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跃思
- 作品数:64 被引量:286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使用可充式球囊环制作食管静脉曲张犬模型
- 2010年
- 目的:使用可充式球囊环制作食管静脉曲张犬模型,观察模型制作效果。方法:选取成年杂种犬29只分为两组,A组18只,采用可充式球囊缩窄环渐进性压迫缩窄门静脉,联合门腔转流法(可充式球囊缩窄法)制作食管静脉曲张犬模型。B组11只,采用部分结扎门静脉方法制作食管静脉曲张犬模型。模型制作成功前后通过门静脉压力测量、胃镜检查、门腔静脉系统造影评价模型制作效果。结果:模型制作前两组门静脉平均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制作成功后A组门静脉压力为(20.7±2.4)cm H2O(1 cm H2O=0.098 kPa),B组门静脉压力为(16.3±2.5)cm H2O,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分级及门静脉造影结果均提示A组门静脉高压模型较B组明显。结论:可充式球囊缩窄法是制作食管静脉曲张犬模型的有效方法。
- 何勇钟跃思方和平潘卫东汤照峰许瑞云
-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
- 猪切口疝模型的建立及使用生物型补片修补的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建立小猪切口疝模型并探讨生物型疝补片在切口疝修补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在小猪上腹部制作一个肌肉筋膜层缺损区的方法建立切口疝模型,分别采用二期修补和一期修补的方式,使用生物型补片无张力修补切口疝。观察术后切口感染、疝复发等并发症及补片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术后1周时可获得典型的切口疝模型;一期修补组未发生切口疝,二期修补组6只小猪成功,2只因切口感染、补片排出而失败。术后6个月内观察,生物补片的胶原变性吸收,逐渐被结缔组织所替代,大体上逐渐形成一致密结缔组织层并自体腱膜化。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切口疝模型制作方法成功率高、可重复性好。用生物型疝补片修补小猪切口疝可行,并预示着此生物补片可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腹外疝修补材料。
- 邓美海林楠胡昆鹏钟跃思胡啷徐国风黄慧妍
- 关键词:生物补片疝修补术病理学
- 骨髓间质干细胞通过影响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在体外非接触共培养条件下,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如何调控肝星状细胞(HSCs)的增殖。方法实验组将MSCs/HSCs按2×10^4/2×10^4(细膨孔)的比例接种于TransweH共培养板上下层,建立非接触共培养体系;对照组为HSCs(2×10^4细胞/孔)单独培养;阳性对照组为加入抑制剂LY294002(20μmol/m1)观察抑制效果。共培养24、48、72h后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HSCs的P—Akt及Akt蛋白的表达。结果共培养2,4、48、72h后HSCs的S期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且抑制程度呈时间依赖性(11.24±0.34〈15.73±0.76〈19.14±0.91〈23.16±1.80,P〈0.05);加入LY294002后可明显增加共培养组抑制效果,与单独使用抑制剂比较s期细胞减少更加明显(8.2±0.8〈11.7±1.6,P〈0.05);共培养组及共培养+抑制剂组p-Akt蛋白表达较单独培养组均显著下调,而Akt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抑制剂组较共培养组p-Akt蛋白表达下调。结论MSCs可明显抑制HSCs的增殖,可能是通过影响P13K/Akt信号通路达到这一作用,磷酸化的Akt蛋白在其中起关键作用。
- 姚志成胡昆鹏陈思钟跃思方和平潘卫东许瑞云邓美海
-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共培养
-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及D-二聚体的早期预测价值
-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的重要并发症,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在行断流术、分流术以及肝移植术后均可能发生PVT。
由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本身存在凝血及纤溶状态的紊乱,以及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对...
- 邓美海邓鹏刘波汤照峰钟跃思胡昆鹏许瑞云
-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术后并发症门静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
- 文献传递
- 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特殊部位肝癌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特殊部位肝癌的效果。方法:患有特殊部位肝癌的36例患者,随机采用腹腔镜微波消融术(A组,16例)和经皮微波消融术(B组,20例)治疗,两组中部分病例使用人工胸(腹)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病灶的完全消融率、肝功能,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消融术后2周A、B两组的肿瘤完全消融率分别为93%和72%,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消融术后氨基转移酶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均在1周内回落至术前水平。A组病例均无腹腔镜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出现轻度胸腔积液,予对症治疗1周后缓解,所有病例均于术后1周左右出院。B组2例出现重度胸腔积液,另有2例需再次行消融或经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A组3例分别在术后2、7、9个月复发,均再次行经皮微波消融术,2例存活,目前无新发肿瘤,1例放弃治疗,其余病例均无瘤存活至今。B组4例分别在术后2、5、2及7个月复发,均再次行经皮微波消融术或经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3例目前无新发肿瘤存活,1例发现门静脉和下腔静脉癌栓而再次住院,治疗无效后死亡,其余病例均无瘤存活至今。结论:对于特殊部位的肝癌,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技术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
- 何勇钟跃思凌云彪胡昆鹏李凯许瑞云
- 关键词:肝癌微波消融腹腔镜检查
- 氯甲基苯甲酰氨荧光染料标记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的体内示踪被引量:9
- 2008年
- 背景:目前广泛应用于骨髓间质干细胞的标记方法主要为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法,但标记与固定程序复杂,操作繁琐,易出现偏差。氯甲基苯甲酰氨(Chloromethyl-benzamidodialkylcarbocyanine,CM-Dil)是亲脂性膜荧光染料,能够与含有肽和蛋白质的硫氢基结合进而标记整个细胞。目的:探讨CM-Dil对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内示踪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内外细胞学观察,于2007-05/12在中山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SPF级Wistar大鼠40只,由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CM-Dil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方法:在体外,以标记CM-Dil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实验组,以未标记CM-Dil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细胞生长与增殖情况,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增殖情况。在体内,分别将标记CM-Dil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经门静脉移植及肝内培养,于移植后第7,15,21,30天制备肝脏切片。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质干细胞CM-Dil标记率,标记细胞在肝内定植、生长与分布。结果:体外培养结果显示,两组骨髓间质干细胞在细胞生长、增殖、分裂以及形态学上均基本相似,在绿色光激发下,CM-Dil发出红色荧光,24h后细胞标记率为100%,21d后CM-Dil标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荧光开始淬灭。体内实验中,经门静脉移植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在肝脏内主要位于间质,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分化细胞;肝内培养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在培养孔内呈"贴壁生长",为椭圆形分化细胞,未发现骨髓间质干细胞进入并定植于肝组织内;CM-Dil标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荧光开始淬灭的时间亦为21d。结论:CM-Dil染色简单、方便、稳定,荧光开始淬灭时间较长,可望成为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内示踪的新方法。
- 钟跃思林楠潘楚芝邓美海汤照峰项鹏许瑞云
-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示踪
- 隐源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隐源性肝细胞癌(肝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诊治的177例隐源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38例,女39例;年龄30~82岁,中位年龄56岁。收集患者临床特征资料,调查HBV血清学标志物分布情况。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手术切除组(24例)、综合治疗组(88例)和保守治疗组(65例),比较3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177例患者中男女比约为4∶1,年龄>60岁者占48.0%(85/177);合并肝硬化者占90.4%(160/177),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糖尿病者分别占19.2%(34/177)和21.5%(38/177);抗-HBc阳性者占70.6%(125/177),AFP>400μg/L者占31.6%(56/177);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占62.7%(111/177);肿瘤直径≤5 cm者占35.6%(63/177),肿瘤单发者占54.2%(96/177);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A期占9.6%(17/177),B^D期占90.4%(160/177)。手术切除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92%,综合治疗组为65%,保守治疗组仅为8%。结论隐匿性HBV感染可能是隐源性肝癌的主要病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糖尿病也可能对发病起重要作用。隐源性肝癌多发生在肝硬化基础之上,就诊时常常为中晚期,治疗效果及预后不佳,定期随访、早期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 陈骋钟跃思姚志成李明亮颜见徐步舒肖斌毅苏译旻林楠许瑞云邓美海
- 关键词:肝细胞隐源性隐匿性HBV感染肝硬化肝炎乙型
- 一种肝脏亚段Glisson分支结扎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肝脏亚段Glisson分支结扎器,包括结扎器外导管、弹簧夹、弹簧夹推进器及橡皮组件,弹簧夹与弹簧夹推进器可移动地收纳于结扎器外导管内,弹簧夹包括彼此之间通过第一转轴连接可绕轴转动的两个弹簧夹片,第一转轴上...
- 钟跃思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4例初步体会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LPD的14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49~72岁,中位年龄为63岁;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为壶腹部周围肿瘤,平均直径(2.7±0.7)cm。分析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2例接受标准完全LPD,1例LPD联合左半肝切除术,1例因胰腺萎缩未能找到胰管而中转开腹行胰胃吻合。手术时间(547±66)min,术中出血量(145±58)ml,术后住院时间(14±7)d。术后发生胰瘘2例,腹腔出血、胃肠道出血、肠梗阻各1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胆总管下段癌6例,壶腹部周围癌5例,胰腺钩突癌2例,胰腺钩突黏液性囊腺瘤1例。结论LPD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LPD学习曲线较长,在开展LPD初期宜选择病灶较小的壶腹部周围肿瘤病例。具备一定腹腔镜手术技术和经验的术者开展LPD是安全、可行的。
- 王楚斯陈署贤钟跃思汤照峰潘卫东
- 关键词: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壶腹部周围癌胰腺瘘
- 左肝外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被引量:9
- 2006年
- 目的探讨左肝外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对近5年来采用左肝外叶切除、胆总管切开、纤维胆道镜取石和T管流术治疗的44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进行疗效总结。结果44例中左肝内胆管结石25例(56.8%),左右肝内胆管均有结石19例(43.2%),37例(84.1%)合并有胆总管结石。手术后近期效果优良率为90.9%(40/44),效果差率为9.1%(4/44),肝内胆管结石残余率为34.1%(15/44)。术后随访发现有14.6%(6/41)患者反复发作胆道感染。结论左肝外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能取得比较好的临床效果,但仍有一定比例胆道残余结石的发生。需要通过扩大肝切除范围以及综合应用肝部分切除、肝胆管切开取石、术中术后胆道镜取石、术后消炎利胆药物治疗等措施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 邓美海刘波钟跃思许瑞云
- 关键词:外科手术肝叶切除纤维胆道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