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针缝合在剖宫产术时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中的临床应用观察被引量:14
- 2009年
-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时用肝针"8"字缝合子宫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的疗效。方法: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行剖宫产而发生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的产妇62例,32例采用肝针"8"字缝合术止血法(肝针缝合组);30例采用传统止血方法,其中15例采用宫腔填塞止血法(宫腔填塞止血组),15例采用盆腔血管结扎法(盆腔血管结扎组)。比较3组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肝针缝合组与宫腔填塞止血组和盆腔血管结扎组在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切除子宫数、术后感染、二次手术例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宫腔填塞止血组与盆腔血管结扎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针缝合用于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术中能有效止血、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
- 罗红凤韩文玲汤久泉谢晓英丰靖卿
- 关键词:剖宫产术产后出血子宫收缩乏力
- 胎儿大脑中动脉与脐动脉血流对胎儿宫内缺氧的价值
- 目的胎儿宫内缺氧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存活的窒息儿常因缺氧导致神经系统损害、智力发育不良等后遗症,胎儿缺氧时间越短,对新生儿神经行为能力的影响越小,为此,产前预测胎儿宫内缺氧,及早发现...
- 陈卫华罗红凤叶军谢晓英韩文玲丰靖卿
- 关键词:胎儿宫内缺氧大脑中动脉脐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
- 文献传递
- 重度子痫前期合并癫痫并发产后HELLP综合征救治成功1例
- 2011年
- HELLP综合征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本病以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为特点,常危及母儿生命。HELLP综合征多数发生在产前,产后约占30%。产后HELLP综合征发病时间可从产后数小时至产后数天,但一般于产后48 h内发病。癫痫是神经科常见的一种慢性脑疾患,是由于脑神经元反复异常放电所致[1]。
- 谢晓英曾韶英罗红凤
- 关键词:HELLP综合征严重并发症重度子痫前期癫痫救治发病时间
- 妊高征并发脑血管意外一例被引量:2
- 2003年
- 罗红凤谢晓英方景春
-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脑血管意外急性脑血管病脑疝
- 奥平栓治疗慢性宫颈炎160例临床分析
- 2000年
- 罗红凤方景春
- 关键词:奥平栓慢性宫颈炎
- CDFI监测血流预测胎儿宫内缺氧的价值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监测脐动脉(UmA)及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预测胎儿宫内缺氧的价值。方法运用CDFI产前监测孕晚期胎儿MCA及UmA血流,测量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Vs和Vd比值(S/D)、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并与妊娠结果对照。结果正常妊娠时随孕周增加UmA、MCA的S/D及RI逐渐下降,异常妊娠时UmA的S/D及RI均明显高于正常组,而MCA的S/D及RI明显低于正常组,当胎儿MCA血流S/D<4、PI<1.6、RI<0.6时,提示胎儿宫内缺氧。结论CDFI联合检测胎儿MCA及UmA的S/D、PI及RI对预测胎儿宫内缺氧有重要价值。
- 陈卫华罗红凤叶军谢晓英韩文玲丰靖卿
-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大脑中动脉脐动脉胎儿宫内缺氧
- LEEP术治疗宫颈粘膜下肌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LEEP术治疗宫颈粘膜下肌瘤的临床价值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10年12月诊断为宫颈黏膜下肌瘤10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和研究组,对照1组25例采用阴道套扎法,对照2组27例采用阴道旋扭法,研究组50例采用LEEP术治疗.比较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月经改善及阴道出血等情况.结果:LEEP术治疗宫颈黏膜下肌瘤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残余瘤蒂自行萎缩,无1例阴道出血,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随访月经明显改善,无1例并发症发生,临床有效率达100%.结论:LEEP术治疗宫颈粘膜下肌瘤是最佳选择,经济、安全、简便有效,易操作.
- 周洁莉罗红凤韩文玲
- 关键词:LEEP术子宫粘膜下肌瘤
- 恶性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化疗后闭经7例被引量:2
- 2014年
-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是年轻育龄期女性的一种恶性肿瘤,化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式,而闭经和阴道异常流血是恶性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化疗后的常见并发症。保留子宫的恶性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化疗后血HCG降至正常后3个月仍无月经复潮为闭经,其发生情况仅见张宇等[1]对化疗后月经模式进行随访,而对该类患者月经改变闭经后干预措施的研究少见报道。本文对恶性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化疗后出现闭经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采取的治疗措施进行研究。
- 丰靖卿方景春罗红凤
- 关键词:闭经化疗
- 极低浓度布比卡因可行走性硬膜外腔分娩镇痛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0.0625%布比卡因用于产妇可行走性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镇痛组(E组)和对照组(C组),E组在宫口开至2~3cm时开始硬膜外注药,微电脑镇痛泵调控,采用负荷量加持续背景量加PCA模式,镇痛药为0.0625%布比卡因(每毫升加入2μg芬太尼配成混合液),宫口开全后停药。C组按产科常规处理,观察产妇各产程镇痛程度、血压、SpO2、改良Bromage评分、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Apgar’s评分情况。结果:①镇痛后产痛明显缓解,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镇痛组产妇的生命体征、胎儿和新生儿情况在镇痛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镇痛组产程无显著延长,产程停滞发生率、产时胎方位异常发生率、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硬膜外腔注入0.0625%布比卡因加小剂量芬太尼达到产时镇痛的目的;对母儿无不良影响,无运动阻滞,不影响产程的进展与分娩结局,可安全用于可行走性分娩镇痛。
- 韩文玲罗红凤叶军明
- 关键词:分娩镇痛硬膜外布比卡因芬太尼
- 新法剖宫产165例临床分析
- 2001年
- 目的 :评价新法剖宫产术式的优点。方法 :分析 16 5例新法剖宫产产妇术中术后情况 ,并与同期子宫下段剖宫产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切口愈合情况及住院天数等方面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新法剖宫产与子宫下段剖宫产相比 ,手术时间明显差异 (P <0 .0 1) ,出血量减少 (P <0 .0 5 ) ,术后肛门排气早 (P <0 .0 5 ) ,术后并发症少、住院天数缩短 (P <0 .0 5 )。结论 :新法剖宫产术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 方景春李梅生罗红凤
- 关键词:子宫下段剖宫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