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进
- 作品数:16 被引量:39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初发多发性骨髓瘤17例MSCT诊断价值
- 2010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ple-slice CT,MSCT)对初发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Sensation64CT机对17例初发MM患者进行扫描。12例扫描头颅和胸、腹部,3例仅扫描胸部,1例扫描颈部和胸部,1例扫描眼部和胸部。结果:12例多部位扫描者有10例多发病灶,2例阴性。5例单部位或2个部位扫描者3例为多发病灶,2例为单发病灶。MSCT主要表现为骨质破坏、病理性骨折、骨质疏松、软组织肿块等。结论:在临床上对于出现不明原因引起的骨痛或病理性骨折、贫血、蛋白尿等症状,而高度怀疑MM者,早期行MSCT扫描以辅助诊断,避免漏诊、误诊。
- 季美华黄胜胡彩华陶健黄泉陈进马海佳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初发多层螺旋CT
- 右丙亚胺对淋巴瘤患者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检测右丙亚胺对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患者蒽环类药物治疗后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I,cTnI)、B型尿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的影响,统计2年心脏事件发生率,探讨其对于该类人群心脏保护作用。方法:收集本院血液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45例,其中对照组20例,采用CHOP方案,21天一周期;右丙亚胺(Dexrazoxane,DZR)组25例,采用右丙亚胺+CHOP方案,21天一周期。测定两组患者首次化疗前及2、4、6周期后cTnI、BNP、LVEF变化。同时分析2年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早期疗效观察:对照组从第2周期检测到cTnI浓度明显升高,DZR组虽然也有升高,但较之对照组明显降低,2、4、6周期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样的结果也体现在BNP指标上,其4、6周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2、4周期LVEF比较无统计学差异,6周期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年疗效观察:对照组2年心脏事件累计发生率45%,DZR组16%,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丙亚胺能显著降低DLBCL患者蒽环类药物化疗后cTnI、BNP的异常升高,减少长期心脏事件发生率。首次使用蒽环类药物即可产生心脏毒性。
- 陈进陶健马海佳
- 关键词:右丙亚胺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心肌肌钙蛋白I
-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2例临床分析
- 2012年
-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临床上较少见,缺乏对其明确认识和有效治疗,早期易漏诊,为提高对此病的认识,现将2011年本院收治的2例CMML进行临床分析。
- 季美华胡彩华陶健陈进黄泉丁文彬袁瑞凡
- 关键词: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观察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化疗对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62例初治CD20阳性的B细胞NHL患者,随机分为RCHOP组(29例)和CHOP组(33例),分别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和单用CHOP方案化疗。结果 RCHOP组缓解率为55.2%,总有效率为82.8%,CHOP组缓解率为39.4%,总有效率为57.6%。RCHOP组患者化疗后大多数出现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明显下降,感染率为44.8%,CHOP组患者化疗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无明显下降,感染率仅为15.2%。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用CHOP方案,但利妥昔单抗治疗可致机体淋巴细胞减少,影响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增加患者机会性感染的可能。
- 黄泉季美华张瑾胡彩华陶健陈进马海佳
-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功能
- TA和DA方案治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比较吡柔比星(THP)联合阿糖胞苷(Ara-C)(TA组)和柔红霉素(DNR)联合Ara-C(DA组)治疗初治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43例初治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M5),采用以TA或DA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其中TA组22例,DA组21例。结果TA组与DA组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59.1%、28.6%,1个疗程CR率分别为27.3%、9.5%,总有效率分别为68.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初治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以THP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TA)比以DNR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DA)有更高的CR率,TA方案可作为治疗初发M5诱导治疗的一线方案。
- 季美华胡彩华陶健陈进
- 关键词: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化疗方案疗效比较
- 成功抢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DIC和高白细胞血症1例
- 2010年
- 患者女,44岁,因"牙龈出血、皮肤瘀斑伴低热3d"收入住院。既往有"甲亢"史6年,经治疗后好转。体格检查:T37.7℃,P、R、BP正常,神志清,精神萎,牙龈有渗血,右侧臀部大片瘀斑,浅表淋巴结(-),胸骨无压痛,心肺(-),
- 季美华陶健黄泉胡彩华陈进马海佳
-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高白细胞血症抢救皮肤瘀斑浅表淋巴结
- haThl7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网织血小板在糖皮质激素无效或复发的成人ITP中的表达
- 2019年
- 探讨Thl7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网织血小板(RP)在糖皮质激素无效或复发的成人ITP中的表达意义。方法激素无效组:激素治疗无效/复发的ITP患者20例,应用LD-RIT联合rhTPO治疗;激素有效组:选取既往激素治疗有效的患者36例;健康对照组:选取正常体检者30例。观察指标:Th17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网织血小板、血小板特异性抗体、骨髓巨核细胞数目。结果(1)治疗前激素无效组的Th17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激素有效组(3.90±2.67VS2.22±1.09)%和健康对照组(3.90±2.67VS2.03±1.51)%(P<0.05);激素有效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2.22±1.09VS2.03±1.51)%(P>0.05)。(2)治疗前激素无效组和激素有效组RP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71±1.55VS2.84±l.35、5.76±2.31VS2.84±l.35)%(P<0.05),且治疗前激素有效组的RP水平明显高于激素无效组(5.76±2.31VS3.71±1.55)%(P<0.05)。(3)治疗前激素无效组Treg水平占CD4+淋巴细胞3.86±1.77%,治疗后1月左右升高为6.45±1.56%,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治疗前激素有效组的骨髓巨核细胞数显著高于激素无效组(128.06±58.49VS43.00±26.18)(P<0.05)。结论: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对Thl7细胞比例不高的ITP患者疗效较好,网织血小板及骨髓巨核细胞数越高对激素治疗越敏感。而对于Thl7细胞比例高、网织血小板水平及骨髓内巨核细胞数增高不明显的ITP患者,应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陈进季美华张瑾胡彩华周峰
- 关键词:TH17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网织血小板
- 存活3年以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25例临床分析
- 2009年
- 急性白血病(AL)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如不治疗大多数患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联合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已使AL的治疗获得显著的疗效,但5年以上无病生存率(DFS)比例较低。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1998年0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106例,现将长期随访存活3年以上25例的情况分析如下。
- 季美华胡彩华陶健陈进马海佳
- 关键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长期存活
- 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及预后分析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染色体改变,评价细胞遗传学对老年AML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直接法和培养法制备骨髓细胞染色体,R显带,对34例老年AML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观察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34例中29例染色体检查成功,异常核型检出率58.6%(17/29),正常核型12例。29例AML患者接受正规治疗获完全缓解(CR)17例,部分缓解(PR)5例,未缓解(NR)7例。17例获cR的患者中5例t(15,17),7例正常核型,3例轻度核型异常,2例无分裂相:CR的患者中6例存活超过2年,其中3例t(15,17),2例正常核型,1例15p+。其余2例1个月内死亡,6例在1~2年内死亡,15例在1年内复发死亡。结论老年AML有t(15,17)预后好,而其他核型预后差,大多1~2年内复发死亡。
- 季美华胡彩华陶健陈进黄泉马海佳
- 关键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老年细胞遗传学预后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新诊断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新诊断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1例新诊断ITP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在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完全反应率、起效时间、完全反应时间、14日血小板数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9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完全反应率95.0%,高于对照组的66.7%,观察组治疗14日血小板数为(237.05±106.17)×109/L,高于对照组的(141.29±109.28)×109/L,观察组起效时间为2.95±0.97 d,早于对照组的5.37±2.83 d,观察组达到CR时间5.58±1.22 d,早于对照组8.07±3.91 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多为糖皮质激素常见不良反应,经处理后好转,并不影响药物继续使用,也无血栓并发症发生。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新诊断ITP疗效显著,较单用糖皮质激素有更高的完全反应率,且起效时间及完全反应时间明显缩短,能达到更高水平的血小板数值。
- 陈进季美华张瑾胡彩华陶健黄泉马海佳
- 关键词: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糖皮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