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奥

作品数:10 被引量:63H指数:6
供职机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黑龙江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大豆
  • 4篇耕作
  • 3篇土壤
  • 3篇耕作措施
  • 3篇
  • 3篇不同耕作
  • 3篇不同耕作措施
  • 2篇氮代谢
  • 2篇氮磷
  • 2篇中耕
  • 2篇伤流
  • 2篇伤流量
  • 2篇土壤理化
  • 2篇土壤理化性
  • 2篇土壤理化性质
  • 2篇小豆
  • 2篇理化性质
  • 2篇光合特性
  • 2篇红小豆
  • 2篇氨基酸

机构

  • 10篇黑龙江八一农...
  • 3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黑龙江省密山...

作者

  • 10篇罗奥
  • 9篇祁倩倩
  • 8篇张玉先
  • 7篇崔洪秋
  • 6篇姜玉美
  • 5篇鲁巍
  • 1篇王增进
  • 1篇崔红秋
  • 1篇刘志生
  • 1篇王铁忠

传媒

  • 5篇黑龙江八一农...
  • 1篇土壤通报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年份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理化生物性状和大豆产量的影响
试验于2007~2008年在黑龙江西部干旱地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林甸县大豆试验田)进行。研究了秋旋、深松、春旋和原垄卡四种耕作措施以及中耕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 原垄卡和深松耕作措施能有效...
罗奥
关键词:耕作措施土壤理化性质大豆
文献传递
锰肥施用对大豆若干生理诊断指标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以“垦农4号”为材料,利用锰浸种和初花期叶面喷施,在小区试验的条件下研究了锰对大豆根系伤流量、伤流液中硝态氮和氨基酸含量调控的效应。结果表明,适量的锰浸种与叶面喷施可增加大豆植株的伤流量,提高大豆植株主动吸水能力和根系生理活性。不同浓度锰浸种对大豆伤流液中硝态氮与氨基酸含量影响不是很明显;适量锰叶面喷施可明显促进大豆伤流液中硝态氮与氨基酸含量,使其高于对照与高浓度锰处理。
王铁忠鲁巍罗奥祁倩倩
关键词:大豆伤流量硝态氮
锰叶面喷施对大豆光合特性及叶绿体色素的影响被引量:8
2006年
以“垦农4号”为材料,在大田小区试验的条件下,研究在初花期叶面喷施EDTA-Mn对大豆叶片光合特性及叶绿体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锰叶面喷施能提高大豆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增大叶片的气孔导度和气孔相对开度;增加了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含量有所降低。较高浓度锰叶面喷施可对上述指标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
鲁巍崔洪秋郑洪亮王增进祁倩倩罗奥张玉先
关键词:大豆光合特性叶绿体色素
锰对大豆氮代谢相关指标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1
2009年
以大豆品种垦农4号为材料,在大田小区试验条件下,研究EDTA-Mn浸种和在初花期(R1期)叶面喷施对大豆叶片可溶性蛋白、硝态氮、游离氨基酸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在浸种处理(A)还是叶面喷施处理(B)中,中浓度锰(即A3 1.54g/L和B3 20g/L)处理对大豆叶片可溶性蛋白、硝态氮、游离氨基酸含量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浸种处理对各指标影响效果逐渐减弱。同时,中浓度的锰处理有利于大豆单株粒数、荚数和单株产量的提高,从而达到大豆增产的目的,且能够使大豆的蛋脂总量明显提高。高浓度的锰(即A4 15.4g/L或B4 60g/L)处理则对上述指标起抑制作用。
张玉先祁倩倩罗奥崔洪秋姜玉美鲁巍
关键词:大豆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硝酸还原酶
不同耕法的土壤理化及农艺学效应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8年
土壤耕作能有效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综述了翻耕法、垄作法、深松耕、少免耕和保护性耕作五种耕法对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影响研究进展,阐述了各耕法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建议。
罗奥崔红秋杨富江祁倩倩鲁巍姜玉美张玉先
关键词:土壤耕作土壤理化性质
不同耕作措施对黑龙江西部干旱地区土壤温度的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在黑龙江西部干旱地区,2007—2008进行了秋旋、深松、春旋和原垄卡四种耕作措施以及中耕对土壤温度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原垄卡和深松能有效地调节土壤温度,在早上8:00温度较低的时候,提高地温0.5-1℃,在温度较高的下午14:00,能减缓土壤温度升高过快。中耕在高温时能极显著提高地温1—2℃,但温度下降也很快,对调节土壤温度没有积极作用。综合来看,在黑龙江西部干旱地区,原垄卡和深松且不中耕的耕作措施可使土壤的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创造良好的农田小气候,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而旋耕措施不适宜该地区农业耕作。
张玉先罗奥祁倩倩姜玉美崔洪秋才艳
关键词:不同耕作措施土壤温度中耕
不同耕作措施对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影响被引量:12
2010年
在黑龙江西部干旱地区,研究了秋旋、深松、春旋和原垄卡4种耕作措施以及中耕对大豆初花期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原垄卡和深松能有效的提高大豆初花期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延缓叶绿素的降解,增加干物质积累。中耕后各处理光合速率降低0.8~1.28μmolm-2s-1不等,水分效率最高降低12%,不利于作物抗旱。两年产量数据显示原垄卡和深松耕且不中耕能极显著提高该地区大豆产量,两年最大增幅达18.3%和32.2%。在干旱年份,传统旋耕特别是春旋和中耕措施不同幅度上降低了大豆产量。
张玉先罗奥祁倩倩姜玉美崔洪秋
关键词:不同耕作措施中耕大豆光合大豆产量
不同氮磷密度水平对红小豆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2
2007年
采用3因素5水平2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在田间布置小区试验,研究了氮、磷和密度不同水平的处理对红小豆产量的影响,建立了相应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氮、磷、密度与产量关系分别呈正抛物线状;氮、磷、密度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交互作用效应;氮、磷、密度分别在29.249~37.317kg·hm-2、30.012~41.988kg·hm-2和20.765~22.245万株·hm-2范围内取值可获得比较理想的产量。
崔洪秋张玉先祁倩倩罗奥姜玉美
关键词:红小豆
不同的氮磷和密度对红小豆伤流量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010年
采用3因素5水平2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在田间布置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平的氮、磷和种植密度处理对红小豆伤流量及成分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对伤流量的影响,氮、磷起主要作用,互作均不显著;理想氮、磷和密度组合方案为N 20.60-25.80 kg·hm^-2,P2O5 20.67-32.45kg·hm^-2,密度21.04万-23.96万株·hm^-2。适宜的氮、磷和密度能够提高植株伤流量。氮、磷和密度对伤流量及氨基酸含量影响都呈正抛物线状,氮肥达到了显著水平;氮—密度互作达到显著水平;理想氮、磷、密度组合范围为N 24.97-30.85 kg·hm^-2,P2O526.14-42.86 kg·hm^-2,密度为19.63万-22.70万株·hm^-2。伤流量及氨基酸含量变化与红小豆氮素的吸收效率有相似的规律。
崔洪秋祁倩倩鲁巍罗奥姜玉美张玉先
关键词:红小豆伤流氨基酸含量
大豆氮代谢酶作用机理及锰水平对其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08年
锰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都有明显影响,其在植物氮代谢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是产生这些影响的生理学原因之一。前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些获得了长足进展,但也存在诸多空白。本文对锰对大豆氮代谢过程中主要相关酶(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脱氢酶GDH)的作用机理及锰水平对其活性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祁倩倩罗奥刘志生崔洪秋鲁巍张玉先
关键词:大豆氮代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