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丹
- 作品数:48 被引量:191H指数:8
- 供职机构:辽宁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卫生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运用核磁共振SPGR序列研究三叉神经与血管的关系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研究MRISPGR序列对三叉神经痛病因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MRI-TOF序列扫描12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脑干段,并作多平面重建,评判所见三叉神经周围有无血管及其与血管的关系。结果124例中30例神经与血管无关系,94例为有关系组,有症状组三叉神经所见责任血管与神经夹角(74.5,%73/98)>450,无症状组(30.1%25/83)结论MRI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的评估非常有价值。
- 宋士群何丹刘峥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核磁共振成像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椎动脉发育不良合并 颈椎横突孔畸形一例
- 王琨华何丹
- CT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部骨折及整形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处理技术在颌面部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2015年,我院采用螺旋CT检查的颌面部骨折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将螺旋CT扫描容积数传输至CT工作站行多重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结果 轴位像提供外伤的基本信息,螺旋CT三维后处理重建技术提高了颌面部骨折的检出率.多重面重建从任意平面任意角度更好地显示骨折及周围情况,特别是对复杂骨折显示具有明显优势.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图像立体地显示了骨折的位置、范围、碎骨块的移位、脱位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6例患者术后复查三维CT,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 联合应用螺旋CT的3种后处理重建方法可以全面立体地显示病变,对于整形修复术前制定完整的手术计划及术后评价手术效果提供了重要依据.
- 刘娜何丹
- 关键词:颌面部三维重建
- 16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及应用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患者进行MSCT检查,将原始数据重建后传至工作站(Vitrea2,Version3.4,Toshiba),应用多平面成像(MPR)、曲面重建(CPR)及容积重建(VR)等后处理技术,并与手术及纤维胃镜(FG)结果比较。结果16层螺旋CTCTVG诊断符合率为83.3%。结论螺旋CT仿真内窥镜对胃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孙英何丹
-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 2007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8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均进行了16层螺旋CT胸腹联合增强扫描并将原始数据在Vitrea2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等后处理。结果:18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真腔、假腔、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的部位、范围得到满意显示。结论:MS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王琨华何丹孙玲玲孙英宋士群王志荃
- 关键词:动脉瘤夹层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
- 多层螺旋CT在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扫描、多平面成像(MPR)及曲面重建(CPR)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71例梗阻性黄疸病例应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扫描、多平面成像(MPR)及曲面重建(C...
- 孙英何丹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梗阻性黄疸
- 膝关节损伤的MRI诊断及临床价值
- 2005年
- 目的:探讨MRI对于膝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膝关节损伤的MRI资料。结果:半月板损伤51例表现为三角形低信号影内不同形状高信号灶。韧带损伤59例表现为条状低信号影增粗,边缘模糊或成波浪状在T1W1呈低或高低混杂信号,T2W1呈高信号。骨挫伤18例,表现为T1W1低信号,T2W1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胫骨骨折21例,关节面软骨骨折8例,表现为软骨断续或凹陷,软骨层内见短T1长T2信号灶。关节腔积液69例表现关节周围条片状长T1长T2信号灶。
- 宋士群孙英何丹
- 关键词:膝关节损伤软骨骨折MRI诊断关节腔积液
- MRI诊断子宫平滑肌脂肪瘤(附3例报告)被引量:5
- 2003年
- 子宫平滑肌脂肪瘤非常少见,临床术前很少能准确定性诊断,尤其不为妇科专家注意.本文收集我院经MRI诊断并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平滑肌脂肪瘤3例,着重探讨MRI诊断的优势及特异性,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何丹高森陈向红孙玲玲李利利
- 关键词:子宫肌瘤脂肪瘤磁共振成像
- 3D ASL评价急性脑梗死溶栓前后脑血流动力学的价值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three-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 ASL)磁共振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评价急性脑梗死溶栓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急诊溶栓治疗的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溶栓前发病10 h内行常规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3D ASL检查,溶栓后1~7 d复查常规MRI平扫、DWI和3D ASL检查。测量溶栓术前及术后脑梗死区与正常对照区的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值。结果 2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WI检查均可见弥散受限高信号区,表现为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降低;3D ASL检查均发现与临床症状对应的脑组织低灌注区,表现为CBF值降低。ASL显示低灌注区域的体积均较DWI显示范围大。溶栓术后18例低灌注区范围不同程度缩小,2例低灌注区扩大,10例出现局部高灌注改变。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溶栓治疗后多数患者脑灌注情况明显改善,缺血区CBF均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一项无创性磁共振灌注成像新技术,3D ASL能够显示脑梗死溶栓术后低灌注向高灌注的转换,为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溶栓疗效提供重要依据。
- 刘娜李道伟马强何丹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栓灌注成像
- 面肌痉挛核磁共振3D-TOF-MRA成像与手术结果对照研究
- 目的:探讨术前3D-TOF-MRA对面肌痉挛的诊断及手术指导价值。方法:总结分析72例面肌痉挛病人术前3D-TOF-MRA图像,利用原始图像对两侧面神经斜矢状面和冠状面进行重建,观察血管和面神经近脑干端的关系,判明责任血...
- 宋士群何丹
- 关键词:面部痉挛磁共振血管造影术微血管减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