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洪民
-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菏泽市立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单侧侧块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10例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评价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单侧侧块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对110例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11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单侧侧块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依照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颈椎动力位X线片术前、术后对比颈椎总活动度(ROM)及术后轴性症状及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率。结果 110例均得到回访,JOA评分恢复率为(56.428±10.136)%。患者术后颈椎曲度丢失度数为(12.139±1.426)°,术后有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56.4%,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单侧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神经功能明显恢复,并保持了一定的颈椎稳定性,减少了颈椎术后不稳定的影响,对脊髓型颈椎病有明显的疗效。
- 苏洪民房清敏孙兆忠耿晓鹏王大巍邢建强孙金川
- 关键词:颈椎病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侧块内固定
- 介绍一种新的胸腰椎椎板回植固定方法
- 目的:研究探索一种新的胸腰椎椎板回植固定方式.方法:患者为胸腰段椎管内肿瘤,硬膜外囊肿,完善术前检查,确定进行椎管肿物摘除,椎板回植术,手术在全麻下进行,麻醉成功后取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取以L1为中心的后正中切口,依次...
- 沙启乐刘合庆苏洪民楚超刘玉亮
- 关键词:胸腰椎
- 颈椎后路术后并发症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2年
- 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出现低龄化的趋势。其中脊髓型颈椎病在各类颈椎病中的危害最严重、致残率最高,应尽早进行手术干预。但手术治疗疾病的同时会不可避免的造成并发症,本文就颈椎后路手术的并发症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苏洪民房清敏
- 关键词:颈椎病颈椎后路手术轴性症状
-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腰椎滑脱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围手术期失血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比较合并与不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PLIF)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隐性失血(HBL),探讨RA患者术中HBL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在菏泽市立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合并RA的腰椎滑脱症患者(RA组),同时期筛选73例未合并RA的患者(NRA组)。分析比较两组基本信息、RA信息、手术情况以及出血量相关指标。以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HBL作为主要结果;手术时间、术前术后血细胞比容(Hct)和血红蛋白(Hb)及其变化值、手术前后贫血数量、术后新发贫血数量、自体血和异体血输注量等作为次要结果。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RA组HBL的相关因素。结果RA组男9例,女41例,年龄(62±7)岁;NRA组男11例,女62例,年龄(64±9)岁。RA组病程为(14.4±11.2)年,其中单药或联合口服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s)者最常见,两组在椎弓根螺钉数和椎间融合器置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两组在总失血量(TBL)、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93±315)ml比(630±365)ml、(454±373)ml比(414±375)ml和(653±376)ml比(675±400)ml,t=1.072、0.388、-0.189,均P>0.05],而HBL及HBL所占TBL比例在NRA组中更低(t=6.157、2.965,均P<0.05)。根据手术节段数进行分层分析,长节段(≥3节段)手术中NRA组中HBL和HBL所占TBL比例均优于RA组。次要结果对比Hct改变值在NRA组小于RA组(P=0.031),但两组Hb减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新发贫血以及贫血加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异体血输注和手术时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A的Steinbrocker级别高、未服用DMARDS、Hb变化和输注异体血为HBL的独立相关因素(β=0.363、-0.272、0.210、1.204,均P<0.05)。结论RA组和NRA组在TBL、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和手术时间上无差异,而HBL以及HBL所占TBL比例在RA组高于NRA组;RA组
- 楚超苏洪民韩哲刘玉亮沙启乐徐帅谭瑞义何银锋
- 关键词:术中出血量
-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侧块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10例疗效分析
- 目的评价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单侧侧块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11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单侧侧块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依照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 苏洪民
-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侧块内固定
- 文献传递
- 干细胞移植联合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研究人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电针刺激治疗脊髓损伤过程中对于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组,所有大鼠均为脊髓横断损伤。脊髓损伤(SCI)组,干细胞移植(UCBSC)组,干细胞移植+电针刺激(UCBSC+EA)组,每组均为12只。UCBSC、UCBSC+EA组在损伤处注射脐血干细胞,SCI组以等量PBS缓冲液代替,UCBSC+EA组每天固定时间取损伤处上、下部位的"大椎""命门"进行电针刺激。各组均在损伤后的7天、14天和28天于损伤处取材,观察神经元细胞的形态、数量及IGF-1表达。结果常规HE组织学检查发现横断处灰质内神经元细胞变性、减少,并伴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细胞体肥大。免疫组化显示,损伤后IGF-1表达均上调,UCBSC、UCBSC+EA两组表达进一步上调,IGF-1的表达在前14天显著上调,14天后表达放缓。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单纯的人脐带血移植(UCBSC)相比较,UCBSC+EA更能促进IGF-1的表达,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电泳结果显示UCBSC+EA组,IGF-1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UCBSC+EA在大鼠脊髓损伤处可更有效分泌神经营养因子IGF-1,弥补脊髓损伤后维持神经元细胞生存所匮乏的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元细胞存活。
- 孙金川房清敏杨成孙兆忠耿晓鹏王大巍邢建强苏洪民
- 关键词:脊髓损伤电针人脐血干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