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晓云
- 作品数:2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浙江农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转铁蛋白转运培氟沙星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利用光谱实验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研究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转运药物培氟沙星(pefloxacinmesylate,PM)的相互作用机制,测定反应体系的结合参数及热力学函数,考察PM对Tf分子构象的影响,并讨论结合反应的分子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药物分子与转铁蛋白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动态结合过程,PM与Tf分子的结合距离r值较小,说明发生了能量转移现象。药物分子对转铁蛋白分子的结构域微区构象产生影响,使结合位域的疏水性发生改变。转铁蛋白转运培氟沙星的热力学参数表明PM与Tf之间是以疏水作用力为主的分子间作用机制。依据计算机模拟建立的分子对接结果显示,PM与Tf的相互作用主要为疏水作用,兼有氢键的存在,计算机分子模拟与光谱实验结果一致。
- 郭明鲁小旺冉晓云胡润淮
- 关键词:转铁蛋白甲磺酸培氟沙星光谱实验分子模拟
- Cu^(2+)离子与蛋白质混合体系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 2012年
-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Cu2+离子与血清蛋白质混合组份体系的结合反应机制,测定了反应体系的结合常数K、结合位点数n,探讨了荧光猝灭机理。同时探索了Cu2+与蛋白质混合组份体系及单一组份体系相互作用的差异。结果表明:混合组份体系中,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与牛乳铁蛋白(Bovine lactoferrin,BLF)分子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混合组份体系中BSA/BLF与Cu2+的相互作用,Cu2+与蛋白质混合组份体系相互作用并非蛋白质单组份体系作用之和。分析实验数据,首次发现当BSA/BLF达到临界比值时,金属离子与混合蛋白质组份相互作用过程中出现了蛋白质分子的"契合"现象。文章利用生物酶反应机制中的酶活性部位柔性假说合理解释了Cu2+与血清蛋白质混合组份体系相互作用中的"量敏效应"。
- 冉晓云郭明徐兴涛李铭慧
- 关键词:牛血清白蛋白牛乳铁蛋白CU2+荧光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