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张华

作品数:5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麻醉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高校科技研究开发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依托咪酯
  • 2篇神经病
  • 2篇神经病理
  • 2篇神经病理性
  • 2篇胃镜
  • 2篇胃镜检查
  • 2篇联合丙泊酚
  • 2篇麻醉
  • 2篇丙泊酚
  • 2篇病理
  • 2篇病理性
  • 1篇预注
  • 1篇神经病理性疼...
  • 1篇神经病理性痛
  • 1篇神经痛
  • 1篇手术
  • 1篇受体
  • 1篇舒芬太尼
  • 1篇疼痛
  • 1篇天冬氨酸

机构

  • 4篇山西医科大学
  • 3篇山西医学科学...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郭张华
  • 4篇陈建平
  • 2篇屈江波
  • 2篇牟晓杰
  • 2篇刘艳芳
  • 2篇陈丽
  • 1篇王晓鹏
  • 1篇韩蕾
  • 1篇郭书云
  • 1篇高文燕
  • 1篇赵晓龙
  • 1篇韩磊
  • 1篇白丽萍
  • 1篇薛立超

传媒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4篇2013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帕瑞昔布钠预注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医疗舒适度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目前妇科良性肿瘤(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畸胎瘤等)的发病率在中青年妇女中逐年上升,这种手术多采用腹腔镜肿瘤剔除或子宫全切术进行治疗.但是这个年龄段的患者情绪易波动,手术疼痛及外周环境干扰使其产生术后失眠(睡眠剥夺现象),从而导致身体不适感影响其医疗舒适度[1].
屈江波陈建平郭张华高文燕韩蕾刘艳芳邓亚南王晓鹏陈丽牟晓杰郭书云
关键词:妇科腹腔镜手术帕瑞昔布妇科良性肿瘤预注中青年妇女
评价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和依托咪酯应用于胃镜检查手术的麻醉效果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和依托咪酯在胃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及其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方法:将180例接受胃镜检查者(其中男93例,女87例,年龄18~73岁,体重40~85kg,ASA分级为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舒...
郭张华
关键词:舒芬太尼丙泊酚依托咪酯胃镜检查麻醉效果
文献传递
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和依托咪酯作为胃镜检查术麻醉方案的可行性评估被引量:17
2013年
目的评估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和依托咪酯作为胃镜检查术麻醉策略的优势及其可行性。方法 240例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舒芬太尼+丙泊酚组(丙泊酚组,Ⅰ组,80例)、舒芬太尼+依托咪酯组(依托咪酯组,Ⅱ组,80例)和舒芬太尼+丙泊酚+依托咪酯组(EP组,Ⅲ组,80例)。分别记录各组诱导时间、手术时间、镇静时间、苏醒时间;无创监测患者术前(注药前1-2 min),术中及术后(检查结束后1-2 min)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观察各组术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在麻醉效果方面,三组的诱导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镇静时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流动力学方面,与Ⅱ组和Ⅲ组相比较,Ⅰ组术中和术后的MAP较低、术中HR较慢(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Ⅰ组的术中氧饱和度低于90%的发生率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Ⅱ组的术中体动和肌颤、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高于Ⅰ组和Ⅲ组(P<0.05),嗜睡乏力的发生率高于Ⅰ组;术中呛咳的发生率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依托咪酯更加适用于无痛胃镜检查,这种麻醉方案对循环和呼吸影响小,并且术中、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刘艳芳陈建平郭张华赵晓龙韩磊邓亚南薛立超白丽萍
关键词:无痛胃镜检查丙泊酚依托咪酯联合麻醉
NMDA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3年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且临床治疗效果欠佳。近年的研究证明,其发病机制不仅有神经元机制,胶质-免疫机制也参与了其发生、发展。NMDA受体在这两种机制的发生和发展中承担着调节突触间信号传播、加速神经元变性及参与神经元-胶质细胞间信息通讯等重要作用,但其详细的参与机制仍需进一步明确。因此,本文对近年来NMDA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神经元机制及胶质-免疫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郭张华陈建平
关键词: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神经病理性疼痛痛觉过敏
神经病理性痛大鼠鞘内注射GFAP抗体的效应及其血清GFAP的意义
2010年
目的评价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鞘内注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抗体的镇痛效应及检测其血清GFAP水平的意义。方法 18只雌性SD大鼠(250-300g)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C组,n=6)、SNI组(S组,n=6)、SNI+抗GFAP组(G组,n=6);其中S组大鼠均建立左后肢保留神经损伤性(spared nerve injury,SNI)神经病理性痛模型,G组大鼠在建立SNI模型的同时鞘内注射GFAP抗体10mg/kg。分别于SNI术前(T0)、术后1-6周(T1-T6)测定各组术侧后爪50%机械缩爪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采用ELISA法检测各时点三组血清GFAP(sGFAP)、IL-1β(sIL-1β)和脑脊液GFAP(cGFAP)水平。结果与T0比较,S组T1-T6时50%MWT降低,sGFAP、sIL-1β和cGFAP的水平均升高,T5时达高峰,T6时开始回降(P<0.05)。与T0比较,G组T1-T6时50%MWT降低,T3-T5时sGFAP、sIL-1β和cGFAP水平升高(P<0.05),无高峰现象,并于T6时降至术前水平。C组T1-T6时各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S组T1-T6时50%MWT降低,sGFAP、sIL-1β和cGFAP的水平均升高,G组T1-T6时50%MWT降低,T3-T5时sG-FAP、sIL-1β和cGFAP水平升高(P<0.05)。与S组比较,G组T1-T6时50%MWT升高、T3-T6时sGFAP、sIL-1β和cGFAP水平降低(P<0.05)。结论鞘内注射GFAP抗体通过下调脊髓中的GFAP可明显缓解疼痛,通过检测血清中的GFAP水平可对痛觉异常进行预评估。
陈建平屈江波郭张华牟晓杰陈丽
关键词:神经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