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亚玲
- 作品数:8 被引量:12H指数:3
- 供职机构:福建省卫生防疫站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福建省1992~1996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4
- 1997年
- 福建省1992~1996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685%~7304%。7天内送检及时率为3571%~6422%。1992~1994年病毒分离以脊髓灰质炎(脊灰)I型野毒株为主,1995~1996年以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为主,且未分离到脊灰野病毒,表明我省通过强化免疫后,有力地阻断了脊灰野病毒的传播,建议1997/1998年度仍开展强化免疫,确保我省实现消灭脊灰的目标。
- 郑金凤何家鑫何亚玲潘伟毅杨秀惠
- 关键词:弛缓性麻痹脊髓灰质炎病原学
- 影响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病毒分离的敏感性因素
- 1999年
- 潘伟毅郑金凤何亚玲杨秀惠
- 关键词:弛缓性麻痹脊髓灰质炎病毒
- 福建省消灭脊髓灰质炎不同免疫策略的问题
- 1998年
- 杨文治杨秀惠何亚玲潘伟毅郭齐华
-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免疫常规免疫强化免疫
- 流行性脑膜炎患者病后特异性IgM和lgG抗体消长的观察
- 1987年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保护性抗体,主要是血清中的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我们于1984年2~5月系集部分流脑患者病后不同时间的血清,测定两种特异性抗体,以观察其消长情况,并就其意义作初步探讨.
- 黄鸣崧何亚玲
- 关键词: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 Mac-ELISA法在测定脊髓灰质炎IgM抗体中的应用
- 1993年
- 以往应用病毒分离和微量板法检测脊灰,虽具有较为敏感和特异等优点,但其试验条件要求严格、费时、操作繁琐,难于在基层推广使用。国内张礼壁等人在实验室内建立捕获IgM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ac-ELISA)我们应用此法检测现场脊灰病人IgM抗体并与微量板法进行了比较,籍以探讨应用Mac-ELISA检测脊灰的优越性,以期在县一级基层推广使用。
- 高霞献何亚玲洪青山苏用年何家鑫
-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ELISA免疫球蛋白M
- L20B RD与Hep-2三种细胞用于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鉴定的比较被引量:3
- 1999年
-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 推荐使用的方法,用L20B、RD和Hep2 三种细胞进行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L20B细胞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对非脊灰肠道病毒均不敏感。在脊灰分离株和粪便悬液标本中脊灰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100% 和93-3 % ,优于RD和Hep2 细胞,特别是在病毒分布不均及混有非脊灰肠道病毒的情况下,能更好地、准确地捕捉到脊灰病毒。采用L20B加RD细胞分离脊灰病毒优于RD加Hep2,但对非脊灰肠道病毒分离率有影响。
- 潘伟毅蔡志坤杨莹何亚玲
-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率HEP-2
- 福建省1994~1996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毒分离情况分析被引量:1
- 1997年
- 对福建省1994~1996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送检的257例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共检出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V)21株,其中4株为I型野毒株。3年PV分离阳性率分别为19.6%、4.9%、6.4%;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24株,阳性率分别为0、5.9%、16.5%。结果表明,福建省PV季节高峰已消除,野病毒已连续2年未分离到,而NPEV分离率逐年在提高。AFP病例的病原型别也从以往的I型野病毒为主转为以NPEV和疫苗株为主。其中Ⅱ型疫苗株检出率明显上升。此外,还揭示了福建省5岁以下婴幼儿PV携带率最高,NPEV感染仍以夏秋季为主。
- 潘伟毅何亚玲杨秀惠郑金凤
- 关键词:弛缓性麻痹脊髓灰质炎病毒
- 吸附百白破混合制剂免疫效果观察被引量:4
- 1999年
- 为了解福建省吸附百日破混合制剂(DPT)的免疫效果,1995~1997年,在龙岩地区、漳州市、莆田市,随机抽取3月龄未接种过DPT的婴儿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全程接种吸附DPT1个月后,白喉、破伤风的免疫成功率分别为87.30%和89.25%,而同一人群百日咳免疫成功率仅为55.38%,故改进DPT中百日咳疫苗,加强卫生防疫机构的冷链装备及管理,规范接种,提高接种质量,是确保有效免疫,控制疾病流行的关键。
- 杨秀惠何亚玲潘伟毅江爱民徐文明
- 关键词:免疫成功率百白破DPT混合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