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莉 作品数:17 被引量:43 H指数:4 供职机构: 军事医学科学院疾病预防控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北京、上海、沈阳三市福氏志贺菌4c生物学特性及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的研究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了解我国北京、上海、沈阳三市福氏志贺菌4c的生化特征、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其遗传多态性。方法选择来自上述三市的76株福氏志贺菌4c,采用玻片凝集法,使用日本生研血清和瑞典MASF单克隆血清确定血清型,API 20E试纸条进行生化鉴定,应用PCR技术检测该血清型携带福氏志贺菌12个毒力基因情况,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了解其基因型别特征。结果所测菌株日本生研血清凝集抗原结构式为(Ⅳ:7,8);MASF单克隆抗血清结果为B+,Ⅳ-Ⅰ+,7(8)+。福氏志贺菌4c在吲哚、蜜二糖和阿拉伯糖发酵实验呈现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吲哚实验阳性率为17.11%;蜜二糖发酵实验弱阳性率为3.9%;阿拉伯糖发酵实验弱阳性率为22.37%。12个毒力基因携带率为89.47%~100%,MLST分型均为ST245型。结论福氏志贺菌4c是一种抗原结构式为(Ⅳ:7,8)的志贺菌新亚型;生化反应以发酵葡萄糖和分解甘露醇为主;携带有多种志贺菌相关的毒力基因;ST分型一致,提示该菌型可能由ST270克隆型进化而来。 苏文莉 李绍娟 杨超杰 陈斌 胡智 邱少富 黄留玉 王勇 宋宏彬关键词:福氏志贺菌4C 生化特征 毒力基因 MLST 鼠疫耶尔森菌Ⅲ型分泌系统效应子YopT基因克隆及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构建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Ⅲ型分泌系统效应子YopT真核表达载体,并初步探讨其对宿主天然免疫的影响。方法提取Y.pestis 91001株基因组DNA,并以此为模板,PCR扩增yopT基因,酶切并连接入pCMV-HA载体,转化后挑选阳性克隆送测序。测序正确的克隆进行质粒扩增后,转染HEK293T细胞,免疫印迹检测其表达。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的方法检测YopT对IFN-β及NF-κB基因的影响。结果成功克隆了yopT基因,并在真核细胞中得到表达;yopT抑制IFN-β及NF-κB报道基因活性。结论初步研究表明,yopT抑制IFN-β和NF-κB基因表达,为进一步研究yopT的功能打下了基础。 马胜利 曹叶 苏文莉 刘京梅 魏从文 钟辉 何湘关键词:先天性免疫 我国携带KPC基因耐药菌流行现况分析 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分析我国产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阳性菌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我国携带KPC阳性菌流行特征及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09~2015年报道我国blaKPC研究文献,对KPC阳性菌株种类与地区分布、感染来源、耐药谱和转移机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我国共有21个省市报道bla_(KPC)阳性菌株,其中浙江最多,占43.51%(P〈0.01);阳性菌以肺炎克雷伯菌最多,占87.86(P〈0.01);感染阳性菌的患者男性居多(P〈0.05);患者所在科室以ICU病区最多,占70.51%(P〈0.01);痰液标本分离bla_(KPC)阳性菌最多,占45.62%(P〈0.01);bla_(KPC)阳性菌对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普遍较高,对多黏菌素、替加环素的耐药率较低;产KPC-2酶或合并多种β-内酰胺酶和外膜蛋白缺失是导致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原因。结论携带KPC基因的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 王盛书 孙金柱 陈伟 高志丹 苏文莉 杨建鹏 王勇关键词:流行病学 耐药机制 单宁酸体外抑制痘苗病毒感染活性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单宁酸体外抑制痘苗病毒(VACV)感染的效果,探讨单宁酸干扰病毒入侵宿主细胞膜脂的效应机制。方法:基于痘苗病毒细胞感染模型,在病毒吸附前、吸附后和吸附同时3种情况下分别添加单宁酸,采用中性红比色法检测单宁酸对VACV的抑制作用,利用荧光偏振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VACV对细胞膜流动性和膜电位的影响及单宁酸的干预作用。结果:单宁酸以病毒吸附后及病毒吸附同时2种方式加入时可抑制VACV感染,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8.7和13.1μg/m L,治疗指数(TI)分别为9.3和6.2;VACV感染可增加细胞膜流动性,单宁酸在病毒吸附后作用,可显著降低细胞膜流动性;VACV感染使细胞膜电位绝对值增大,单宁酸对VACV感染引起的细胞膜超极化状态没有明显影响。结论:单宁酸具有明显的体外抑制VACV感染宿主细胞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拮抗因病毒感染所致的细胞膜流动性升高的膜脂干扰效应有关。 刘璇 杨益 李瑾慧 孙走南 唐玥 苏文莉 刘京梅 于雅琴 常国辉关键词:单宁酸 痘苗病毒 膜流动性 膜电位 我国福氏志贺菌F4c亚型流行病学特征及变迁规律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福氏志贺菌F4c亚型首次被前苏联科学家分离,并提示其可能成为优势流行菌株。自2003年10月起,我国多个省市均发现该菌的爆发或散发流行,且在部分省市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部分地区细菌性痢疾流行的优势... 苏文莉关键词:福氏志贺菌 毒力基因 分子分型 流行病学特征 细菌性痢疾 鼠肝炎冠状病毒非结构蛋白1及其突变体的原核表达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构建鼠肝炎冠状病毒(MHV)非结构蛋白1(NSP1)及其突变体(NSP1 mu)的原核重组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分别融合表达重组NSP1及NSP1 mu。方法:以现有质粒载体为模板,扩增编码NSP1及NSP1 mu的基因片段,并克隆至pMD18-T克隆载体;菌落PCR鉴定阳性克隆并测序分析;将阳性克隆的目的片段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a,并转化大肠杆菌TOP10感受态细胞,PCR和双酶切鉴定转化菌落;将阳性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并加入IPTG诱导表达,SDS-PAGE和免疫印迹分析目的蛋白的表达。结果:PCR扩增得到表达NSP1及NSP1 mu的特异片段,并克隆到pMD18-T载体,测序结果正确无误;构建了NSP1和NSP1 mu的重组表达质粒,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分别融合表达了重组NSP1及NSP1 mu,表达的目的蛋白均能与His单克隆抗体特异结合;用Ni-NTA琼脂糖试剂盒纯化重组蛋白,获得可溶性的NSP1及NSP1 mu,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7×103和28×103。结论:在大肠杆菌中分别表达并纯化获得了大量可溶性重组NSP1及NSP1 mu。 柳洪涛 林磊 孙走南 罗彦军 何湘 吴晓燕 杨益 苏文莉 祝庆余 刘景梅 常国辉关键词:突变体 纯化 CARP1基因克隆、表达及其泛素连接酶活性的鉴定 2013年 目的:克隆并表达caspase-8/10相关RING结构域蛋白1(CARP1)基因,检测其泛素连接酶活性。方法:提取结肠癌HCT116细胞总RNA,RT-PCR扩增CARP1基因,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Flag中,序列正确的阳性克隆进行扩增,提取质粒转染至293T细胞中进行瞬时表达,通过体内泛素化检测其泛素化酶活性,通过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的方法检测其对NF-κB转录活性的影响,利用细胞生长曲线检测CARP1基因对结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免疫印迹实验表明CARP1基因在293T细胞中获得有效表达;免疫共沉淀实验表明,当CARP1存在时,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RIP1)被泛素化;萤光素酶实验结果表明CARP1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引起的NF-κB报道基因的激活;通过生长曲线发现CARP1能促进结肠癌细胞系HCT116生长,并能部分抵抗顺铂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结论:构建的人CARP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在293T细胞中获得表达,表达产物具有RIP1泛素连接酶的活性,可抑制TNFα引起的NF-κB报告基因的激活,并且促进结肠癌细胞的生长,为进一步的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睿 苏文莉 孙走南 杨益 刘京梅 何湘关键词:CASPASE 真核表达 泛素连接酶 细胞生长 犬猫致伤880例情况分析 2009年 孙走南 苏文莉 赵红庆 何湘 刘京梅关键词:狂犬病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宋内志贺菌的检测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了解宋内志贺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基因型别。方法K-B法测定5株宋内志贺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CLSI推荐的确证试验进行产ESBLs菌株的表型鉴定,并进行接合试验;采用TEM、SHV、CTX 3种β-内酰胺酶基因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和DNA序列分析;同时进行指纹分析脉冲场检测。结果5株宋内志贺菌对青霉素类、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肟及庆大霉素、磺胺类显著耐药,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度敏感,对头孢他啶、四代头孢、阿米卡星、美罗培南敏感;这些菌株的ESBLs基因型均为CTX-M-15,CTX-M-15编码基因型可接合方式发生水平转移;4株菌株的PFGE谱型相同,1株不同。结论5株宋内志贺菌产生CTX-M-15型ESBLs,引发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并存在克隆传播,需要加强检测。 张玲 王厚照 梁伟 苏文莉 王勇 金东 黄留玉关键词:宋内志贺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CTX-M-15 新兵(学员)预防接种2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的免疫效果分析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分析评价军队某部乙型肝炎表面抗体(Antibody to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抗-HBs)阴性/弱阳性的新入伍人员,接种剂型为20μg/ml的酿酒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Recombinant hepatitis B vaccine derived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Yest,Hep B-SCY)后的免疫效果。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放射免疫法(Radioimmunoassay,RIA),筛选抗-HBs为阴性的3 251名和弱阳性的1 090名新兵(学员)为实验观察对象,按照0、1和6的接种程序,接种20μg/ml剂型的Hep B-SCY,分别在每针接种后第28天采血,用化学粒子发光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检测血清抗体的几何平均浓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结果:观察对象全程免疫后,在弱阳性新兵(学员)中,第1、2和3针接种后阳转率分别为90.24%、97.82%和99.52%,第2针免疫后的阳转率明显优于1针免疫后阳转率(χ~2=25.65,P<0.01),而第2与3针免疫后的阳转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χ~2=4.66,P>0.01);第1和第2针免疫后乙肝表面抗体的GMT值分别为1 575.92 m U/ml(374.94~4 606.45)和2 144.592 m U/ml(757.078~6 089.4),二者的GMT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Z=-2.372,P<0.01)。在阴性人群中,第2和第3针接种后阳转率分别为86.13%和98.72%,其中,高应答反应阳转率分别为56.43%和87.53%,第3针免疫后的阳转率明显优于第2针(χ~2=118.5,P<0.05),第3针免疫后的高应答反应率也明显高于第2针(χ~2=231.07,P<0.05);第1、2和3针免疫后的GMT值分别为101.352 m U/ml(2.11~409.23)、155.812 m U/ml(26.76~840.78)和747.312 m U/ml(228.60~1893.6),第2和3针的GMT水平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Z=-23.042,P<0.01),第1和2针的GMT水平之间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Z=-3.099,P<0.01)。结论:接种20μg/ml剂型的Hep B-SCY可激发机体产生较高水平的抗-HBs,并可有效提高群体的阳转率和高应答反应率。 唐玥 杨益 孙走南 李瑾慧 苏文莉 张洁 黄留玉 常国辉关键词:重组乙肝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