分析临床诊断结果。结果:本...
刘志飞李亮杰
关键词:核磁共振膝关节损伤
维吾尔族与汉族巨脑回畸形伴发病的对比分析
2013年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与汉族患者巨脑回畸形伴发病变的类型是否一致。方法:收集本院2004-2012年16例维吾尔族巨脑回畸形患者的MRI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伴发病变类型,通过所得资料与汉族患者文献资料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维吾尔族16例患者中4例伴发交通性脑积水,3例伴发脑裂畸形,3例伴发脑白质营养不良,2例伴发Dandy-Walker畸形,1例伴发胼胝体发育不全、透明隔缺如,1例伴发有灰质移位,3例伴发蛛网膜囊肿,6例未见明确伴发畸形。结论:维吾尔族与汉族患者巨脑回畸形伴发病变的类型是不一致的,灰质异位,汉族患者文献报道可达50%,而维吾尔族患者仅占6%;16例维吾尔族巨脑回患者中伴发脑白质营养不良3例,伴发蛛网膜囊肿者3例,其他文献未见报道。
李亮杰刘志飞安尼瓦尔
关键词:维吾尔族与汉族巨脑回畸形
液体反转恢复序列在脑梗塞磁共振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对液体反转恢复序列在脑梗塞磁共振诊断工作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和研究,深入研究脑梗塞患者临床上的磁共振诊断工作。方法:选取我院42例脑梗塞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患者就诊时间为2016年3月,到2017年5月为止,对患者进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扫描、以及液体反转恢复序列扫描,对两种检测方法所取得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本次研究中,42例脑梗塞患者的检查结果中,液体反转恢复序列显示189个病灶,而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扫描的结果中显示63个病灶,且液体反转恢复序列扫面显示结果,病灶的大小、清晰度以及范围均明显优于快速自旋回拨序列显示。结论:在脑梗塞核磁共振检查中,应用液体反转恢复序列,扫面显示的结果、病灶的大小、清晰度及范围优于快速自旋回拨序列,对临床脑梗塞患者的诊断工作以及治疗工作有着极重要的意义,临床上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李亮杰刘志飞
关键词:液体反转恢复序列脑梗塞磁共振
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比被引量:21
2017年
目的 探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运用MRI、CT和X线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3组,其中A组行X线检查,B组行CT检查,C组行MRI检查,对检查结果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在关节软骨肿胀和关节间隙变窄方面,MRI、CT以及X线的检出率对比无差异(P>0.05);在关节面侵蚀和关节面骨质囊变方面,与X线和CT检查相比,MRI的检出率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X线和CT检查相比,MRI对0级强直性脊柱炎的检出率较高,比较有差异(P<0.05);CT和MRI对Ⅰ、Ⅱ级强直性脊柱炎的检出率均高于X线检查(P<0.05),但是二者比较无差异(P>0.05);3种方式对Ⅲ、Ⅳ级强直性脊柱炎的检出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其中MRI对软组织病变以及强直性脊柱炎分级的检出率更高.
刘志飞李亮洁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MRIX线
CT灌注成像和磁共振弥散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对CT灌注成像和磁共振弥散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观察分析,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6年4月30日至2017年8月1日期间,接受治疗的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患者的治疗资料以及影像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研究,其中参与研究患者均接受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而超急性期患者则接受CT灌注成像。结果:急性期患者接受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检查结果均为高信号,而超急性期患者接受CT灌注成像检查后的结果,则为灌注异常,且在CT灌注成像检查中,病灶侧与健侧比较情况、以及病灶中心与周边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工作中,采取CT灌注成像法进行检查、或是磁共振弥散成像法进行检查,均可较为准确的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为临床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工作提供了较为准确的依据,具有极高的临床研究价值。
李亮杰刘志飞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CT灌注成像磁共振弥散成像
维吾尔族巨脑回畸形及伴发病变的MRI诊断价值
2013年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巨脑回畸形及伴发病变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维吾尔族巨脑回畸形的MRI资料,分析MRI特点。结果:MRI表现为脑回宽大、平坦、脑皮质增厚,皮质表面光滑,脑白质变薄。广泛型11例;局限型5例(1例位于左侧额叶、3例位于右侧额顶叶、1例位于右侧额颞叶)。4例伴发交通性脑积水,3例伴发脑裂畸形,3例伴发脑白质营养不良,2例伴发Dandy-Walker畸形,1例伴发胼胝体发育不全、透明隔缺如,1例伴发有灰质异位,3例伴发蛛网膜囊肿,6例无明确伴发病变。结论:MRI扫描对发现巨脑回畸形及其伴发病变具有较高价值。
李亮杰刘志飞安尼瓦尔
关键词:维吾尔族巨脑回畸形MRI
Gd-EOB-DTPA增强MRI胆道成像与不同级别肝硬化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究Gd-EOB-DTPA增强MRI胆道成像与不同级别肝硬化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的30例正常患者(对照组)和90例肝硬化患者(观察组)作为研究对象,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分级不同分为A、B、C级患者各30例,均行Gd-EOB-DTPA增强MRI胆道成像,计算相对胆总管信号强度和相对肝信号强度比较结果。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的相对肝信号强度更低,且child A级的相对胆总管信号强度高于B级和C级;注射Gd-EOB-DTPA20min后与对照组的相对胆总管信号强度相比,观察组的相对胆总管信号强度更低,child A级的相对胆总管信号强度高于 B级、C级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EOB-DTPA增强MRI胆道成像应用于不同级别的肝硬化患者能够提高肝功能评估,同时不同级别的肝硬化患者能够影响Gd-EOB-DTPA增强MRI胆道成像的成像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李亮杰贾啟龙刘志飞谭新华邹科
关键词:GD-EOB-DTPA胆道成像肝硬化分级
普美显增强CE-MRC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评价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普美显(钆塞酸二钠)增强扫描不同时相的胆管显示情况与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临床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来拓展影像学在评估术前肝硬化肝癌患者肝功能方面的应用.方法:收集具有临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肝硬化患者71例.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注射普美显后行动态增强扫描及20 min肝胆期扫描、60 min排泄期扫描.根据肝胆期和排泄期的胆道评分情况,对71例患者的肝胆管显示情况进行MRI分级,探讨不同时期肝功能MR胆管分级与临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一致性及相关性;同时探讨与肝功能分级密切相关的指标血清总胆红素、人血白蛋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对肝胆期胆管显示的影响情况.结果:肝胆期MRI胆管分级与临床Child-Pugh分级一致性较好(K=0.849),也具有高度正相关性(r=0.897).排泄期MRI胆管分级与临床Child-Pugh分级一致性尚可(K=0.458),相关性为中度正相关(r=0.569).肝胆期胆管显示情况与血清总胆红素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呈中度负相关(r=-0.720、-0.650),与人血白蛋白呈中度正相关(r=0.630),排泄期胆管显示情况与血清总胆红素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呈中、低度负相关(r=-0.540、-0.430),与人血白蛋白无相关性(r=0.280).结论:对肝硬化患者进行GD-EOB-DTPA增强扫描CE-MRC通过对各级胆管显示情况的分析可以间接评估患者的肝功能情况,对术前肝硬化肝癌患者是否能够耐受手术和耐受何种程度的手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亮杰贾啟龙刘志飞谭新华邹科
关键词:肝硬化肝功能
基于MRI及DTI双模态成像技术在盆底肌功能障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24年
目的 探究基于磁共振成像(MR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双模态成像技术在盆底肌功能障碍(PFD)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PF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纳入PFD组,另选取同期于医院体检的30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纳入对照组,两组均采用MRI及DTI双模态成像技术进行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盆底肌扫描面积(髂骨尾骨肌、耻骨尾骨肌、耻骨直肠肌)、肛提肌裂孔宽度、盆底标志线(H线、M线)、髂骨尾骨肌厚度(ICT)、髂骨尾骨肌角(ICA)及肛提肌角(LPA),髂骨尾骨肌、耻骨直肠肌各向异性分数(FA)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PFD组静态与动态髂骨尾骨肌、耻骨尾骨肌、耻骨直肠肌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PFD组静态与动态肛提肌裂孔宽度大于对照组,H线、M线长于对照组(P<0.05);PFD组ICT少于对照组,LPA大于对照组,两组ICA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髂骨尾骨肌、耻骨直肠肌FA、ADC值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基于MRI及DTI双模态成像技术可反映PFD患者盆底功能及形态变化,在PFD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用于临床推广。
刘志飞艾买提江·阿不力米提李亮杰戴国朝王禄马苏文静陈艳玲刘朝晖冯友珍艾杰尔古丽·麦合苏木
关键词:扩散张量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