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卒中
  • 2篇脑卒中
  • 1篇单个核细胞
  • 1篇蛋白
  • 1篇蛋白类
  • 1篇信号
  • 1篇神经系
  • 1篇神经系统
  • 1篇睡眠
  • 1篇睡眠障碍
  • 1篇铁沉积
  • 1篇评分
  • 1篇中枢神经
  • 1篇中枢神经系统
  • 1篇中枢神经系统...
  • 1篇中危
  • 1篇卒中后
  • 1篇卒中危险
  • 1篇卒中危险因素
  • 1篇组蛋白

机构

  • 4篇复旦大学

作者

  • 4篇韩旭
  • 2篇董强
  • 2篇韩翔
  • 1篇吴毅
  • 1篇方堃
  • 1篇谢鸿宇
  • 1篇董漪
  • 1篇孙炜
  • 1篇邬剑军
  • 1篇任惠民
  • 1篇朱珠
  • 1篇陶虹月
  • 1篇乔健
  • 1篇顾悦华

传媒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康复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及康复治疗被引量:8
2024年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分为睡眠呼吸障碍(SDB)、失眠、日间嗜睡(EDS)与不宁腿综合征(RLS),对脑卒中患者认知、运动等功能预后及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应尽早针对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开展康复治疗。本研究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与康复治疗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其中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发病机制研究主要包括脑卒中后SDB[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CSAS)与混合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MSAS)]发病机制;脑卒中后失眠发病机制;脑卒中后EDS发病机制;脑卒中后RLS发病机制。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脑卒中后SDB康复治疗[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体位治疗、口咽肌训练];脑卒中后失眠康复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针刺疗法、无创性经颅神经调控技术(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和光照疗法];脑卒中后EDS康复治疗(CPAP和光照疗法);脑卒中后RLS康复治疗(针刺)。但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基础研究仍处于表型确定阶段;康复治疗仍存在治疗依从性、安全性、精准度等方面的问题,且脑卒中后EDS和RLS的康复研究较少。下一步研究需要探索适合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为开展基础性研究提供支撑;同时,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为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韩旭谢鸿宇汤昕未吴毅
关键词:脑卒中睡眠障碍发病机制康复治疗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的变化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动态变化,探讨其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关系.方法 收集2013年4-7月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发病后1、3、5、7、14 d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91例及健康对照30名,观察PBMC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动态变化;并收集2013年4-10月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患者103例,分离PBMC并提取全组蛋白,用Western印迹检测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并用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分别对患者进行分组和神经功能评分.科研设计和资料收集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全部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PBMC中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持续降低,在发病后第3天达到最低(P <0.001).OCSP分型各组中以TACI [0.09(0.04 ~0.13)]组患者的降低最为显著,与PACI[0.23(0.08~0.31)]、POCI [0.22(0.12~0.27)]和LACI[0.23(0.20 ~0.26)]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08 3).另外,多元直线回归后发现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是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两者呈直线负相关(β=-0.297,P=0.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PBMC的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低于健康人群,且以TACI型患者和神经功能受损严重患者的PBMC中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降低最为显著.
沈筠筠韩翔任惠民韩旭孙炜顾悦华乔健董强
关键词:脑梗塞组蛋白类
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SSCN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明确中国SSCNS的诊疗现状。方法:报道1例确诊SSCNS,结合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对SSCNS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作回顾性分析。结果:SSCNS是含铁血黄素在中枢神经系统及部分脑神经表面沉积,表现为逐渐进展的神经功能异常的一种综合征。国内共报道SSCNS病例16例,男女性别比为13:3。感音性听力障碍(13/16例)、小脑受累症状(11/16例)和锥体束受累(11/16例)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治疗以对症为主,尝试用铁螫合剂治疗2例。结论:中国SSCNS报道病例少,诊疗水平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对SSCNS的认识普及和长期随访研究亟待加强。
韩旭陶虹月邬剑军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小脑性共济失调坐骨神经痛
脑卒中危险因素与大脑胆碱能通路损伤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与大脑胆碱能通路损伤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102例,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和脑卒中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既往卒中史等),头颅MRI评估胆碱能通路高信号评分(CHIPS),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脑卒中危险因素与CHIPS的相关性。结果:在脑卒中危险因素中,既往卒中史与CHIPS呈正相关(B=12.58,P=0.01)。结论:既往卒中史可能是导致大脑胆碱能通路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韩翔韩旭朱珠董漪董强方堃
关键词:脑卒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