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云鸿

作品数:21 被引量:158H指数:6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贵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动脉
  • 8篇老年
  • 7篇血压
  • 7篇高血压
  • 7篇冠状
  • 7篇冠状动脉
  • 6篇血管
  • 5篇心病
  • 5篇原发性
  • 5篇原发性高血压
  • 5篇糖尿
  • 5篇糖尿病
  • 5篇冠心病
  • 4篇细胞
  • 3篇蛋白
  • 3篇原发性高血压...
  • 3篇体层摄影
  • 3篇老年2型糖尿...
  • 3篇高血压患者
  • 3篇冠心病患者

机构

  • 17篇昆明医科大学
  • 3篇贵阳医学院附...
  • 1篇云南省精神病...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作者

  • 21篇魏云鸿
  • 11篇何燕
  • 10篇杨文慧
  • 8篇杨莉
  • 6篇邓洁
  • 4篇王瑞萍
  • 4篇董阳
  • 3篇杨永丽
  • 3篇刘兴德
  • 3篇金醒昉
  • 3篇叶秋芳
  • 2篇叶吉云
  • 2篇左明鲜
  • 2篇刘斌
  • 2篇苏璇
  • 2篇王煜
  • 2篇胡阳
  • 2篇李文华
  • 1篇邓燕
  • 1篇吴立荣

传媒

  • 5篇昆明医科大学...
  • 3篇中国老年学杂...
  • 3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贵阳医学院学...
  • 2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新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 1篇医学信息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64层双源螺旋CT结合血清学标志物评价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斑块的稳定性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应用64层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dual-source CT,DSCT)检查方法评价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斑块性质,同时分析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学标志物的变化,为预测急性冠脉事件风险、早期识别易损斑块患者提供诊断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老年科和心内科住院,临床疑诊冠心病的老年患者,经行64层双源螺旋CT检查、冠脉造影检查诊断明确为冠心病共129例,根据有无2型糖尿病(T2DM)病史分为:老年冠心病组(n=69)和老年T2DM合并冠心病组(n=60).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血浆粘附分子-1(V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6(IL-6)和同型半胱氨酸(Hcy).评价64-DSCT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斑块性质及血清学标志物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老年T2DM合并冠心病与老年冠心病组比较冠脉斑块构成有差别,老年T2DM合并冠心病组软斑较老年冠心病组所占比例高(P<0.05).老年T2DM合并冠心病组IL-6、VCAM1、MMP-9、Hcy表达均高于老年冠心病组,非钙化斑块组血清学标志物CRP、IL-6、VCAM1、Hcy比钙化斑块组高,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DSCT能够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初步定性分析,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斑块以软斑和混合斑为主,血清学标志物CRP、IL-6、VCAM1、Hcy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指标.
何燕杨莉杨文慧魏云鸿叶秋芳杨永丽
关键词:体层摄影冠状动脉
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造影对老年人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以常规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为金标准评价双源CT(DSCT)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9例入选老年疑诊冠心病患者进行DSCT和冠脉造影两种血管成像检查,将冠脉造影结果作为金标准,同一患者前后自身对照,评价DSCT冠脉成像基于冠脉主干、基于血管分支和基于血管节段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结果本研究129例患者中,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102例,DSCT评估冠脉病变的敏感性为98.0%(100/102),特异性为81.5%(22/27),阳性预测值为95.2%(100/105),阴性预测值为91.7%(22/24),诊断准确性为94.6%(122/129)。在对976支冠脉分支血管进行对比分析中,冠脉造影诊断有狭窄的血管544支,而DSCT诊断有狭窄的血管549支,DSCT评估冠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0.1%(490/544),特异性为86.3%(373/432),阳性预测值为89.3%(490/549),阴性预测值为85.4%(373/437),诊断准确性为88.4%(863/976)。基于节段的分析,1493个节段,冠脉造影共诊断805个节段有狭窄,DSCT共诊断849个节段有狭窄,DSCT评估冠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1.1%(733/805),特异性为83.1%(572/688),阳性预测值为86.3%(733/849),阴性预测值为88.8%(572/644),诊断准确性为87.4%(1305/1493)。配对χ^2检验显示基于节段分析时,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冠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SCT能够在患者水平和血管水平较准确地评估不同程度的冠脉狭窄;但就本组病例基于节段分析中,DSCT与冠脉造影在诊断冠脉狭窄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尚不能完全取代常规冠脉造影。
杨莉何燕杨文慧魏云鸿邓洁左明鲜刘斌王瑞萍叶秋芳杨永丽董阳刘师节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冠状血管造影术螺旋计算机
热休克蛋白70-hom基因多态性与老年脑梗死易感性的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hom基因多态性与老年脑梗死和高血压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和门诊的老年患者220例,按诊断分为脑梗死组105例和高血压组115例,脑梗死组又分为单纯组38例和合并组67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健康组。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Hsp70-hom+2437位点基因多态性。结果与健康组比较,脑梗死组Hsp70 hom 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明显升高,分别达到70.48%和82.38%(OR=3.311,95%CI:2.078~4.359,P=0.000;OR=2.121,95%CI:1.271~3.325,P=0.003)。与健康组比较,合并组、单纯组C与T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差异(OR=1.193,95%CI:1.128~3.246,P<0.05;OR=2.31 2,95%CI1.128~4.721,P<0.05)。结论 Hsp70 hom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易感性有关,Hsp70 hom+2437位点基因型的检测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何燕魏云鸿杨文慧金醒昉
关键词:脑梗死热休克蛋白质类70基因型基因频率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被引量:44
2014年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动脉疾病,常同时累及多处动脉血管床。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其中,美国60岁以上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为70%,而我国发病率为49.4%。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外周动脉疾病已被列为冠心病的等危症。亚临床阶段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病变程度、范围的相关性研究有重要意义。
杨文慧何燕魏云鸿杨莉
关键词:冠心病颈动脉疾病超声检查
老年高血压并抑郁症与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多态性与老年高血压并抑郁症发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间在云南省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老年病科和云南省精神病院临床心理科住院的昆明汉族老年高血压并抑郁症患者(老年高血压并抑郁组)98例,同期选择昆明汉族老年高血压患者(老年高血压组)100例和老年健康人(老年对照组)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COMT基因1947位点的多态性分布频率并进行分析。结果与老年对照组比较,老年高血压并抑郁症组COMT 1947位点AA、AG基因型频率(28.57%、51.02%)明显高于老年对照组(19.00%、39.00%,P<0.01)。老年高血压并抑郁症组携带A等位基因的频率(54.08%)较老年对照组高(38.50%,P<0.01)。携带A等位基因人群发生高血压并抑郁症的风险是G等位基因的1.881倍(OR=1.881,95%CI:1.261~2.807,P<0.01);老年高血压组与老年高血压并抑郁症组各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A与G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并抑郁组携带A等位基因的频率(54.08%)较老年高血压组(42.50%)高,且携带A等位基因人群发生抑郁症的风险是G等位基因的1.593倍(OR=1.593,95%CI:1.071~2.37,P<0.01)。结论 COMT基因多态性可能与老年高血压并抑郁症的发生相关,检测老年高血压患者COMT基因1947位点基因型,可以作为预测抑郁症发生的一项重要指标。
何燕杨莉杨文慧魏云鸿王俊邓燕刘师节
关键词:儿茶酚胺类抑郁症原发性高血压多态性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GMP-140的研究——附62例报告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plateletalpha granule membrane protein-140,GMP-140)水平及其单个核细胞中GMP-140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62例EH患者(EH组)和3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血清GMP-140含量,用逆转录-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GMP-140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EH组外周血血清GMP-140为(190±70)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2±50)μg/L(P<0.01);EH组单个核细胞GMP-140mRNA表达水平为0.58±0.17,与对照组0.26±0.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H患者存在GMP-140水平升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GMP-140mRNA表达上调可能是EH患者外周血GMP-140含量增高的机制之一。
刘兴德魏云鸿
关键词: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原发性高血压信使核糖核酸血小板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双源螺旋CT与外周血管超声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运用64层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和外周血管超声分析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颈动脉、足背动脉病变性质等方面的特征.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老年科和心内科住院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共129例,根据有无2型糖尿病(T2DM)病史分为:老年冠心病组(n=69)和老年T2DM合并冠心病组(n=60).经64层双源螺旋CT检查、颈动脉和足背动脉超声检查对比2组患者冠状动脉、颈动脉、足背动脉病变性质的差异.结果 64-DSCT显示老年T2DM合并冠心病组冠脉病变以多支病变为主,与老年冠心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T2DM合并冠心病组颈动脉和足背动脉超声斑块检出率分别为81.6%和55%,均高于老年冠心病组的65.2%和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老年T2DM合并冠心病组易损斑块的检出率较老年冠心病组高,且老年T2DM合并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均高于老年冠心病组,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外周血管斑块数较单支病变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以多支血管病变为主,颈动脉、足背动脉病变以易损斑块为主.颈动脉和足背动脉超声可以预测冠脉病变,外周血管斑块数越多,冠脉病变的支数越多.
杨莉何燕杨文慧魏云鸿苏璇刘斌
关键词:体层摄影冠状动脉超声检查2型糖尿病
心率恢复在心血管疾病评估的应用价值及进展
2024年
心率恢复是指运动期间达到的最高心率与运动停止后一段时间内心率的差值,是目前临床上评价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最常使用的指标之一,具有无创、可重复的优点。目前,心率恢复在价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临床上可运用心率恢复评估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预后情况、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死亡率等,该文主要就心率恢复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目前研究进展等方面展开论述。
杨雅琳胡阳魏云鸿邓洁王煜
关键词:心率恢复自主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慢性心力衰竭
高危或极高危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基因的表达
2010年
目的:探讨高危或极高危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表达,为寻找高危或极高危EH患者的治疗手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高危或极高危EH患者65例(EH1组)、低或中危EH患者35例(EH2组)和3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MCP-1蛋白含量,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CP-1 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H1组和EH2组外周血MCP-1蛋白含量和单个核细胞中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orP<0.01);与EH2组比较,EH1组患者外周血MCP-1蛋白含量和单个核细胞中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CP-1可能参与了高危或极高危EH的病理生理过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MCP-1 mRNA表达上调可能是高危或极高危EH患者外周血MCP-1蛋白含量增高的机制之一。
魏云鸿吴立荣方颖李屏沈正刘兴德
关键词:高血压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血浆
老年男性下尿路症状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究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与下尿路症状(LUTS)之间的相关性及2型糖尿病对LUTS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到延安医院就诊的92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下尿路症状的3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余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岛素、C肽、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体积大小并加以比较;比较2组患者糖尿病病程;对2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进行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下尿路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对血糖指标进行检测: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较观察组患者的相同指标降低.血脂指标检测结果发现2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以及载脂蛋白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体积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糖尿病病程较观察组平均糖尿病病程缩短,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组患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进行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和高胰岛素为老年男性LUT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男性LUTS与2型糖尿病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糖尿病病程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和高胰岛素为老年男性LUTS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以上指标应加以注意防止发生下尿路感染.
李文华李健魏云鸿叶吉云
关键词:老年男性下尿路症状2型糖尿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