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邵风扬

作品数:6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连云港市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管
  • 2篇三甲散
  • 2篇改良三甲散
  • 2篇痴呆
  • 1篇呆病
  • 1篇动脉供血
  • 1篇动脉供血区
  • 1篇血管性痴呆
  • 1篇血管性疾呆
  • 1篇血浆
  • 1篇血浆凝血酶
  • 1篇血肿
  • 1篇血肿抽吸
  • 1篇血肿抽吸术
  • 1篇治疗血管性痴...
  • 1篇中动脉
  • 1篇神经功能
  • 1篇神经功能缺损
  • 1篇神经功能缺损...
  • 1篇凝血

机构

  • 5篇连云港市中医...
  • 2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江苏省中医院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连云港市第二...

作者

  • 6篇邵风扬
  • 2篇刘涛
  • 2篇杨进
  • 2篇姚文龙
  • 2篇吴瑞枝
  • 2篇夏晨
  • 1篇刘学风
  • 1篇徐崇开
  • 1篇王利
  • 1篇耿义红
  • 1篇马先军
  • 1篇王永山
  • 1篇王灿晕
  • 1篇李乐军
  • 1篇许开喜
  • 1篇卞慧敏
  • 1篇翟玉祥
  • 1篇马健
  • 1篇王灿晖
  • 1篇龚婕宁

传媒

  • 1篇现代康复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改良三甲散对血管性痴呆病患者智能状态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2
2005年
目的研究改良三甲散对血管性痴呆病(VD)的治疗作用。方法治疗组37例,改良三甲散煎服,每天1剂;对照组31例,脑复康每次0.8g,每天3次口服;疗程3个月。观察指标为长谷川痴呆量表(HD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及MMSE分项记分,智商、记忆商。结果改良三甲散能提高患者HDS、MMSE测试总成绩和MMSE单项计分成绩(P<0.05或P<0.01),改善患者的痴呆状态(P<0.05),提高患者的智商(P<0.05)和记忆商(P<0.01)。结论改良三甲散具有一定的益智、抗痴呆作用。
刘涛王灿晖杨进吴瑞枝邵风扬姚文龙夏晨
关键词:改良三甲散痴呆病长谷川痴呆量表抗痴呆作用记忆商
改良三甲散治疗血管性痴呆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王灿晕刘涛杨进吴瑞枝邵风扬卞慧敏夏晨姚文龙龚婕宁翟玉祥马健刘学风耿义红王永山
改良三甲散是在明代医家吴珂创制和清代医家薛生白进一步完善的名方“三甲散”的基础上稍加改良而成,通过理论,临床和动物实验的系列研究,发现该方具有补肾益脑、活血化痰的功能,对血管性痴呆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证实该方具有益智、抗...
关键词:
关键词:改良三甲散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侧支循环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相关性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代偿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选择86例MCA供血区域梗死患者(观察组),于发病1周内进行TCD检查,并在入院当天及第21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TCD检查显示64例患者有大脑前动脉(ACA)代偿,35例患者有大脑后动脉(PCA)代偿,27例患者既有ACA又有PCA代偿。观察组两侧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值(RVACA)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MCA主干及皮层支梗死患者的RVACA明显较对照组及深穿支梗死组高(P<0.01或<0.05)。既有ACA又有PCA代偿的患者发病时、发病第21天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ACA代偿患者与PCA代偿患者;而ACA代偿患者又显著低于PCA代偿患者(均P<0.01)。结论 MCA狭窄程度越重,侧支开放出现的频率和级别越高;侧支循环状况好的患者病情相对轻,预后较好。
王利王长德肖辉邵风扬杨赞
关键词:脑梗死大脑中动脉侧支循环
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对脑出血患者血浆凝血酶含量的影响
2003年
为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HCH)患者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后血浆凝血酶含量的变化,我们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了70例HCH患者的血浆凝血酶水平,现报告如下.
邵风扬卢前胡坚陈文姬陈隐猗李乐军马先军
关键词:血浆凝血酶高血压性脑出血
小脑幕裂孔下疝CT诊断和相关治疗问题
2004年
目的认识小脑幕裂孔下疝的CT征象。评价脑定位血肿抽吸术的作用。方法经临床诊断的小脑幕裂孔下疝75例均做CT检查。总结所有的CT表现。临床依据血肿的量和病情分别采取脑外科手术、脑定位血肿清除术和内科保守治疗。结果小脑幕裂孔疝CT表现为:鞍上池缩小闭塞(52/75),脚间池狭窄闭锁(22/75),环池缩小闭塞(48/75),四叠体池填塞(20/75),中脑变形移住(33/75),脑室扩张(7/75)。蛛网膜下腔出血(26/75)。出血量<30 ml 10例,行脑定位抽吸术。出血量30~60 ml,行脑定位抽吸术7例,脑外科手术5例。血肿量>60 ml 16例,脑定位抽吸术7例,外科手术9例。结论小脑幕裂孔下疝的CT表现有特征性,可以据此作出较早期的CT诊断,并可依据血肿的量,脑疝的程度及时采取不同的临床治疗措施,提高治疗效果。
徐崇开许开喜潘辛邵风扬
关键词:小脑幕裂孔下疝CT检查血肿抽吸术
中小医院建立脑卒中康复病房治疗模式探讨被引量:1
2000年
邵风扬陈丽萍赵忠顺
关键词: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康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