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玉峰
- 作品数:80 被引量:274H指数:8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九宫大成》之“词乐”刍议
- 2012年
- 乾隆初年编成的《九宫大成》历来被视为曲学之渊薮,其中也保存了许多值得注意的词乐资料,其价值或远胜于宋姜夔自度曲"旁谱"。从《九宫大成》对所收175首词作的订谱来看,其订谱原则与昆曲(南北曲)并无本质差异。《九宫大成》所存"词乐"是否为前代之遗存,其中有多少为两宋之旧,今人自可存疑。但如果说词唱、曲唱并无本质差异,南宋末的词唱水准可能与晚明的曲唱水准相当,《九宫大成》即使是按照南北曲的歌唱原则对词作进行订谱,也无可厚非,对今人而言,则是一笔极珍贵的文化遗产。
- 何萃解玉峰
- 关键词:词乐昆曲
- 论角儿制被引量:14
- 2006年
- 角儿制在近代取代脚色制,成为京班最主要的组织形式。角儿制推动了名角儿的独创性,促成了近代京剧艺术的繁荣。但是,如果各脚色间得不到有效的协调平衡,容易使戏剧艺术流为“技艺”的卖弄。1949年后,角儿制基本上被导演制替代了,但其基本精神得以保留。
- 解玉峰
- 关键词:京剧
- 论元剧宾白之作者被引量:4
- 2006年
- 近代自王国维以来,论者多认为元剧曲、白皆应出自作家之手。但元剧宾白在许多方面都明显留下了杂剧艺人加工、创造的痕迹。这包括元剧频繁出现的陈词套语、相对独立的大段韵白、相对独立的表演片段以及相互因袭的情节关目等诸多方面。元曲作家为杂剧制曲时,也可能会兼作一些宾白,但作家之白未必(也不必)完整无缺,即使“全宾”也未必完全适于场上,杂剧搬演时仍有赖伶人按场上一般套路加以编改。故《元曲选》等现存明本杂剧完整无缺的宾白,应主要出自杂剧艺人。
- 杨晴帆解玉峰
- 关键词:元杂剧元曲宾白
- 近代以来京剧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被引量:6
- 2005年
- 严格意义上的京剧研究始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 ,近七十年来 ,京剧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实绩 ,但也存在一些很严重的问题。“流派艺术”论 ,“演员中心”论、“声腔剧种”这三种理论框架 ,既对京剧艺术本身有很多不利的影响 ,也对京剧研究有很大的制约。只有努力打破这三种理论框架的约束 。
- 解玉峰
- 关键词:京剧艺术剧种声腔演员流派
- 民俗学对中国戏剧研究的意义与局限——兼答田仲一成先生被引量:6
- 2007年
- 二战以前,中国学(汉学)研究主要为经史百家之学,其研究方法也以经典文献的研读为主,民俗学、人类学的研究尚不多见,这在中国戏剧研究领域更是如此。二战以来,以美国汉学为主导的中国学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学者开始尝试从民俗学、人类学等角度入手研究中国戏剧或中国文化,这种尝试不但开拓了新的研究视野,使传统研究中易被忽略的资料得以发现和珍视,而且有助于人们更全面理解中国戏剧或中国文化。但任何研究方法或视角都有其局限,民俗学或人类学研究也有其相应的适域,如果将中国戏剧乃至中国文化完全纳入民俗学或人类学的研究框架之中,狭隘和曲解或在所难免。
- 解玉峰
- 关键词:民俗学中国戏剧日本汉学
- 试论昆曲作为一种文士文化
- 2012年
-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了19项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教科文组织认定通过的这19项文化遗产中,中国昆曲属于全票通过的遗产之一.近几年来,伴随着国内渐次升温的“申遗热”,昆曲作为最早被国际组织认可的文化遗产,也得到国人愈来愈多的关注.昆曲之文化价值何在,也成为人们开始共同思考的问题.
- 解玉峰
- 关键词: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昆曲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 戏文之结构及其变迁被引量:1
- 2013年
- <正>从宽泛意义上说,所有中国戏剧脚本或文本皆可概称为'戏文'。而学界多称之为'南戏'、'传奇'的一类长篇戏剧,在所有中国戏剧中,其发展最为成熟,也最能反映中国戏剧之特质,故本文所谓'戏文'乃就此类戏剧而言,其时间范围包括宋、元、明、清乃至20世纪上半叶。~①在笔者看来,理解戏文之结构,乃是我们理解戏文之关键,故本文拟就此点僭述管见,祈请宏达教正。关于戏文的结构问题,传统的研究已注意到戏文结构的一般套式:即'副末开场'
- 解玉峰
- 近十年中国古典戏剧研究述略被引量:2
- 2011年
-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古典戏剧的研究一方面是继续沿承过去的研究传统,另一方面也显示着新的趋向和转变。传统模式的研究,从具体的研究路数看,一是以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为代表的以戏剧作家、作品为中心的考证和阐释,二是周贻白先生提倡的偏重"场上艺术"的研究。这两种路数的研究,近十年来都积累了许多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从新趋向和转变来看,近十年来的戏剧研究也有较明显的"艺术学"偏向以及向民俗、民间和文化遗产方向的倾斜。这两种新趋向和转变给中国古典戏剧的研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也带来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
- 解玉峰
- 关键词:中国戏剧研究学术史艺术学文化遗产
- “诗变为词”说辨证被引量:1
- 2011年
- "诗变为词"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流行甚广,近代以来也常常成为人们描述中国诗歌史演进的逻辑框架。"词"已经主要不是歌场之"曲",而是开始被视为一种有别于"诗"的案头文字,这是"诗变为词"说产生的历史语境。古人所谓"诗变为词"主要有三种含义:一、古人也有从文体演变的角度讨论"诗"变为"词"的,但从文体学的角度看,"诗变为词"说恰恰是不能成立的命题;二、"诗变为词"有时隐喻着诗尊词卑的价值评判;三、"诗变为词"有时则主要用来说明歌场文坛风尚的变迁,即"诗唱"为"词唱"所取代。故对古人的"诗变为词"说,今人应有"了解之同情",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或肯定,更不宜不加辨析,直接借用。
- 解玉峰何萃
- 关键词:文体演变
- “徽班进京”考辨被引量:1
- 2016年
- "徽班",顾名思义,似应是省属安徽(安庆、徽州)的戏班,但事实是其戏班人员籍贯多来自江浙。徽班之得名当因徽籍盐商。徽班"花部"、"雅部"多种声腔共存,而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前北京的戏班早已如此。"西皮—二黄"的结合早在"徽班"进京前的扬州即已发生,无需等到去北京才实现"徽"、"汉"合流。"京班"(及"京剧")的历史源头并非只有来自江南的"徽班"一途。故徽班进京的意义不宜过于夸大,把徽班进京视为京剧史之开端实缺少学理依据。中国古代文学、文化中,与"徽班"类似的名词、术语非常之多,大都需要有清醒的"概念"意识,进行辨"名"求"实",由此我们才可能获得对事物的本质性认识,对古人以及名词、术语所产生的历史语境有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 解玉峰
- 关键词:徽班考辨历史源头学理依据京剧史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