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雨春
- 作品数:33 被引量:166H指数:6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血管状态与人格特征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研究脑血管状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方法:人格特征应用A型行为类型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60名20-35岁青年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划分出不同类型;脑血管状态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诊断技术测查60人的大脑中动脉(MCV)的血流速度来判断脑血管的紧张程度。结果:脑血管紧张组:A型人格为19人占59.3%,对照组:A型人格为3人占10.7%,以A型人格占优势(x2=22.85,P<0.01)。脑血管紧张组(36.2±5.8)A型行为问卷平均得分高于对照组(20.3±2.4))(t=6.81,P<0.01)。脑血管紧张组P分、N分、L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血管紧张组E分(内外向)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种性格类型相比,外向情绪不稳定型的脑血管紧张组13(40.6%)与对照组4(14.3%)相比所占比例较高(x2=21.91,P<0.05)。结论:A型人格,外向不稳定的人格特征与脑血流速度增快有关,可能是脑血管紧张的诱发因素之一。
- 冯波梁奎英薛令彬陶雨春邹燕刘彬于美婷
-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超声人格
- 网络成瘾青少年家庭内观团体训练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在网络成瘾青少年家庭进行内观团体训练的治疗效果,并对内观团体训练引起心理变化的机制做简要分析。方法采用集中内观的变式并结合团体辅导的方法对4例网络成瘾青少年及其家庭进行为期5天的训练,训练前后进行了句子完成测验。结果训练后,4名网络成瘾青少年均不同程度地被激发出幸福感、连带感、负疚感,同时产生了一定的认知转变。他们的家长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4名网络成瘾青少年及其家长的文章完成测验前后变化明显。结论家庭内观团体训练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规范其训练模式及广泛推广。
- 陶雨春曲伟杰陈力
- 关键词:网络成瘾内观疗法团体辅导
- 哈尔滨市社区老年女性慢性病现况及对生活质量影响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了解哈尔滨市社区老年女性的慢性病患病状况,探寻慢性病患病状态对老年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利用SF-36量表测量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并进行血液检查等了解慢性病现况。结果研究对象共303人,有效率为97.7%。慢性病中血脂异常患病率最高(73.6%),其次高血压(63.7%)、糖尿病(14.9%)。高血压对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的总分以及3个维度有负性影响,包括生理机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P<0.05)。没有发现其他两种慢性病对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产生明显影响。结论哈尔滨市社区老年女性慢性病患病情况较重,并影响其生活质量,需要加强相应的健康教育及健康管理工作。
- 梁广云王丽敏陶雨春张作明邓锁陈璐杨立静尹慧
- 关键词:慢性病生活质量老年女性
- 地震灾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被引量:47
- 2008年
- 目的探讨四川省地震灾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人格特征。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版),对地震灾区20d后137例学生进行心理测评。结果灾区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31.3%,其中较明显的有强迫为35.8%,人际关系敏感为30.7%,焦虑为24.1%,抑郁为22.6%,敌意为20%,恐惧为15.3%。女生除躯体化、偏执、敌意,附加因子外,其他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男生;灾区学生SCL-90中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主要表现为恐怖、焦虑、精神病症状、总分方面,提示灾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人格测评结果显示,有心理问题的灾区青少年具有内向、情绪不稳定的人格特征。结论灾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要特别关注那些内向及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对他们及早进行心理干预。
- 杨艳杰乔正学邱晓惠杨秀贤张嫒嫒张翠王凯刘建平陶雨春
- 关键词:地震青少年学生人格
- 哈尔滨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15
- 2002年
- 目的 了解我国北方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和分布 ,为预防和干预提供线索。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在城乡分别选取 2所小学 ,每年级整群抽取 2个班 ,共 196 1名学龄儿童 ,以 (CBCL)为工具进行调查。结果 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 13.97% ,农村高于城市 (P <0 .0 0 1) ;城乡学龄儿童分裂样、社会交往、体诉、交往不良、多动、攻击、性问题因子异常率差异有显著性 ,均为农村高于城市儿童。城乡儿童问题类型分布趋势一致。男女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 ;在问题类型分布上 ,单一问题和混合问题的性别分布差异无显著性 ,但男孩内向问题多于外向问题 ,女孩的内向问题和外向问题分布趋势一致。各年级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以二、三年级检出率最高 ( 16 .97% ) ;各年级问题类型分布趋势一致。结论 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从地域看 ,重点在农村 ;从问题类型看 ,重点在内向问题 ,尤其不能忽视男孩的内向问题 ;从年级看 ,重点在二。
- 武丽杰刘爱书陶雨春张丽萍吴坤陈力
- 关键词:流行病学儿童学龄心理卫生
- 城镇中学生精神心理症状/问题追踪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城镇中学生各种精神心理症状/问题随年龄增长的变化特点与稳定性,为学校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自然升学的教育条件下对251名初一、高一学生进行了18个月的追踪观察,采用差均值、相关分析及率、吻合度分析。结果 (1)差均值、相关分析(r):初中男生、高中女生SCL-90各症状分18个月后差均值均有升高;初中男生18个月前后相关系数均在0. 33以下,只有人际敏感和偏执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高中女生相关系数最低为0. 41,最高为0. 78(P <0. 01)。(2)率、吻合度分析(κ系数):前后精神心理问题率的比较无差别;高中生总问题率比初中生前后吻合度高,且男生(0. 60)高于女生(0. 42);进一步分析,高、初中女生前后睡眠饮食问题吻合度最高,分别为0. 85和0. 79,其次是高中男生为0. 66(P <0. 01)。结论随年龄增长,初中生各种精神症状和问题稳定性差,高中生较强,提示初中阶段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的最佳时期。
- 冯永清王丽敏尹慧张作明陶雨春陈璐徐晔张凤春
- 关键词:中学生精神症状心理健康教育
- 六年级学生童年期遭受虐待经历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状况的关联性研究
- 2020年
- 目的了解童年期遭受虐待的六年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现状,并进一步探讨童年期遭受虐待与PTSD的关系,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意见。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哈尔滨市某个区的四所学校的991名在校六年级学生进行童年期遭受虐待经历与PTSD的问卷调查。结果本次调查的虐待、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的发生率分别为48.05%、3.80%、5.53%、7.48%、16.27%、37.96%。除情感虐待维度外,男生的遭受虐待总分及其他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女生(P<0.05)。PTSD阳性检出率为7.48%。PTSD平均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在不同的人口学特征(性别、户籍、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童年期遭受过虐待的学生的PTSD平均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未遭受过虐待的(P<0.05)。相关分析显示PTSD平均得分及各维度得分与遭受虐待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情感虐待(OR=1.303,P<0.001)、躯体忽视(OR=1.120,P<0.05)是PTSD的危险因素。结论哈尔滨市在校六年学生的童年期遭受虐待与PTSD状况不容忽视。男生虐待得分高于女生。遭受虐待的群体PTSD得分高于未遭受虐待的群体,同时虐待得分与PTSD呈正相关关系,情感虐待、躯体忽视是PTSD的危险因素。预防童年期遭受虐待对于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 高蕴仪张亚倩陈素芬刘诺兰刘婷何琪翘杨晖张岩单玲玲陶雨春张慧颖
-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
- 34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代1岁内运动及智能发育变化分析
- 2015年
- 为探讨妊娠期高血压(hypertension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 HDCP)疾病对其子代1岁内的运动和智能发育变化的影响,将2010年11月——2011年6月入院生产的孕产妇的活产婴儿列入追踪对象。说明 HDCP 子代婴儿期的运动和智能发育依然落后于正常妊娠组婴儿,但已有改善。因此,对于 HDCP 患者子代,更应该注意预防保健和定期检查。
- 张慧颖韩聪慧袁宏伟张晓娟崔岳崇陈素芬陶雨春王志明解雅春
-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代
- 以问题为中心的社会实践对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控烟能力的效果评价被引量:4
- 2011年
- 以控烟问题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与健康教育课有机结合,采用课堂学习与课下社会实践,目的在于促进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控烟能力的提高。结果显示,学生对控烟法规知晓率、实施无烟学校政策支持率、对吸烟行为拒绝率及终生不吸烟肯定率干预后明显升高,达到40%。90%。该教学方法属于成人学习模式,能有效提高医学生拒绝烟草的能力。
- 王丽敏尹慧王琪陶雨春曹德品
- 关键词:预防医学生控烟能力社会实践
- 控烟课程对公共卫生学生控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评价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分析控烟课程对公共卫生学生控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探讨提高控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方法。方法对150名某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专业学生开展控烟课程,采用自编《控烟自我效能感量表》比较课程前后学生的控烟自我效能感得分,评价控烟课程的效果。使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13.0以及AMOS 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体来看,经过控烟课程干预后,公共卫生学生控烟自我效能感提高明显,从(2.635±0.611)上升至(2.815±0.612)(t=-3.367,P<0.01),但一般自我效能感干预前后没有显著差别(t=-1.212,P>0.05)。其中男生干预前后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控烟自我效能感差异不显著(t=-0.600和-1.194,P>0.05),女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t=--2.157,P<0.05)和控烟自我效能感得到显著提升(t=-3.465,P<0.01),但控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程度优于一般自我效能(t=2.286,P<0.05)。结论《控烟自我效能感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控烟课程可以有针对性地显著提升公共卫生学生控烟自我效能感。控烟课程对公共卫生学生控烟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呈现性别差异,应进一步完善控烟课程,增强其对男生的作用。
- 尹慧贾秋芳李晶焱韩依辰张秋菊陶雨春王琪王丽敏
- 关键词:一般自我效能感烟草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