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钟有为

作品数:17 被引量:135H指数:4
供职机构:合肥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政治法律
  • 7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政治
  • 3篇种姓
  • 2篇政党
  • 2篇种姓制
  • 2篇宗教
  • 2篇外交
  • 2篇教育
  • 2篇教学
  • 2篇参与式
  • 2篇参与式教学
  • 1篇道德
  • 1篇道德素质
  • 1篇对印
  • 1篇新教
  • 1篇新教育
  • 1篇心理
  • 1篇心理素质
  • 1篇心理素质教育
  • 1篇兴国战略
  • 1篇修养

机构

  • 11篇安徽教育学院
  • 6篇合肥师范学院
  • 1篇徽商职业学院

作者

  • 17篇钟有为
  • 1篇黄伟

传媒

  • 4篇安徽教育学院...
  • 4篇合肥师范学院...
  • 3篇安徽科技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思想政治工作...
  • 1篇史学月刊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淮北煤炭师范...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1篇1999
  • 1篇1998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略论印度全方位务实外交被引量:2
2004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以瓦杰帕伊为首的印度人民党执政后,随着国内经济改革逐渐取得成效,政局趋于稳定,军事、科技力量的大力增强,以及印度在多极化世界格局中地缘战略地位的提高,印度政府开始推行积极、务实的全方位外交。这一外交政策的基础是不结盟,特点是优先发展与大国的关系、强调实力外交的重要性。其目标是巩固印度在南亚地区的大国地位,进而谋取世界大国地位。
钟有为
关键词:务实全方位外交
“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被引量:89
2007年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法,其主要理论依据是合作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它具有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组织形式的合作性、教学氛围的民主性、教学评价的多维性和教学结果的反思性等特点。其目的是让所有的参与者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最终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目标。
钟有为黄伟
教师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被引量:8
2005年
钟有为
关键词:教师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教育灵魂主题
试论印度的大国梦被引量:4
2003年
50多年前,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就表达了做"有声有色"的大国的强烈愿望。近十年来,印度政府为实现强国心愿,以信息产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并不断增加军费,军事实力日趋雄厚,而"全方位务实"外交更使印度增加了跻身大国的筹码。尽管当今印度成为世界大国的条件还不成熟,但印度是潜在的世界大国。
钟有为
关键词:军事实力军费开支
欧盟的科技政策导向被引量:4
2003年
钟有为
关键词:欧盟人才管理税收体制
中国和平崛起与国际关系新理念
2005年
中国20多年发展的历程表明:中国已经走上“和平崛起”之路。中国为“和平崛起”正倡导并形成一整套适应世界潮流的国际关系新理念,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及“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新睦邻政策。在这些国际关系新理念支撑下,正在崛起的中国就能够使世界各国充分相信中国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并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钟有为
韩国科技兴国的举措被引量:4
2004年
钟有为
关键词:科技兴国战略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
宗教对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被引量:4
1999年
钟有为
关键词:种姓制度印度教徒宗教教义印度宗教价值观
“参与式”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被引量:11
2010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课堂模式的构建要依托各种学习方式理论。没有各种学习方式理论的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大班教学课堂模式是难以构建起来的。而"参与式"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很大影响,它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最终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目标。
钟有为
关键词:学生学习方式
对印度现代化进程中种姓制留存的若干思考
2011年
印度已绵延的几千年的种姓制度,作为印度教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是印度社会难以解决的问题。尽管今日种姓制已不再合法,但要真正废除它,彻底根除种姓意识、种姓观念,却十分困难。同时,随着印度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种姓制度又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其衰落之势不可避免,然而这种衰落又不太可能会导致种姓的彻底灭亡,经过整合后它仍将构成未来印度教社会的一部分,因为种姓制表现出的顽强的与现代社会共存的调适性使之会在印度教社会长期留存。
钟有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