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红雨
- 作品数:80 被引量:795H指数:17
- 供职机构:广东省气候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2016年广东省气候概况被引量:5
- 2017年
- 2016年全省平均气温为22.3℃,较常年偏高0.4℃;年高温日数为28 d,仅次于2014年,为历史次多。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2 321.0 mm,较常年显著偏多30%,创历史新高;1月出现连场大范围冬季暴雨,月雨量和单日暴雨分布范围破纪录;1月强寒潮致降雪范围突破了1951年以来降雪的最南界。3月21日开汛,较常年偏早16 d,汛期长达215 d,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第2长。汛期暴雨多,强对流频繁,局部洪涝重。台风生成为1949年以来第2晚,有5个热带气旋登陆或严重影响广东省。全省平均灰霾日数为1989年以来最少。2016年,在超强厄尔尼诺影响下,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强、偏西。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正常,结束显著偏晚,强度略偏弱。2016年广东省总体天气气候特征是"开汛早,结束晚,汛期时间长;气温高,降水多,台风生成晚",属一般偏差气候年景。
- 伍红雨李文媛李春梅郑璟
- 关键词:气候学降水气温气象灾害
- 1961—2014年广东省霾日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5
- 2015年
- 根据广东省86个气象站1961—2014年气象资料,采用日均相对湿度和能见度标准,以及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广东省霾日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4年广东平均年霾日以1.2 d/年的速率明显增加。20世纪60、70年代霾日较少,80年代开始波动增加,2003年后上升尤为明显,2007年达到最高。霾日冬季最多,1月和12月的霾日数占全年总数的28%,夏季最少,尤其是7月份,仅为全年总数的1.9%。广东省霾日在1985年左右发生突变性增加。全省霾日及其变化速率空间分布比较一致,霾日高值区、增加速率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霾日低值区、增加速率较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广东西南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
- 刘蔚琴杜尧东伍红雨陈继奋
- 关键词:气候学时空分布特征
- 贵州大暴雨个例形成机制数值模拟被引量:5
- 2008年
- 利用3层嵌套的中尺度数值模式MM5 V3.5,模拟了2007年6月24~25日发生在贵州中南部的一次大暴雨过程。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对这次暴雨天气及中尺度低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模式较成功地模拟出了中尺度系统的演变和降水的分布特征。中尺度低涡的发展、稳定维持是造成贵州这次大暴雨天气的直接原因。暴雨、大暴雨出现在低涡的西南侧。在低层正涡度、辐合、强烈的上升运动和高层负涡度、辐散的有利配置下,形成深厚的上升运动柱,这种中尺度动力配置结构,不仅与暴雨区和暴雨发生时段相对应,而且是引起此次暴雨的中尺度低涡发展和持续的动力机制之一。暴雨区与强烈上升运动区、正涡度区相对应。
- 伍红雨吴战平徐丹丹
- 关键词:大暴雨数值模拟低涡
- 近49年广东高温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被引量:36
- 2011年
- 利用广东省86个站点1961—2009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广东高温日数、极端最高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9年来,广东年平均高温日数为14.7 d,2003年最多(27.8 d),其次是2009年(27.6 d),1973年最少(4.6 d)。广东每年高温集中于6—9月,7、8月是高温频发期。49年来广东年平均高温日数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以2.9 d/(10 a)的速率增加,特别是2000年以后更加明显,并具有2~3 a和4~6 a两个显著周期。广东各站年高温日数和年极端最高气温的上升趋势非常明显,部分地区趋势系数高达0.6~0.8。广东月平均高温日数在7、8月变化最大,特别是1990年代后显著增加;2001—2009年广东86个站的年高温日数有三个地区增加最明显,增加中心分别位于广东的东部、中部以北和西部地区,高温日数距平都在15 d以上。21世纪以来,异常高温年频繁出现。
- 伍红雨杜尧东
- 关键词:气候学气候特征高温日数极端最高气温
- 2021年7-8月广东省天气气候特点及其影响评述被引量:1
- 2021年
- 2021年7—8月,广东省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日照接近常年同期;有6次降水过程、2个台风登陆广东省、9次高温过程。强降水、台风天气对农业、民生、电力等造成较大影响。
- 李文媛刘蔚琴杜尧东伍红雨
- 关键词:气候学降水台风高温
- 近49年广东高温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 本文利用广东省86个站点1961-2009年逐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首先分析了1961-2009年广东高温日数和极端最高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为了描述广东高温变化特征,计算了广东高温日数、极端最高气温的变化趋势系数;利用Mo...
- 伍红雨杜尧东
- 关键词:极端最高气温气候特征高温日数城市气候
- 2022年华南极端“龙舟水”与大气环流及海温异常的关系被引量:1
- 2024年
- 利用华南19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NOAA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ERSST V5)及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采用相关、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2022年华南“龙舟水”异常与大气环流及海温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2022年“龙舟水”期间,东亚大槽、东北冷涡偏强,南下冷空气偏强,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支槽均偏强,在华南存在明显的水汽辐合。2022年发生的拉尼娜事件,大气环流对其有明显响应,Walker环流增强,华南对流明显加强,菲律宾以东存在异常反气旋环流,副高加强导致其西北侧的西南风加强,向华南水汽输送显著增强,同时华南存在显著的上升运动。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异常导致2022年华南极端“龙舟水”。
- 伍红雨吴遥吴遥
- 关键词:大气环流海温
- 广东记录霾日和统计霾日的气候特征及比较被引量:2
- 2016年
- 利用广东省86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3年记录霾日资料和1981—2013年统计霾日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计算气候趋势系数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广东记录霾日和统计霾日的气候特征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广东统计霾日与记录霾日的年平均分布非常相似,但是统计霾日数比记录霾日数明显增加10-80d。广东霾分布可划分为三个区:(1)多霾区:包括珠江三角洲、北部的南雄、东南部的汕头,年统计霾日40.0-144.5d;(2)一般霾区:包括广东中部偏北的部分地区,年统计霾日20.0-39.9d;(3)少霾区:广东西南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年统计霾日1.0-19.9d。广东年记录霾日和统计霾日均以11d(10a)的速率明显上升,1990年后显著增加,特别是2003年以来上升非常明显,2007年达到最大,但2008年以来逐年波动下降。广东年霾日数增加最明显的区域在珠三角、汕头、南雄等地。1980—2013年的广东平均年记录霾日序列与统计霾日序列的相关系数达0.78,显著相关。分析表明统计霾日比记录霾日总体上更客观合理,并对两者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 伍红雨郑璟翟志宏王蕾
- 关键词:气候特征
- 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异常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
- 2024年
- 利用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重构的海表温度资料(SST)和大气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73年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的变化特征。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异常与同期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949—2021年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有243个,年均3.3个,占全年登陆总数的70.2%。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1973年最多(7个),1950年最少(0个);在1990年代中期由前期偏多转为后期偏少,但没有突变发生。近73年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以0.1(10 a)^(-1)的速率减少。7—9月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异常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密切相关,在异常多、少年同期:(1)大气环流差值场上,南亚高压偏强、偏东、偏北,副高偏西、偏北、偏强,110°E以东的赤道东风引导气流偏强,季风槽加强,北半球中低纬海平面气压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同时南海、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加强。(2)海温差值场上,赤道中东太平洋偏冷,西太平洋暖池偏暖,沃克环流加强。高中低层大气环流和海温这种差异可能是导致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频数异常的原因。
- 伍红雨吴遥吴遥
- 关键词:热带气旋频数大气环流海温
- 2018年1—2月广东省天气气候特点及其影响评述被引量:2
- 2018年
- 2018年1—2月,广东省降水偏多,气温、日照接近常年,有1次强降水过程、3次强冷空气过程、2次明显雾霾天气过程。强降水、强冷空气和雾霾天气对农业、民生、电力供应、交通运输等有较大影响,但元旦和春节的晴好天气,带旺了全省旅游。
- 李文媛杜尧东伍红雨
- 关键词:强冷空气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