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鸣
- 作品数:10 被引量:48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Cd,Pb,Ni胁迫对地肤种子萌发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以地肤种子为试验材料,调查不同浓度的Cd,Pb,Ni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并测定萌发过程中种子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淀粉酶总活力、POD及SOD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重金属胁迫使地肤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明显降低,而且随着重金属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对地肤胚根的生长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3种重金属处理降低了地肤种子中的蛋白质含量,极显著提高了可溶性糖含量,在萌发初期可激活地肤种子中的POD和SOD活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对POD和SOD产生抑制作用。3种重金属对地肤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Cd,Pb,Ni,地肤种子萌发对Cd,Pb,Ni耐受的最高质量浓度分别为200,200,400 mg.L-1。
- 刘玉艳于凤鸣陆鸣王栋
- 关键词:重金属胁迫地肤种子萌发生理指标
- 我国油菜杂种优势的发展及利用途径概况被引量:6
- 2013年
- 本文概述了我国油菜杂种优势的发展概况及油菜杂种优势利用途径的特点,提出了应利用多种杂种优势寻找性状稳定、品质优、抗性强的油菜杂种组合。
- 陆鸣
- 关键词:油菜杂种优势利用途径
- 蚕豆赤斑病病原菌鉴定被引量:13
- 2012年
- 蚕豆赤斑病是蚕豆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蚕豆生产。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特征,对采自甘肃、青海、江苏、四川、河北、重庆等6个省市的蚕豆赤斑病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6个省市均鉴定到蚕豆葡萄孢(Botrytis fabae)、灰葡萄孢(B.cinerea)和拟蚕豆葡萄孢(B.fabiopsis)3种病原菌。致病力测定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3种病原菌分离物都存在致病力差异,但均以强致病力分离物为主。本研究是继湖北省之后在其他省市首次发现拟蚕豆葡萄孢。
- 黄燕段灿星陆鸣东方阳朱振东
- 关键词:蚕豆赤斑病
- 人工合成小麦对白粉病的抗性评价被引量:4
- 2013年
- 本研究利用我国不同地区的20个小麦白粉菌菌株对28份合成小麦材料进行抗病性评价,并利用与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检测这些合成小麦中Pm2抗白粉病基因。在供试的合成小麦材料中,C7、C14和C2分别抗14~16个菌株,另有6份材料能抗10个以上菌株,C16和C20不抗任何菌株。来自相同杂交组合的材料抗病性表现有很大不同。根据分子检测的结果,C9和C19的扩增片段与Pm2基因相同,但是抗谱分析表明这两个合成小麦对白粉菌的反应型与Pm2基因不同。
- 张宁陆鸣宋凤景赵紫慧黄江吴龙飞王晓鸣李洪杰
- 关键词:白粉病抗病基因
- 基因型及6-BA浓度对大豆子叶再生的影响
- 2013年
- 以冀豆系列10个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种为材料,研究基因型与6-BA浓度对大豆子叶再生芽和再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冀豆5号、冀豆7号芽再生率相对较高,分别为60.65%和38.43%;根再生率适中,分别为24.77%和15.74%,适于继续进行遗传转化。冀豆13号根再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达到73.96%,但其芽再生率较差,只有22.25%,不适于继续进行遗传转化。综合芽再生率和根再生率,10个冀豆品种在6-BA浓度为0.5 mg/L下再生能力较好。
- 王芳娟周丽艳陆鸣郭振清东方阳
- 关键词:基因型
- SNP的检测方法及其在农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4年
- SNP(单核苷酸多态性)在生物基因组中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是目前广泛应用的第3代分子标记,在现代生物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综述了SNP的检测方法及其在农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麻艳超郭振清周丽艳陈普陆鸣东方阳王建设
- 关键词:SNP
- 案例教学法在《农业信息技术》中的开发与应用
- 对于农科专业硕士教育来说,农业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但过去的教学方法更多地局限于课堂、局限于理论知识。如果将农业技术与IT技术相结合,建成案例库的话,使学生在专业硕士学习期间将会学到更多的实践技术,将更好地与农业...
- 贺字典吴素霞陆鸣毛秀杰刘敏高玉峰
-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案例教学法
- 山东省和河北省小麦白粉菌毒性与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21
- 2013年
- 由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的白粉病是危害我国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分析菌株毒性结构和抗病基因有效性对于利用寄主抗性控制白粉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2011年从山东和河北两省分离的41个菌株进行了毒性分析,并采用SSR标记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测试菌株的毒性频率在0.35(Bg40-2,山东烟台)至0.74(Bg46-1,山东平度)之间。山东省菌株的平均毒性频率与河北省菌株没有显著差异。除别菌株外(例如Pm17),山东省和河北省的菌株对大多数抗病基因的毒性差异不大。全部测试菌株对来自地方品种齿牙糙的Pm24基因都没有毒性。极少数菌株对Pm1c、Pm16、Pm20、PmH和Mlxbd的毒性频率低于0.1,在河北省邯郸市和黄骅市发现对Pm21基因具有毒性的菌株,但在山东省没有检测到对Pm21具有毒性的菌株。对Pm5e、Pm6、Pm12、Pm13、Pm17、Pm40、Pm2+6和Pm5+6的毒性频率在0.18~0.48之间,对Pm1a、Pm3a、Pm3c、Pm3g、Pm4a、Pm4b、Pm5a、Pm7、Pm8、Pm19、Pm33、Pm43、PmY39、PmPS5A和Pm1+2+9的毒性频率超过0.6。遗传多样性分析可见,小麦白粉菌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部,菌株间具有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同一地点采集的不同单孢分离菌株有些可聚为一类,但有些不能聚为一类,说明其遗传基础可能存在差异。供试菌株对不同抗病基因的毒性多态性与DNA多态性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 赵紫慧黄江陆鸣王晓鸣吴龙飞武小菲赵鑫李洪杰
- 关键词:小麦白粉菌毒性抗病基因
- Cu、Zn胁迫对地肤种子萌发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 以地肤种子为试验材料,调查不同浓度的Cu、Zn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并测定萌发过程中种子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及淀粉酶总活力和POD、SOD的变化。结果表明:Cu、Zn胁迫使地肤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明显降低,而且随...
- 于凤鸣刘玉艳陆鸣王栋
- 关键词:地肤种子萌发生理指标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