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风
- 作品数:3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农业部长江中下游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生育期与粳稻品种根系性状的关系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94个常规粳稻品种为材料,测定其生育期、各器官干物质量和根系性状,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生育期(播种到抽穗日数)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六类,研究各类品种根系性状的差异及根系性状与生育期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延长,单株不定根数无显著变化,单株根干物质量、单株不定根总长、最长根长总体呈增加或显著增加,单株根系总吸收面积、单株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单株根系活力呈总体增加或先增后降的趋势,年度间有差异,单穗根系性状也有相似的趋势;生育期长的品种单株或单穗根系性状表现出不定根数居中,根干物质量大,不定根总长长,根系总吸收面积、单株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系活力大或中等,单株最长根长较长的特点。单株或单穗根系性状中除不定根数在品种间的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性状在品种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生育期的长短显著影响粳稻品种单条不定根长、单条不定根干物质量,但对单条不定根粗影响较小;生育期长的粳稻品种多数单株根系性状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可能与其单穗根系性状、单条不定根的根长、根干物质量等性状的改善有关。
- 董桂春陈琛王熠仲军袁秋梅羊彬于小风李进前田昊张燕蒋亚明孟令响王余龙
- 关键词:粳型水稻生育期根系性状
- 不同穗型常规籼稻品种源库性状的差异被引量:12
- 2009年
- 【目的】研究不同穗型常规籼稻品种源库性状的差异,为大穗型品种遗传改良及从栽培角度调控源库提高穗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群体水培条件下,2001年、2002年分别以88个、122个常规籼稻品种为材料,测定叶面积、干物重(包括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含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单穗重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6类,研究各类品种源库性状的差异。【结果】大穗型籼稻品种抽穗期和成熟期叶面积系数、绿叶重及比叶重均较大,但结实期叶面积系数下降比例小。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大叶面积系数有利于提高单穗重;大穗型籼稻品种结实期净同化率大于小穗型品种;大穗型品种库容量较大,适当增大穗重有利于库容量的提高;大穗型品种单位叶面积籽粒产量、单位叶面积库容量、单位干物质库容量、单位氮素库容量较大;影响穗重的主要叶源性状是抽穗期绿叶重、净同化率;影响穗重的主要库性状是库容量、单位叶面积库容量、单位氮素库容量、单位叶面积籽粒产量。【结论】大穗型品种叶面积系数及其构成、库容量及其构成(或库源比)显著大于小穗型品种,绿叶重、结实期净同化率是影响穗重的主要叶源性状,库容量、单位叶面积库容量、单位氮素库容量、单位叶面积籽粒产量是影响穗重主要库容性状。
- 董桂春居静李进前于小风田昊张彪周娟王余龙
- 关键词:常规籼稻穗重
- 不同穗重类型常规籼稻品种产量形成的差异研究被引量:13
- 2010年
-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88个、2002年122个)为材料,测定生育期、株高、干物重(包括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部性状、氮素、根系性状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单穗重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研究各类品种产量形成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①大穗型水稻品种生育期较长,植株较高;②大穗型品种最高茎蘖数少,成穗率低,单位面积穗数少,每穗粒数多,千粒重大;③大穗型品种穗长较长,一、二次枝梗数多,着粒密度大。在适当增加穗长的基础上,增加二次枝梗数的比例,提高着粒密度是提高籼稻品种单穗重的主要途径;④单穗重与个体(单穗)产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与群体产量呈极显著的抛物线型关系。选用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大且有足够穗数的偏大穗型品种较易获得高产与稳产的目标;⑤生育期较长、植株较高、穗重大是大穗型品种高产的基础,根系发达,氮素积累多,叶面积系数较大,光合能力强,是大穗型品种高产的主要原因。
- 董桂春居静于小风张燕赵江宁李进前田昊张彪王余龙
- 关键词:常规籼稻穗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