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花
- 作品数:80 被引量:423H指数:12
- 供职机构:石家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项目河北省医学适用技术跟踪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5岁以下儿童急性脑炎/脑膜炎病例特征与病原谱分析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了解5岁以下儿童急性脑炎/脑膜炎病例特征与病原谱。方法 2007-2016年在石家庄市6所县级及以上医院开展急性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监测,包括现场流行病学监测与实验室监测两部分。前者是由县级疾控中心对医院报告脑炎/脑膜炎病例逐一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后者是由医院对采集的病例血标本和脑脊液标本进行临床常规检测和细菌培养,由各级疾控中心实验室采用RT-PCR方法进行细菌性和病毒性病原体检测、用ELISA进行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 10年共报告5岁以下儿童急性脑炎/脑膜炎病例1 695例,男女性别比为1.41∶1,平均年龄2.62岁,城乡比为1∶1.89,夏季为发病高峰。临床表现以高热(≥38℃)、呕吐、精神萎靡、头痛常见,体征相对不明显。EV 71病毒、肺炎链球菌、EV 71外的其他肠道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脑膜炎奈瑟氏菌位居病原谱前5位。结论 5岁以下儿童急性脑炎/脑膜炎病例临床特征越来越不典型,肠道病毒为首位优势病原体。
- 张欣郭建花张世勇李静孙印旗
- 关键词:病原谱
- 石家庄地区周边6县健康管理的需求调查被引量:1
- 2009年
- 翟俊霞明兰真李小艳郭建花刘殿武
- 关键词:健康管理健康管理师知识知晓率
- 2015年石家庄市急性脑炎/脑膜炎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分析石家庄市2015年急性脑炎/脑膜炎的流行特征与病原谱,为该症候群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石家庄市13个县的48所县级及以上医院为监测医院,对就诊脑炎/脑膜炎病例进行报告、登记、个案调查、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包括乙脑、肠道病毒等病毒学检测,方法为ELISA与PCR;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的细菌学检测方法为细菌培养与PCR。采用率、比等描述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共报告急性脑炎/脑膜炎病例2 781例,年发病率46.35/10万。男女性别比为1.40∶1,平均年龄8.93岁,城乡比为1∶2.67。5~7月发生Echo 18肠道病毒脑膜炎流行,占全年病例的57.78%,疫情主要聚集在行唐与灵寿两县交界处。肠道病毒为全年优势病原体。结论石家庄市急性脑炎/脑膜炎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流行强度高,需重点防控。
- 张欣郭建花张世勇李静
- 关键词:病原谱
- 1956-2021年石家庄市人间炭疽病流行特征分析
- 2024年
- 目的 回顾分析石家庄市人间炭疽病的流行特征和长期趋势。方法 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集中度和圆形分布定量评估1956-2021年石家庄市人间炭疽病的疫情特征。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结果 1956-2021年,除1986-1999年无人间炭疽病病例报告外,石家庄市累计报告人间皮肤炭疽病例245例,病死率为8.57%;无其他类型炭疽病病例报告。20~<50岁年龄组的病例占62.86%,男女性别比为8.07∶1,农民病例占85.31%,7~8月病例占57.14%,城乡发病例数比为1∶8.08。年均发病率为0.05/10万,APC为-18.48(t=-6.67,P<0.001);1964-1985年和2000-2021年人间炭疽病的APC分别为-27.54(t=-6.54,P<0.001)和32.17(t=3.12,P=0.020)。集中度为0.635 4。人间炭疽病的发病高峰为7月1日(5月6日~8月26日)(Z=98.93,P<0.001)。1956-1985年和2000-2021年人间炭疽病病例的年龄(t=0.77,P=0.452)、性别(χ^(2)=0.01,P=0.934)、城乡(χ^(2)=1.20,P=0.273)和发病时间(χ^(2)=0.37,P=0.5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956-2021年,石家庄市人间炭疽病疫情呈明显下降趋势,但2000-2021年有所上升。疫情有明显的人群和时间特征,需在高发季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疾病监测。
- 郭建花张世勇孙印旗张海红王炜李怡秋
- 关键词:炭疽病
- 京津冀医疗服务资源、质量与效率现状分析
- 目的:了解京津冀医疗服务资源、质量与效率现状,为京津冀医疗服务一体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京津冀医疗服务资源、质量与效率现状.结果:京津冀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比为2.19∶1.26∶1.河北卫生总费用占G...
- 郭建花席彪卫丽刘钊
- 关键词:服务质量
- 石家庄市2009—2012年手足口病病原学特征及变化规律分析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分析2009—2012年石家庄市手足口病(HFMD)病原体分布特征及规律。方法选择石家庄市2009—2012年临床诊断为HFMD的部分普通及所有聚集发病、重症和死亡病例,采集病例咽拭子、肛拭子或疱疹液、便等生物学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对监测数据进行空间分布分析。结果 4年共采集3 842例HFMD病例生物学标本,阳性检出率为69.29%(2 662例)。其中人类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比例分别占50.60%(1 347例)、35.05%(933例)和14.35%(382例)。2009—2012年,石家庄市各年份HFMD病原学构成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67,P〈0.001);其中2009年以Cox A16流行为主(占56.46%),2010、2011年以EV71流行为主(占77.34%、57.51%),2012年再次以Cox A16流行为主(占66.40%)。4年中各型病原在4或5月阳性检出数最高,6月开始迅速下降。Cox A16基本呈单峰变化,而EV71后期会再次增多,呈现"拖尾"现象;其他肠道病毒检出例数较少,时间分布特征不明显。同一流行年各县区病原分布存在地区差异;0~岁儿童较易感染EV71;EV71感染者中重症病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病例,死亡病例均由EV71感染引起。结论石家庄市近4年来HFMD病原学构成有变化,呈现Cox A16与EV71交替成为优势病原的现象。EV71、Cox A16及其他肠道病毒分别呈现多峰、单峰和不显著峰的时间分布特征。在同一流行年,多数县区的优势病原与全市一致,个别县区的优势病原与全市不一致。随着年龄增长,EV71阳性检出构成比逐渐降低,Cox A16阳性检出构成比逐渐增多,其他肠道病毒构成比变化不大。
- 韩江涛彭伟刘立张世勇郭建花
- 关键词:手足口病病原柯萨奇病毒A16
- 河北省2007--2008年急性脑炎及脑膜炎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15
- 2010年
- 急性脑炎及脑膜炎是一组严重危害1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为掌握其流行病学特征,本研究于2007年5月至2008年12月在河北省13个市(县)开展调查:
- 郭建花周吉坤张世勇张双宅李静孙印旗齐顺祥尹遵栋
- 关键词:脑膜炎
- 河北省农村5岁以下儿童疫苗接种现状调查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了解河北省农村5岁以下儿童预防接种状况,寻找影响因素,为制定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河北省8个农村县的4 800户家庭中,按照留守与非留守分组调查5岁以下儿童监护状态及卡介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麻疹、乙肝5种疫苗的接种率及其监护人对接种服务的满意度,接种凭证以卡、证记录为准。结果调查农村居民4 800户,5岁以下儿童1 022名,其中留守儿童270名,占26.42%。两类儿童平均年龄分别为2.67、2.62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监护人以母亲为主为68.15%、其次为祖父母为27.41%。卡介苗、百白破、脊灰、麻疹、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种率分别为98.53%、95.01%、96.19%、88.26%、98.04%。两类儿童含麻疹成分疫苗2针接种率均最低,分别为87.78%、88.43%;卡介苗接种率均最高,分别为97.78%、98.80%。两类儿童比较卡介苗、百白破、麻疹成分疫苗接种率差异显著,脊灰、乙肝无显著差异。所有调查儿童五苗全程接种率为61.15%,留守儿童为45.56%,非留守儿童为66.76%(P<0.01)。监护人类型影响了五种疫苗全程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留守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服务满意度为85.56%,非留守为89.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北省农村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五苗全程接种率低,留守儿童监护人对接种服务的满意度较低,需综合分析影响因素,制定有效措施提高各种疫苗的全程接种率。
- 郭建花阎香娟李怡秋翟俊霞刘斯文郭冬岩
- 关键词:农村儿童监护人接种率满意度
- 石家庄市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分析市医疗机构消毒工作现状,探讨提高消毒效果的途径,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结果监测各级医疗机构总合格率87.72%,其中省级合格率96.48%、地市级95.76%、县级94.08%、厂矿民办90.73%、乡级92.72%、村级84.35%、个体诊所84.63%。医护人员手合格率80.20%,物体表面合格率82.20%,使用中消毒液94.93%,室内空气81.25%,灭菌物品96.40%。结论医疗机构内部各类环境的消毒效果存在差异,级别越高的医疗机构消毒与灭菌效果越好,应加强领导,提高消毒工作的质量。
- 冯素青庞志钊李锋郭建花
- 关键词:消毒效果
- 石家庄市2001-2010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7
- 2012年
- 目的通过分析石家庄市2001-2010年发生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个案,探索其流行特征、发病强度与蚊虫间的关系,为科学防控乙脑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2001-2010年,采取专病被动监测、疑似脑炎/脑膜炎症状主动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监测乙脑疫情,回顾分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共同确认的ELISA检测乙脑IgM阳性病例;使用捕蚊管或电动捕蚊器捕获蚊虫等方法于5-10月对媒介蚊虫种类与密度进行监测。结果累计报告乙脑病例75例,死亡2例,年平均发病率、病死率分别为0.08/10万和0.26%。男女性别之比为1.78:1,有5~15岁和≥40岁年龄组2个发病高峰,常住居民与流动人口比为2.57:1。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发生,但以8-10月为主。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是石家庄市的主要传播媒介,分别占当地蚊虫种类的54.07%和32.83%,乙脑疫情与同期媒介蚊虫密度有相关性(rs=0.5506,P=0.000)。24h内诊断为乙脑的比例为28.95%。结论石家庄市乙脑疫情呈现波动性缓慢上升,流动人口病例逐年增加的趋势;加强疑似脑炎、脑膜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监测对乙脑防治有重要意义;加强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是乙脑的防控策略。
- 郭建花张世勇齐顺祥尹遵栋杨慧敏
-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