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仕林
- 作品数:13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行政执法监督的现实困境与完善路径被引量:6
- 2020年
-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但实践中还普遍存在定位不清、权威不足、力量薄弱以及相关制度机制不够完善、落实不够到位等问题。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应明确其宏观监督和补充性监督的定位并据此收缩监督范围、通过国家专门立法以及强化对监督者的监督和监督结果的运用来树立监督权威、加强监督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和落实"三项制度"、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方式、规范和加强对行政执法辅助人员的管理监督。
- 胡仕林马瑶
- 关键词:行政执法监督
- 非规则行动与群体性事件初始利益矛盾的生成被引量:1
- 2016年
- 基于发生学的视角,可将行动者最初行动及互动形成的各类矛盾概念化为"初始矛盾",并视其为群体性事件的"起点"或原初形态,而事件正是行动者在进一步的互动实践中推动初始矛盾向前发展运动的结果。作为初始矛盾主要表现形式的物质性利益矛盾,其产生主要与行动者内在的欲求和外部的利益分配规则两个因素紧密关联,当行动者在内在欲求支配下采取非规则行动(无规则和反规则行动)时,利益矛盾即可能由此而产生。源头治理群体性事件,关键在于健全利益分配规则并提升其合理性。
- 胡仕林
-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 论人事保证制度的禁止——兼评《劳动合同法(草案》相关规定被引量:5
- 2006年
- 人事保证制度有违意思自治之公平和责任自负的原则、对缔约认知基础形成破坏、模糊了合同与侵权法律制度二者相对独立的界限,也为立法精神所不容。该制度既不利于平等就业、促进就业,也不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优秀企业文化的建设。因此,立法应从根本上禁止而非简单的限制。《劳动合同法(草案)》的相关规定对此有所体现,但尚需作更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 胡仕林
- 关键词:人事保证禁止劳动合同法
- 体制外群体行动的“结构性”与“反结构性”考察
- 2014年
- 体制外群体行动是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表现形式,它以"反结构性"为首要特征,同时兼具"结构性",是"一体两面"的二重性行动。在利益型体制外群体行动中,"闹大"、风险控制这两种逻辑与策略分别是其"反结构性"、"结构性"特征的体现。当下体制外群体行动本身具有内在的冲突抑制力,对其进行治理应注重提升利益规则的合理性、提高体制内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加大群体暴力行动者的风险。
- 胡仕林
-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 论劳动者侵权赔偿的预先设定——兼评《劳动合同法(草案)》相关规定
- 2006年
- 预先设定劳动者侵权赔偿在伦理上易导致侵权行为具有正当性的错误认识;在法理上,易导致侵权与合同法律制度内在体系的紊乱;在效果上,易生纠纷,效率性差,不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意思自治不具公平性,且有违立法精神。因此,对此种设定立法不应允许。《劳动合同法(草案)》的相关规定对此有所体现,但尚需作更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 胡仕林
- 关键词:劳动者侵权赔偿
- 司法的闲置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被引量:1
- 2015年
- 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前没有经历一个司法控制的过程,是当前的一个普遍现象。这种司法闲置现象的产生,既在于法院难以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的目标而功利地拒绝受理复杂的群体性纠纷,也在于群体行动者对司法公正失去信任而理性地选择放弃司法。消解司法闲置、阻止一般纠纷向群体性事件发展,需要支持司法的自主性运作、完善群体性诉讼和公益诉讼制度、强化司法终结纠纷的能力。
- 胡仕林
- 关键词:纠纷解决群体性事件
- 不满宣泄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与逻辑被引量:2
- 2016年
- 在不满宣泄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演化过程中,偶合人群业已存在的某种或某些不满情绪是基本前提,某个具体纠纷充当的导火索是必备中介,谣言、带头言行等动员因素是重要推手。导火索自身所具有的内聚力以及偶合人群对其所作的符号化认知解读,使其能够触发不满情绪;而附着于导火索之上的谣言以及匿名、从众心理等作用下的带头和效仿言行,则进一步推动着不满情绪通过非理性群体行动宣泄出来。治理不满宣泄型群体性事件,应着力增强社会成员的公平感、建立"安全阀"机制,注重小纠纷的快速有效解决,消减破坏性动员因素、解决"法不责众"问题。
- 胡仕林
-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导火索谣言
- 缔约信息缺陷的规制与救济——以弱者保护为基本视角
- 充分而真实的信息是人们作出缔约决策的基础,然而在现实的契约缔结过程中弱者总因信息上的缺陷而签订并非本意的合同。如何对缔约信息的缺陷进行有效规制和救济以确保契约实质正义的实现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遗憾的是...
- 胡仕林
- 关键词:弱者保护民事责任合同效力违约责任
- 文献传递
- 贫困的法律治理的国内研究述评与展望被引量:2
- 2019年
-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贫困治理逐渐成为跨学科的研究热点,然而法学领域对此长期缺乏关注。梳理国内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其议题主要包括贫困问题的法律原因、贫困治理主体的权利义务、贫困治理方式的法治化、贫困治理的立法,不仅成果数量总体偏少而且存在整体性研究缺乏、理论研究薄弱、实践关注不够等问题。尽管贫困的法律治理研究目前尚处粗浅阶段,但其契合贫困治理法治化走向的需求,具有较大的拓展和提升空间,可从研究视角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主题的细化深化、研究方法的实践进路等方面获得发展。
- 胡仕林
- 关键词:贫困贫困治理法律治理
- 利益矛盾向群体性事件演化的一般进路——以正式控制机制为视角的发生学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过程性"而非"突发性"是群体性事件的一个基本特征。在利益型群体性事件中,这种"过程性"所体现的是作为"始发点"的利益矛盾在时间维度上向群体性事件演进的过程。该演进过程同时是一个逻辑上可能依次历经矛盾发现机制、解决机制、预警稳控机制和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等正式控制机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若正式控制机制运转不良,利益矛盾或已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得不到有效解决和控制,则群体性事件易于发生或再次复发。依此检视我国群体性事件多发的实际,则可得出:各正式控制机制存在问题、控制效果不理想正是重要原因之一。
- 胡仕林
-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过程性发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