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存锦 作品数:15 被引量:64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胃镜及超声胃镜对胃异位胰腺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探讨普通电子胃镜、超声胃镜及超声胃镜及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对异位胰腺(heterotopic pancreas,H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1/2013-09于我院经普通胃镜、超声胃镜或MSCT诊断为胃HP的2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胃镜或CT表现及病理资料,总结不同诊断方法诊断胃HP与病理结果的诊断符合率.结果:普通电子胃镜诊断胃异位胰腺84例,病理证实26例,诊断符合率为31.0%.胃镜下活检诊断7例,术后病理证实7例,诊断符合率100%.超声胃镜诊断174例,术后病理证实151例,诊断符合率86.8%.MSCT诊断胃异位胰腺3例,病理证实1例,诊断符合率33.3%.结论:超声胃镜诊断胃异位胰腺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最高,可作为目前诊断胃异位胰腺的首选方法. 张金敏 葛存锦 仝巧云关键词:异位胰腺 超声胃镜 病理 梗阻性黄疸及胆汁引流方法对大鼠肠道sIgA的影响 背景:梗阻性黄疸患者易发生内毒素血症、术后感染等并发症,提示梗黄可损伤机体免疫防御功能。既往研究提示梗阻性黄疸可损伤肠黏膜机械屏障,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内毒素吸收入血导致败血症的发生。梗黄对肠黏膜免疫屏障的影响成为近来的研... 葛存锦关键词:梗阻性黄疸 胆汁引流 文献传递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开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试验组开展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完全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用时、创面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显著。 宋秀海 姜从尧 葛存锦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上消化道早期癌 癌前病变 疗效 住院患者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布与临床分析 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统计分析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与相关因素,分析消化内镜在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并比较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和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差异。方法对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12年1月-2012年12月所有434例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消化道出血占消化科所有住院患者的17.5%,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和结肠癌为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上消化道出血以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居多,下消化道出血主要为结肠癌、结肠息肉、炎症性肠病及慢性结肠炎。内镜对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断阳性率高(83.4%),内镜下介入治疗患者较未接受内镜介入治疗患者有更高的治愈率(91.0%vs 65.5%,P<0.05)和更少的住院时间[(8.2±4.3)d vs(12.8±6.1)d,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结肠癌为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内镜检查可明显提高诊断率,内镜介入治疗可提高治疗成功率。 张金敏 葛存锦 仝巧云关键词:消化道出血 消化内镜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对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ME-NBI)及超声内镜对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我院2017年3月~2019年7月共84例早期食管癌患者,术前均接受了ME-NBI检查,其中有54例接受了高频微探头(20 MHZ)超声内镜检查。84例患者中有75例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9例接受外科手术。ME-NBI根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的AB分型来预测浸润深度。分析术前ME-NBI和超声内镜对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结果:根据病理结果,84例食管早癌中,黏膜内癌(M)74例,黏膜下层癌(SM)10例。接受了超声内镜检查的54例患者中,有47例为M,7例为SM。ME-NBI对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总体诊断准确率为90.48%(76/84),其中对M1/M2的诊断准确率为94.83%(55/58),M3/SM1的诊断准确率为81.82%(18/22),SM2及以上的诊断准确率为75.00%(3/4)。超声内镜对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诊断准确率为77.78%(42/54),其中对M的诊断准确率为76.60%(36/47),对SM的诊断诊断准确率为85.71%(6/7)。结论:ME-NBI及超声内镜对早期食管癌的浸润深度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可应用于早期食管癌术前诊断病变浸润深度。 葛存锦 仝巧云 郑世华 周明东关键词:早期食管癌 放大内镜 超声内镜 白光胃镜及超声内镜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白光胃镜及超声内镜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镜中心2017年1月~2020年1月进行白光胃镜和超声胃镜诊疗的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948例,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结果证实,分析白光胃镜和超声内镜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检出情况。结果:948例食管隆起性病变中,食管息肉87例、食管平滑肌瘤428例、食管囊肿296例、食管脂肪瘤32例、食管外压迫105例。白光胃镜和超声内镜对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3.32%和87.62%,对食管囊肿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2.03%和72.30%,对食管脂肪瘤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0.00%和90.63%,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食管息肉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70%和98.85%,对食管外压迫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1.43%和97.14%,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白光胃镜和超声内镜对食管息肉和食管外压迫均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但超声内镜对于食管平滑肌瘤、囊肿、脂肪瘤的诊断准确率优于白光胃镜。 葛存锦 仝巧云 郑世华 周明东关键词:超声内镜 宜昌市某三甲医院体检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特征及根除治疗疗效观察 2019年 目的:了解宜昌市某三甲医院体检人群幽门螺旋杆菌(HP)的感染情况,并对三联疗法、四联疗法及序贯疗法根除HP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为HP感染选择根除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2016年10月在该院体检中心的就诊人群进行^(13)C或^(14)C呼气试验检查,将有HP根除适应症的患者随机分为三联疗法组(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A组)、四联疗法组(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颗粒,B组)和序贯疗法组(前5日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后5日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C组),疗程均为10d,疗程结束后4w复查^(13)C或^(14)C呼气试验。结果:HP的总体感染率为54.67%,完成HP根除治疗及复查的有358例。A组根除率为75.81%,B组根除率为94.26%,C组根除率为92.31%,B组或C组与A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B组vs A组:χ~2=17.684,P=0.002;C组vs A组:χ~2=15.792,P=0.003),B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7.752,P=0.163)。结论:该院体检人群的HP感染率较高;四联疗法或序贯疗法根除HP的疗效均优于标准三联疗法。 葛存锦 仝巧云 郑世华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 三联疗法 四联疗法 序贯疗法 铋剂 小肠粒细胞肉瘤致消化道出血1例报告 被引量:3 2015年 粒细胞肉瘤(GS)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由未成熟髓系细胞在髓外浸润所形成的实体肿瘤,包括白血病性(白血病髓外浸润)和非白血病性(孤立性或原发性)。发病部位不确定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为进一步加强对小肠粒细胞肉瘤的临床认识,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小肠粒细胞肉瘤致消化道出血病人资料报告如下。 葛存锦 仝巧云 郑世华 杨院平关键词:粒细胞肉瘤 髓细胞白血病 非霍奇金淋巴瘤 酒精性脂肪肝中8-OHdG与TBARS的表达及维生素E的干预实验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通过测定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fatty liver,AFL)大鼠模型肝组织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8-羟基脱氧鸟苷酸(8-hydroxy-guanin,8-OHdG)与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on substances,TBARS)的含量及抗氧化剂维生素E(vitamin E,VE)的干预研究,探讨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及脂质过氧化反应(lipid peroxidation,LPO)在AFL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n=15)、模型组[(ethanol,ET),n=15]及实验组(ET+VE,n=15),空白组给予蒸馏水灌胃;AFL模型组给予鱼油2.5 mL/kg+ET灌胃;实验组采用鱼油+ET灌胃,同时加用VE 400 mg/kg灌胃.第8周取肝组织,采用比色法测定肝脏TG沉积;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肝脏8-OHdG和肝脏TBARS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FL模型组大鼠肝脏TG沉积增加(0.72±0.09 vs 0.28±0.07,P<0.01),肝8-OHdG(1.45±0.17 vs 0.52±0.21,P<0.01)及TBARS(65.2±9.7 vs 51.2±12.9,P<0.01)含量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经VE干预后,实验组大鼠肝内TG(0.53±0.11 vs 0.72±0.09,P<0.01)沉积减少,8-OHdG(0.99±0.27 vs 1.45±0.17,P<0.01)及TBARS(55.6±12.6 vs 65.2±9.7,P<0.01)含量降低.结论:AFL大鼠肝组织内TG沉积明显,肝内8-OHdG和TBARS含量明显升高,经抗氧化剂VE干预后,TG沉积减少,肝内8-OHdG和TBARS含量降低.OS损伤及LPO损伤在AFL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抗氧化剂VE可通过减轻OS及LPO损伤协同防治AFL. 葛存锦 郑世华 仝巧云关键词:酒精性脂肪肝 脂质过氧化 维生素E PPARα及Acox1在酒精性脂肪肝中的表达 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通过测定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清TNF-α、肝内甘油三酯、PPARαmRNA及Acox1mRNA含量、肝内PPARα蛋白含量,并通过PPARα激动剂苯扎贝特(Bezafibrate)的干预研究,探讨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内甘油三酯沉积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20)、酒精性脂肪肝组(n=20)及苯扎贝特组(n=20)。正常对照组予蒸馏水灌胃8周;酒精性脂肪肝组给予鱼油2.5mL/kg+乙醇灌胃8周;苯扎贝特组采用鱼油+乙醇灌胃,4周后加用苯扎贝特100mg/kg灌胃治疗4周。第8周取腹腔静脉血及肝组织,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含量;比色法测定肝脏甘油三酯沉积;RT-PCR法测定肝内PPARαmRNA及Acox1mRNA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肝内PPARα蛋白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酒精性脂肪肝组大鼠血清内TNF-α含量升高[(3.01±0.31)ng/mL vs.(1.07±0.28)ng/mL,P<0.01],肝内甘油三酯沉积增多[(0.72±0.09)mmol/L vs.(0.28±0.07)mmol/L,P<0.01],肝内PPARαmRNA[(0.22±0.08)vs.(0.68±0.13),P<0.01]及Acox1 mRNA[(0.43±0.12)vs.(1.14±0.21),P<0.01]表达减少,PPARα蛋白含量减少[(0.19±0.07)vs.(0.48±0.11),P<0.01]。经苯扎贝特治疗后,苯扎贝特组大鼠血清内TNF-α含量降低,肝内甘油三酯沉积减少,肝内PPARαmRNA及Acox1mRNA表达增多,PPARα蛋白含量增多。结论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内PPARα及Acox1表达减少,从而影响脂肪酸的代谢,导致肝内甘油三酯沉积增多,血清内TNF-α含量升高,引起酒精性脂肪肝。苯扎贝特可通过激活PPARα,使肝内PPARα及Acox1表达增加,促进脂肪酸的代谢,减少肝内甘油三酯沉积,降低血清内TNF-α含量,起到预防和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 仝巧云 葛存锦 郑世华关键词:酒精性脂肪肝 甘油三酯 PPARΑ 苯扎贝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