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海杰
- 作品数:10 被引量:28H指数:4
-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T波电交替伴QT延长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一例
- 2004年
- 患者女,65岁.患高血压病30多年,蛋白尿10余年,1年前发现已有慢性肾功能不全,2个月前开始血液透析.
- 朱宁刘燕蒋海杰刘春艳姜静张怡铃
- 关键词:T波电交替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卧位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miRNA-34a和miRNA-126表达与心肌损伤和心功能的相关性被引量:8
- 2022年
-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微小RNA(miRNA)-34a和miRNA-126表达与心肌损伤和心功能相关性。方法 选择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老年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测定miRNA-34a和miRNA-126表达;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酸激酶(CK)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miRNA-34a和miRNA-126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cTnI、CK-MB和CK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LVEDD和LVESD显著高于对照组,而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miRNA-34a及miRNA-126均与cTnI、CK-MB、CK、LVEDD和LVESD呈线性正相关,而与LVEF呈线性负相关(均P<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NA-34a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灵敏度73.68%,特异度为64.00%;miRNA-126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灵敏度72.09%,特异度为65.00%。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miRNA-34a和miRNA-126高表达,具有良好诊断效能,且与心肌损伤和心功能密切相关。
- 赵月妍蒋海杰刘艳孔晓梅刘李平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损伤心功能
- 高血压前期靶器官损害探讨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 探讨高血压前期人群靶器官损害情况.方法 选择健康体检人群中278例高血压前期者(高血压前期组)和136例血压正常者(血压正常组)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及生化指标[包括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酸(UA)、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晨尿白蛋白].进行心脏扇扫、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指数(PI),统计斑块发生率,根据公式计算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RWT)、肾小球滤过率(GFR)、体质指数(BMI),并进行比较.结果 高血压前期组合并≥1个、≥12个及≥3个危险因素的比例分别为71.9%(200/278)、40.6%(113/278)、13.7%(38/278),而血压正常组分别为30.1%(41/136)、13.2%(18/136)、5.9%(8/13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血压正常组比较,高血压前期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FBG、腰围、BMI、晨尿白蛋白、TG、TC、UA、LDL-C、IVST、LVPWT、RWT、LVMI、IMT、PI升高,左室向心性重构率、向心性肥厚率、离心性肥厚率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升高,左室正常构型率及GFR下降(P<0.01或<0.05).结论 高血压前期人群与血压正常人群相比伴随心血管危险因素增多,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明显增加.
- 蒋海杰曲鹏张云庆
- 关键词: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低水平白蛋白尿与左室不良构型及舒张功能的关系
- 2011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低水平白蛋白尿(晨尿白蛋白10—30mg/L)与左室构型及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301例未经系统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晨尿白蛋白水平分为三组:正常组107例(晨尿白蛋白〈10mg/L),低水平白蛋白尿组127例(晨尿白蛋白10~30mg/L),微量白蛋白尿组67例(晨尿白蛋白〉30mg/L)。分别测量各组患者的血压、身高、体重,检测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酸(UA)、空腹血糖(FB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A),计算E/A,并测定E峰减速时间(DT)和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评估左室舒张功能。根据公式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PWT),比较各组LVMI、RWT、左室构型及左室舒张功能。结果尿白蛋白水平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r=0.43,P〈0.01)。低水平白蛋白尿组与正常组比较,IVST、LVPWT、RWT、LVMI均显著升高(P〈0.01),左室正常构型比例降低(P〈0.01),向心性重构、向心性肥厚发生率升高(P〈0.05),A升高(P〈0.05),E/A显著降低(P〈0.01)。301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发生率为28.6%(86/361),正常组、低水平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发生率分别为12.1%(13/107)、33.9%(43/127)及44.8%(30/67),微量白蛋白尿组、低水平白蛋白尿组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合并低水平白蛋白尿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不良构型及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发�
- 蒋海杰曲鹏姜艳茹
- 关键词:高血压白蛋白尿超声心动描记术心室重构
- 培哚普利和氨氯地平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收缩压与脉压的影响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 对比观察培哚普利和氨氯地平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收缩压与脉压的影响。方法 将96例ISH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46例)服用培哚普利4mg ,每天1次晨服;B组(5 0例)服用氨氯地平5mg,每天1次晨服。第4周根据血压情况调整剂量至培哚普利8mg/d ,氨氯地平10mg/d ,第8周仍不达标者开始加用双氢克尿噻(DCT) 2 5mg,每日1次。观察服药前、服药后4周、8周、12周收缩压与脉压水平及主要不良反应。结果 服药12周后培哚普利组有效率达81.4 % ,不良反应为干咳,发生率为7.5 % ;氨氯地平组有效率达83.5 % ,主要不良反应为头昏、头痛、面部潮红及轻微踝部水肿,发生率为8.1%。结论 培哚普利与氨氯地平均能有效降低ISH患者收缩压与脉压水平,疗效相似,副作用少,耐受性好,可以作为老年ISH患者的一线用药长期服用。
- 蒋海杰
- 关键词:培哚普利氨氯地平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脉压
- 大连市心房颤动住院患者诊治状况调查分析
- 目的了解大连地区心房颤动(房颤)住院患者年龄、病因、房颤类型、脑卒中等流行病学特征及不同类型房颤的治疗现状。方法对2003至2004年大连市6家综合医院诊断的房颤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共964例,房颤病...
- 蒋海杰朱宁王常青
- 文献传递
- 原发性高血压非糖尿病患者低水平白蛋白尿与亚临床靶器官损害关系探讨
-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非糖尿病(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低水平白蛋白尿(10mg/L≤晨尿白蛋白<30mg/L)与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
- 蒋海杰
-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白蛋白尿靶器官损害
- 文献传递
- 大连市房颤住院患者诊治状况调查分析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了解大连地区心房纤颤(房颤)住院患者年龄、病因、房颤类型、脑卒中等流行病学特征及不同类型房颤的治疗现状。[方法]对2003~2004年大连市6家综合医院诊断的房颤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共964例,房颤病因主要为高血压44.6%,冠心病30.4%。心力衰竭22.3%。(3)房颤类型中阵发性房颤28.6%,持续性房颤14.1%,持久性房颤57.2%。阵发性房颤复律及维持窦律治疗占56%,发作时治疗药物多为西地兰、胺碘酮,其次为普罗帕酮、β阻滞剂。慢性房颤78%采用心室率控制治疗,常用药物为地高辛、β阻滞剂,其次为钙拮抗剂及胺碘酮。(4)本组脑卒中患病率为9.4%,各种类型房颤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5)本组患者69.7%接受抗血小板治疗,长期华法林抗凝治疗者仅占4%,抗凝治疗严重不足。[结论]大连地区心房纤颤住院患者年龄、病因、房颤类型、脑卒中等流行病学特征与国内其他地区相似,阵发性房颤以节律控制为主,慢性房颤绝大多数采用心室率控制治疗。抗凝治疗严重不足。
- 蒋海杰朱宁王常青
- 关键词:心房纤颤脑卒中复律治疗
- 390例老年人动态心电图分析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通过24 h动态心电图(DCG)分析老年人昼夜窦房结功能和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以及ST-T改变情况。[方法]390例老年组和456例中年组的临床资料和DCG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390例除白天最慢心率外,其余各项心率均低于中年组(P<0.05);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ST-T改变,心率变异性降低总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中年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窦房结功能减退与各种心律失常增加有明显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特点,老年组无症状心肌缺血明显高于中年组。DCG对老年人窦房结功能评价,心律失常和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及危险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回园姝于孔玮刘淑芳陈福刚蒋海杰刘艳朱宁
- 关键词:老年人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ST-T改变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低水平白蛋白尿与亚临床靶器官损害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低水平微量白蛋白尿(LGAU)[晨尿白蛋白浓度(MUAC)≥10 mg/L,而<30 mg/L]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构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 MT)、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PI)及斑块发生率、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关系。方法未系统治疗的EH患者301例按MUAC水平分为3组:正常组(MUAC<10 mg/L)107例;LGAU组(10≤MUAC<30 mg/L)127例;微量白蛋白尿(MAU)组(MUAC≥30 mg/L)67例。分别测量血压、身高、体质量及生化指标,包括血肌酐、尿素氮、尿酸、空腹血糖、OGTT餐后2 h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心脏超声扇扫、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测量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Dd),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I MT及斑块发生率,根据公式计算LVMI、左室壁相对厚度(RWT)、GFR、体质量指数(BMI),比较各组LVMI、左室构型、I MT、PI、斑块发生率及GFR。结果以MUAC≥10 mg/L为切点,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1.098,P=0.037)、收缩压(OR=1.100,P<0.01)、空腹血糖(OR=2.323,P<0.01)、总胆固醇(OR=2.159,P=0.003)、HDL-C(OR=0.539,P=0.014)与EH患者发生LGAU独立相关。LGAU组与正常组比较,IVST、LVPWT、RWT、LVMI水平显著升高,左室向心性肥厚发生率升高,GFR下降,I MT、PI升高(P<0.01),左室向心性重构发生率、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升高(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直线相关分析显示,LVMI、I MT与Lg MUAC(晨尿白蛋白浓度的对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43,0.39,均P<0.01),GFR与Lg MUAC呈负相关(r=-0.28,P<0.01)。结论EH患者即使合并LGAU就与亚临床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提示临床高血压、糖尿病医师应当常规检查MAU,并及时给予标准化治疗。
- 蒋海杰曲鹏姜燕茹
-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白蛋白尿靶器官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