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天明
- 作品数:146 被引量:486H指数:12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发热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临床分析
- 目的探讨肠道病毒感染在流行季节发热新生儿中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和2012年夏秋季新生儿病房住院患儿共334例,男209例,女125例,平均日龄13.20±7.55天(0.33-28天)。所有患儿入院时均...
- 吕晓青袁天明
- 关键词:肠道病毒新生儿发热
- 文献传递
- 宫内感染/炎症后未成熟脑神经发生的信号机制
- 目的探讨神经胶质细胞和炎症-发育信号可能参与宫内感染/炎症后未成熟脑脑白质损伤的机制。方法通过建立宫内感染大鼠模型,研究未成熟脑脑白质损伤及神经发生,以及探讨对仔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研究感染/炎症对未成熟脑神经细胞增殖和...
- 赵文婷江佩芳袁天明俞惠民
- 关键词:未成熟脑白质损伤宫内感染信号机制
- 文献传递
- 脂多糖体外刺激对未成熟星形胶质细胞氧化损伤的机制研究
- 目的研究LPS体外刺激后未成熟星形胶质细胞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及细胞因子MIP-1β水平的变化,探讨LPS体外刺激对未成熟星形胶质细胞的氧化损伤作用,以及这一作用是否有细胞因子MIP-1...
- 李亚红袁天明俞惠民
- 关键词:星形胶质星形胶质细胞细胞氧化损伤细胞数未成熟
- 文献传递
- 先天性和围产期感染
- <正>~~
- 袁天明
- 关键词:肠道病毒感染肝脾肿大围产期感染
- 文献传递
- 早产儿脑室扩大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 2014年
-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扩大(VD)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8-11-2009-11在NICU病房住院的313例于生后3-7d进行头颅B超检查的早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4例诊断VD患儿为病例组,289例脑室正常患儿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病例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并进行早产儿VD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早产儿VD发生率7.67%,其中胎龄<28、28-30及≥30周的早产儿VD发生率分别为33.33%、23.29%和1.73%,出生体重<1500、1500-2000及≥2000g的早产儿VD发生率分别为26.53%、9.00%和2.15%。病例组病死率为4.17%,对照组为2.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折结果显示,早产儿VD的相关因素包括:胎龄、出生体重、血糖、血pH值、贫血、呼吸机治疗;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折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呼吸机治疗是早产儿V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小胎龄、低出生体重、应用呼吸机治疗是早产儿VD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开展相关因素预防措施的研究是降低早产儿VD的关键。
- 韩晓红袁天明
- 关键词:早产儿脑室扩大
- MAPK/ERK信号通路在宫内感染仔鼠认知发育和海马神经再生中的作用
- 江佩芳高峰夏哲智顾伟忠袁天明俞惠民
- 头孢噻肟钠对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 研究背景: 新生儿期是肠道菌群定植的关键时期,肠道细菌的定植过程受到很多因素如胎龄、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孕产次、出生体重、疾病、抗生素及环境和地域等因素影响,但抗生素应用对新生儿期肠道菌群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了解新生儿...
- 邵华丽舒小莉刘伟荣孙伟孙明芳吴苔袁天明江米足
- 关键词:新生儿肠道菌群抗生素
- 皮肤受累首发表现的新生儿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一例报道并国内文献分析
-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是一种新生儿期比较罕见的疾病。本篇报道一例初始仅表现为出血性水疱、脓疱皮肤损害而渐发展为皮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骨骼系统等多系统受累的新生儿LCH,并结合国内文献报道的3例新生儿LCH...
- 潘佳容陈安徐亚萍袁天明陈理华
- 关键词:LCH组织细胞增生症首发表现
- 文献传递
- 154例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28
- 2019年
-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住院的最常见原因之一,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胆红素脑病,造成听力损害、脑性瘫痪、智力发育障碍等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正确及时地干预对于降低胆红素脑病的不良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光疗是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常用措施,当光疗在无法有效避免胆红素中枢神经毒性或者出现明显的急性胆红素脑病(acute bilirubin encephalopathy,ABE)临床体征时,动静脉同步换血术可迅速降低血液中的胆红素,减轻和避免胆红素的中枢神经毒性,是作为光疗失败情况下的首选治疗。
- 俞君高建娣陈正袁天明杜立中
- 关键词: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重症高胆红素血症中枢神经毒性胆红素脑病
- 新生儿早发败血症早期识别和初步管理专家共识
- 2024年
- 败血症是导致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死亡和不良预后的重要因素。按起病时间的不同,败血症分为早发败血症(EOS)(绝大多数生后≤72 h起病)和晚发败血症(生后>72 h起病)。其中,EOS主要是新生儿在分娩前或分娩时获得,病原微生物多来自母亲泌尿生殖道。新生儿临床表现与产妇危险因素是评估EOS发生风险的重要标准[1]。我国新生儿早期经验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使用率过高、过度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疗程过长等重要问题。研究显示,近80%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人群出生后接受早期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2]。我国NICU收治的<34周早产儿中,约85%接受早期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3]。相当一部分血培养阴性的新生儿被错误诊断为“临床败血症”而接受长疗程抗菌药物治疗[4]。在除外感染的新生儿中,未能及时停用抗菌药物,导致使用疗程明显延长[3]。对新生儿EOS危险因素评估不恰当、忽视动态观察新生儿临床表现的关键作用、对非特异性感染指标的过度依赖和不恰当解读,可能是目前早期抗菌药物治疗占比高、疗程长的重要原因。因此,亟需形成新生儿EOS识别流程共识,以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 新生儿早发败血症早期识别和初步管理专家共识专家组张华岩毛健林振浪王亚娟贝斐岳少杰石静云应豪赵扬玉袁天明顾蔚蓉韩俊彦陈瑛沈艳青曹芯诚叶尔达娜·麻哈布力曹云蒋思远
-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抗菌药物治疗非特异性感染泌尿生殖道病原微生物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