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瑶

作品数:58 被引量:275H指数:10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课题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1篇慢性
  • 18篇动脉
  • 18篇阻塞性
  • 18篇肺疾病
  • 17篇阻塞性肺疾病
  • 17篇慢性阻塞性
  • 17篇慢性阻塞性肺...
  • 17篇疾病
  • 14篇肺动脉
  • 10篇血栓
  • 9篇血栓栓塞
  • 8篇肺动脉高压
  • 8篇肺血
  • 7篇慢性阻塞性肺...
  • 7篇疾病患者
  • 7篇肺疾病患者
  • 7篇肺血栓
  • 7篇肺血栓栓塞
  • 7篇病患
  • 6篇肺栓塞

机构

  • 58篇首都医科大学...
  • 12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北京石景山医...
  • 3篇北京大学国际...
  • 2篇北京市心肺血...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北京丰台医院
  • 1篇航空工业中心...

作者

  • 58篇肖瑶
  • 16篇朱光发
  • 16篇徐秋芬
  • 14篇王浩彦
  • 14篇刘双
  • 12篇杨京华
  • 9篇樊静
  • 9篇郭伟
  • 8篇吴春婷
  • 8篇张玲
  • 8篇张颖
  • 6篇张文美
  • 6篇张向峰
  • 5篇高杨
  • 5篇丁海菊
  • 4篇陈勇
  • 4篇高元明
  • 4篇刘欣欣
  • 4篇王艳
  • 4篇梁瑛

传媒

  • 20篇心肺血管病杂...
  • 8篇中华结核和呼...
  • 7篇中国医药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中国呼吸与危...
  • 3篇国际呼吸杂志
  • 2篇临床荟萃
  • 2篇中国运动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华糖尿病杂...
  • 1篇中华医学超声...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25
  • 3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6篇2019
  • 9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3
  • 4篇2010
  • 4篇2009
  • 7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理死腔容积/潮气容积估测值与实测值的比较被引量:7
2007年
生理死腔容积/潮气容积(VD/VT)是呼吸生理的一个重要参数,静态时增高或运动时不降低表明通气和血流不匹配,在临床上提示有原发性或继发性肺血管疾病等异常。临床上可通过有创和无创两种方法计算VD/VT,前者是抽取动脉血测定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计算实测VD/VT;后者是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代替PaCO2估测VD/VT。我们观察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静态和运动状态下的VD/VT估测值与实测值的差别。
徐秋芬王浩彦肖瑶丁海菊樊静张玲刘欣欣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容积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正常人在静态和最大运动状态下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 探讨正常成人静态及最大运动状态下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的变化,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受试者用功率自行车运动到最大运动量,同步实时测定摄氧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以算得呼吸商,分别在运动前及运动高峰时抽取动脉血,根据公式算出P(A-a)O2。结果 23名受试者均达到最大运动量,最大运动状态时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明显高于运动前PaO2,分别为(110.26±7.56)mmHg和(96.69±10.41)mmHg,最大运动时的P(A-a)O2较运动前有所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5.82±6.59)mmHg和(11.16±7.55)mmHg。结论 正常生理情况下,运动时由于肺泡氧分压(PaO2)和PaO2均比静态时明显增加,P(A-a)O2仅轻度增加。
王浩彦徐秋芬丁海菊肖瑶樊静张玲刘欣欣
关键词:肺泡-动脉氧分压差
纤维素性纵隔炎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研究
2023年
目的研究纤维素性纵隔炎(FM)合并肺动脉高压(PH)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9月至2022年6月确诊为FM的13例患者,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28~82(64.08±14.37)岁,全部行右心导管检查,确诊合并PH的患者(FM-PH组)与不合并PH的患者(FM组)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U秩和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心功能指标及CT肺动脉造影(CTPA)表现。结果FM-PH组与FM组相比,FM-PH组患者多存在外周水肿、PaO_(2)下降,肺动脉内径增宽,右心室内径、右心室/左心室横径增大,三尖瓣反流速率及估测肺动脉收缩压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NP与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例FM-PH患者中,5例为毛细血管前PH,1例为混合性PH,除FM-PH组患者肺血管阻力明显高于FM组(P<0.05)外,心排血量、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及肺毛细血管楔压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者CT肺血管造影的表现为肺动、静脉狭窄,FM-PH组更多表现为肺动脉及肺静脉重度狭窄(P<0.05)以及肺静脉多支受累(P<0.05)。结论FM合并PH的临床表现与肺动脉、肺静脉、气道的受累程度不同相关,需结合临床表现、心脏超声、右心导管与影像学等多参数进行疑诊与评估。
李菲万钧万钧翟振国谢万木高杨刘东婷窦瑞雨郭伟肖瑶
关键词:疾病特征CT肺血管造影
贝伐单抗治疗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合并肺动脉高压1例被引量:1
2022年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是一种常染色体异常引起的血管发育障碍性疾病, 容易误诊和漏诊。本文报道1例合并高心排血量所致单纯性毛细血管后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的HHT, 应用贝伐单抗治疗有较好疗效和安全性。
吴春婷肖瑶郭伟王艳张萌万钧
关键词: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贝伐单抗常染色体异常心排血量发育障碍性疾病肺动脉高压
2022年ESC/ERS肺动脉高压指南血流动力学诊断标准修订对肺动脉高压诊断的影响
2024年
目的评估2022年欧洲心脏学会/欧洲呼吸学会(ESC/ERS)肺动脉高压(PH)指南将PH血流动力学诊断标准修订为平均肺动脉压(mPAP)>20 mmHg(1 mmHg=0.133 kPa)对PH诊断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9月至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呼吸困难或高度怀疑PH并完成右心导管检查(RHC)的患者,按静息状态下mPAP将患者分为非PH组(mPAP≤20 mmHg)、PH低压组(20 mmHg
张文美郭伟张萌李慧王艳陈勇段生琛李杰安春荣肖瑶万钧
关键词:右心导管检查
香菊胶囊治疗流行性感冒的开放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评价香菊胶囊治疗流行性感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北京丰台医院、航空总医院等门诊接诊的急性单纯性流行性感冒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72例)。对照组口服连花清瘟胶囊3次/d,4粒/次,观察组口服香菊胶囊3次/d,2~4粒/次。2组均治疗5 d。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临床疗效,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治疗期间对照组2例脱落。2组治疗前后组间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1)。意向性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观察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63. 9%(46/72)比68. 4%(52/76)、83. 3%(60/72)比86. 8%(66/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香菊胶囊治疗流行性感冒安全有效。
杜小兵陈乾华肖瑶张雪芹夏静鸿刘双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香菊胶囊连花清瘟胶囊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3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是导致死亡的重要病因,是40岁以上人群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2]。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是COPD常见且重要的合并症[3],也是其常见死亡原因之一[4]。COPD和心脏共病经常是相关的,它们有共同的危险因素、病理生理过程、临床体征和症状,协同作用影响预后并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5]。但由于COPD患者存在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变化[6],以往临床上多关注肺源性心脏病,也就是右心功能异常,而其对左心功能的影响,关注较少。近年来,随着关于支气管舒张药物治疗COPD患者心脏获益的研究陆续发表[7],COPD合并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ysfunction,LVDD)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其患病率、预后、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诊断要点及目前治疗相关进展等方面予以介绍。
肖瑶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左心室舒张功能
COPD患者血浆氨基酸末端脑钠素前体在运动中的变化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前后血浆氨基酸末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受试者为稳定期COPD患者19例和健康对照组10例。分别进行递增功率和恒功率心肺运动试验,在递增功率运动前及运动高峰时抽取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在恒功率运动前及运动终止即刻抽取肘静脉血测定血浆中NT-proBNP的浓度。结果稳定期COPD患者在运动高峰时的摄氧量、心率、PaO2及恒功率运动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稳定期COPD患者和对照组运动前后血浆NT-proBN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803.86±1027.07)ng/L和(4572.39±1243.33)ng/L,P=0.542;(4303.18±771.74)ng/L和(4475.71±1025.50)ng/L,P=0.676];所有受试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各运动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运动对稳定期COPD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无明显影响,心功能障碍不是其运动受限的主要原因。
肖瑶徐秋芬王浩彦樊静张玲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肺运动试验
中低强度华法林抗凝的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与凝血因子Ⅱ和Ⅹ活性的关系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研究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口服华法林在中低强度抗凝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凝血因子Ⅱ与Ⅹ活性水平的相关性。方法51例肺血栓栓塞症规律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根据其监测的INR指标分为低强度抗凝组(INR 1.6~2.0)和标准强度抗凝组(INR 2.0~3.0)。测定凝血因子Ⅱ和凝血因子Ⅹ活性水平,分析INR水平和凝血因子活性的相关性。结果低强度抗凝组和标准强度抗凝组INR分别为1.69±0.28和2.55±0.46,对应的凝血因子Ⅱ活性分别为(48.3±28.0)%和(24.0±8.0)%,凝血因子Ⅹ活性分别为(32.8±24.0)%和(16.7±6.0)%。INR和凝血因子Ⅱ和Ⅹ的活性成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3和–0.459。将凝血因子Ⅱ活性<40%,凝血因子Ⅹ活性抑制水平<25%定义为抗凝有效,凝血因子Ⅱ活性水平达到抗凝治疗效果时其所对应的最小INR值为1.56,凝血因子Ⅹ为1.66。结论INR同其凝血因子Ⅱ和凝血因子Ⅹ活性负相关。随着INR的增高,凝血因子Ⅱ和凝血因子Ⅹ活性降低,低强度抗凝无法有效抑制凝血因子活性。
吴春婷赵佳晖肖瑶张颖张文美黄艳朱光发
关键词:肺血栓栓塞症华法林
多发性大动脉炎累及肺动脉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TA)累及肺动脉的临床特点,分析常见误诊原因,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07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17例TA累及肺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经过和误诊情况、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及转归等。结果 10年间TA累及肺动脉患者占同期所有TA患者的7.3%(17/233)。患者大多以活动后气短[11例(64.7%)]为首发症状就诊。17例患者中发病初期有15例被误诊,误诊率高达88.2%,误诊时间1个月~20年不等。常见误诊疾病为肺栓塞(7例)、心脏瓣膜病(5例)、肺炎(4例)、肺结核(3例)和肺动脉缺如(1例)。所有误诊病例均经过相应的抗凝、抗感染、抗结核等治疗,疗效不佳。其中2例误诊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收入心脏外科预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1例在术前确诊TA,内科保守治疗至今7年病情稳定;另1例在术中诊断TA,左肺动脉闭塞,右肺动脉分支附壁血栓至重度狭窄,行右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但术后由于残余肺动脉高压,继发肺动脉高压危象,多脏器功能衰竭,手术后11 d死亡。结论 TA累及肺动脉临床无特异性表现,误诊率高,肺栓塞为常见误诊原因,应提高TA合并肺动脉受累的早期诊断意识,降低误诊率,改善患者预后。
肖瑶杨京华张颖吴春婷张文美
关键词:多发性大动脉炎肺动脉误诊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