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碧芳 作品数:27 被引量:143 H指数:6 供职机构: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惠州市科技局立项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糖尿病性脑动脉狭窄21例 2009年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基本方法。总结21例治疗经验及并发症的发生与防治。方法21例脑动脉狭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共植入支架30个,其中锁骨下动脉3个,颈总动脉3个,颈内动脉起始部12个,颈外动脉1个,大脑中动脉3个,椎动脉8个,应用脑保护装置16只。结果21例支架全部置入成功,18例狭窄减少>80%。3例减少>70%。16例脑保护装置均成功释放及回收,4例患者术中出现急性血栓形成,经救治恢复。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糖尿病性脑动脉狭窄新的有效方法,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有经验的医生操作下,治疗是安全的。使用脑保护装置可明显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 刘武 乐碧芳 邓宇平 罗伟良关键词:脑动脉狭窄 支架成形术 糖尿病性 脑保护装置 两种形式健康教育对住院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针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不同健康教育形式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自2006年1月至12月收治的符合条件的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予口头健康教育结合书面的健康教育形式(A组)及仅予口头健康教育形式(B组),于健康教育前、健康教育后当时及第七天对入选患者进行脑梗死基本知识的问卷调查,对两组患者各抽取部分患者于半年后进行是否坚持服药二级预防的调查。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构成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后当时脑梗死基本知识回答正确率均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d后A组回答的正确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半年后A组坚持服药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宜采用口头教育结合书面的健康教育形式,此比单纯的口头教育使患者对脑梗死二级预防知识的掌握更好及对医嘱的依从性更好。 罗伟良 刘武 刘菊英 乐碧芳 王立志关键词:脑梗死 健康教育 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疾病特征及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疾病特征及危险因素,以提升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防治水平,降低临床病人致死、致残率。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8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病人410例,年龄43~82岁,男244例,女166例,将334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作为观察组,剩余76例非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作为对照组。记录病人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包含年龄、性别、是否有高血压、是否有心房颤动、梗死部位、是否有高血糖、脉压、是否肥胖、吸烟史、饮酒史、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含量、三酰甘油(TG)、尿酸、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及肌酐等,对两组病人临床资料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病人>60岁、心房颤动、脉压增大、吸烟史、高尿酸血症、肥胖、高TG、高血压、高血糖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脉压增大、年龄>60岁、高TG、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肥胖及心房颤动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因素较多,临床应依据病人病情制订适宜的预防措施,以降低病人发病率及病死率,提高病人预后水平。 彭锋 易瑜华 乐碧芳 郑碧霞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高血压 高尿酸血症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17 2013年 目的 观察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2010年1-12月手术的5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1年1-12月手术的6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术前、术后护理干预,比较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睡眠情况、护理漏项、术后并发症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前1夜睡眠时间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2,P=0.001),术后当晚睡眠时间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3,P=0.013);护理措施漏项发生率由13.2%下降至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3);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由15.1%下降至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7.0%,对照组为8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94,P=0.004).结论 个性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乐碧芳 闾小慧 刘伟香 罗东霞 谢风清 易瑜华关键词:干预性研究 脑血管障碍 介入治疗 全程护理干预在重症病毒性脑炎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在重症病毒性脑炎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对我科收治的84例重症病毒性脑炎病人做好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确保用药及时准确,维持病人营养及水电解平衡,保证高效的基础护理。结果:本组病人经抗病毒、抗感染、降颅内压、抗癫痫、纠正水与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及全程的护理干预,痊愈61例,遗留后遗症18例,死亡5例。结论:护理措施落实到位是重症病毒性脑炎治疗过程顺利进行、有效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发生的重要措施。 乐碧芳 刘伟香 罗东霞 周雪梅关键词:护理干预 重症病毒性脑炎 健康教育在脑卒中致吞咽障碍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分析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在脑卒中致吞咽障碍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满意度。方法将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期间本院接收的脑卒中致吞咽障碍患者20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健康教育实施前(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对102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期间对102例患者加强健康教育,比较健康教育实施前后的应用效果。结果健康教育实施后,患者的洼田饮水实验评分低于实施前,吞咽功能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健康行为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致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中加强健康教育可促进其吞咽功能的改善,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形成健康行为,效果令人满意。 李芳 张豪杰 乐碧芳关键词:脑卒中 吞咽障碍 健康教育 康复护理 超早期床边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超早期床边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2018年12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4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00例。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床边康复护理,对照组予以患者常规治疗及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Barthel指数(BI评分)、Fugl-Meyer评测法(FMA)评分变化,并对两组护理满意率进行调查。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BI、FMA评分均较护理前提高,但观察组评分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73,6.601,P=0.000,0.000);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93.00%的总满意率(χ^2=5.817,P=0.016)。结论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对症治疗期间实施超早期床边康复训练护理,可以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护理满意率,值得推广。 彭锋 乐碧芳 郑碧霞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肢体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在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中的作用 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在降低住院患者跌倒不良事件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2018年1—12月本院住院患者总床日数为714497例次,采用常规护理模式预防住院患者跌倒。2019年1—12月本院住院患者总床日数为900259例次,采用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预防住院患者跌倒;比较两组患者跌倒发生率和跌倒伤害率。结果干预后,住院患者的跌倒发生率从2018年的0.07‰降低至2019年的0.04‰(P<0.05);患者伤害等级明显减轻,其中2级伤害率从2018年的17.31%降低至2019年的5.00%,3级伤害率从2018年的11.54%降低至2019年的5.00%。结论应用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管理可降低住院患者跌倒不良事件发生率。 刘婉云 乐碧芳 江桂素 温曲英 吴健灵 彭锋健康管理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与自理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健康管理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与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4-12月本院收治的10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临床治疗期间接受疾病常规护理管理,另选择2020年1-10月本院收治的10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实验组,临床治疗期间接受健康管理干预,对比患者护理前后认知功能情况、神精功能缺损情况、自理能力、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认知功能[(17.88±3.21 vs 17.87±3.20)分]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25.65±3.68 vs 20.05±3.0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护理前神精功能缺损[(11.28±3.88 vs 11.26±3.90)分]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9.87±3.42 vs 8.00±1.5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护理前自理能力[(48.59±5.62 vs 70.25±8.99)分]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82.35±10.32 vs 69.85±7.2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护理前生活质量评分[(55.36±7.32 vs 55.38±7.30)分]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86.35±11.87 vs 74.35±9.1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期间接受健康管理干预,可改善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提高其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顾新彩 易瑜华 乐碧芳 李芳关键词:脑卒中 健康管理 生活质量 自理能力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与路径组,每组各100例。路径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传统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医疗费用、患者的满意度和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路径组患者BI指数得分较传统组高,住院时间较传统组短,住院费用较传统组低,满意度较传统组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护理质量,从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及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乐碧芳 闾小慧 吴雪婷关键词:脑梗死 临床护理路径 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