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刚
- 作品数:12 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天文地球更多>>
- 脑深静脉血栓机械取栓联合局部尿激酶溶栓病例1例
- 背景:脑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cerebral vein,DCV)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通常预后不良。虽然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对于静脉窦血栓形成已取得了不少良好的证据,...
- 陈毅刚郑续张锦华
- 心房颤动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5年
-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临床主要分为3类: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房颤是引发心原性卒中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房颤患者的卒中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5倍。临床研究发现,房颤与认知功能障碍具有独立相关性。目前,国内对两者的相关性报道较少,本文主要就房颤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可能机制及药物选择3方面进行阐述,以提高对房颤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认知。
- 陈毅刚梁辉罗本燕
- 关键词:心房颤动痴呆
- 椎动脉起始部腔内血栓治疗1例被引量:1
- 2023年
- 椎动脉起始部腔内血栓(intraluminal thrombus,ILT)较为少见,主要通过动脉-动脉栓塞机制引发后循环缺血,甚至危及生命。目前治疗尚无统一标准,方法包括抗血小板、抗凝、机械取栓、支架成形术和动脉内膜剥脱等。尚无高等级证据支持何种方法更优[1]。药物治疗方面,药物种类、剂量、疗程等亦无统一规范。
- 陈艺婕陈毅刚叶姗郑续张锦华
- 关键词:椎动脉腔内血栓椎动脉开口狭窄
- 以肢体抽搐为首发症状的基底动脉闭塞2例
- 卒中早期痫样发作多见于前循环皮层累及的缺血性脑卒中或脑出血。以痫样发作为首发症状的基底动脉闭塞有报道,但较为少见。且由于痫样发作后也可出现Todd麻痹,因此以肢体抽搐为首发症状的基底动脉闭塞在识别方面有诊治延误的可能。但...
- 张丹陈毅刚郝永岗何旭东
- 开放的Willis环提高球囊导引导管辅助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的血栓切除效率
- 背景血栓切除术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一线治疗。球囊导引导管(Balloon Guide Catheter,BGC)阻断前向血流能缩短取栓次数,减少血栓远端逃逸。然而一项计算机血流动力模拟试验发现,近端血流阻断后...
- 金星陈毅刚郑续史飞娜郝永岗何旭东张锦华
- Akt信号通路与细胞存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2年
- Akt/PKB是一种丝/苏氨酸蛋白激酶,由三个高度同源的Akt1、Akt2和Akt3组成。在对Akt/PKB的上游机制中不断了解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Akt的下游途径与协调信号的特异性有关,通过影响下游多种效应分子的活化状态,发挥着调节细胞存活、代谢、增殖的作用。Akt/PKB信号通路在与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受到重视。本文主要对Akt/PKB信号通路的组成与功能,调节及抗凋亡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待为以Akt/PKB为作用靶点的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 陈毅刚尹波罗本燕
- 关键词:AKT/PKB细胞存活凋亡PI3K-AKT信号转导
- 一种经股动脉介入操作平台
- 一种经股动脉介入操作平台,包括转轴,在转轴两端固定有丁字形曲板,丁字形曲板的两侧形状与人体大腿外轮廓一致呈内凹弧线,两块子托盘铰接于转轴上。在使用时,将子托盘沿转轴翻折成水平状,再将丁字形曲板置入仰卧病人的大腿之间,利用...
- 张锦华徐群利金星郝永岗陈毅刚
- 文献传递
-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伴双侧横窦狭窄支架治疗2年随访
- 2021年
- 目的评价脑静脉窦支架成形术治疗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IH)伴双侧横窦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5例确诊为IIH伴双侧横窦狭窄并行支架成形术患者进行2年术后随访。患者均接受全脑血管造影,脑静脉内跨窦狭窄处微导管测压,术前和术后腰椎穿刺脑脊液测压,并行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估视神经乳头水肿情况。随访期间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变化,脑血管造影或CT静脉成像(CTV)复查脑静脉窦及支架情况。结果1例为优势侧横窦内源性狭窄,4例为优势侧横窦外源性狭窄。脑静脉窦支架成形术后跨狭窄病变压力梯度由术前平均(22.20±5.05)mmHg降至术后平均(1.40±0.75)mmHg,腰穿脑脊液压力由术前平均(322.0±37.20)mmH_2O降至术后平均(162.00±13.19)mmH_2O。术后头痛、头晕、视力下降、耳鸣、复视症状均明显改善或缓解,视神经乳头水肿均明显减轻。随访2年,所有症状均缓解,无复发。影像学检查提示支架形态良好,未见支架内或临近部位再狭窄。结论脑静脉窦支架成形术治疗IIH伴双侧横窦狭窄安全、有效,但需要进一步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
- 何旭东郝永岗郑续陈毅刚胡兴越
- 关键词:特发性颅内压增高支架成形术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相关急性大血管闭塞早期血管内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22年
- 早期血管内治疗已成为大血管闭塞(LVO)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标准再灌注治疗方法。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是亚洲人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对于此类病变,进行急诊机械取栓时容易发生早期再闭塞,相比较心源性栓塞常需要更多的补救措施、更长的手术时间,以实现血管再通。其最佳治疗策略尚没有大规模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因此术前尽早预判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制定合理、高效的血管内治疗策略至关重要。该文就近年来ICAS相关LVO的血管内治疗研究作一总结。
- 陈毅刚郑续张锦华
- 关键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
- BGC在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取栓术中的应用
- 目的:近端血流控制是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机械取栓术获得技术成功的关键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球囊指引导管(balloon guide catheter,BGC)在此方面的优势。基于血流动力学理论,相对于大脑中动脉(MCA)闭...
- 张锦华金星陈毅刚郝永岗郑伟良胡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