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秦为径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椎弓
  • 3篇椎弓根
  • 3篇椎弓根螺钉
  • 3篇硫酸钙
  • 3篇硫酸钙骨水泥
  • 3篇螺钉
  • 3篇骨水泥
  • 2篇钉道
  • 2篇螺钉稳定性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特征
  • 1篇体外
  • 1篇强化椎弓根螺...
  • 1篇椎弓根螺钉内...
  • 1篇稳定性
  • 1篇螺钉内固定
  • 1篇螺钉松动
  • 1篇内固定
  • 1篇畸形
  • 1篇缠足

机构

  • 4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4篇刘达
  • 4篇秦为径
  • 4篇吴子祥
  • 4篇雷伟
  • 3篇杨彬奎
  • 3篇张伟
  • 2篇战策
  • 1篇万世勇
  • 1篇张伟
  • 1篇王军

传媒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第一届中国国...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硫酸钙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稳定性的体内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评价硫酸钙骨水泥(calcium sulfate cement,CSC)在动物体内强化椎弓根螺钉稳定性的效果,观察钉道界面及材料吸收的情况。方法:4只健康成年山羊,L2~L5每个椎体的一侧椎弓根直接拧入螺钉(空白组),另一侧填充CSC后拧入螺钉(实验组)。3个月后处死山羊,随机选择6个椎体(12个螺钉),对其两侧钉道进行显微CT扫描、骨计量学分析和组织学观察;其余10个椎体(20个螺钉)进行轴向拔出试验。结果:显微CT三维重建及骨计量学分析显示实验组钉道周围骨小梁数量及密度明显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示实验组钉道周围CSC绝大部分已经降解吸收,大量新生骨组织紧密包裹螺钉,形成良好的钉骨结合,界面明显优于空白组,螺钉周围骨小梁明显较空白组致密,仅有少量骨髓腔内仍可见残留的未降解材料;实验组的最大轴向拔出力为914.80±162.88N,能量吸收值1.752±0.214J,空白组为682.50±112.15N和1.437±0.173J,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C可以显著增强动物体内椎弓根螺钉的固定强度;随着CSC的降解吸收,大量新骨生成并紧密包绕螺钉,形成良好的钉置结合,为螺钉在体内的远期稳定性提供了良好的骨质条件。
刘达雷伟吴子祥万世勇张伟秦为径战策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硫酸钙骨水泥
钉道局部与整体固化增强椎弓根螺钉稳定性的体外比较研究
2008年
为比较钉道局部固化与传统式钉道整体固化在体外强化椎弓根螺钉早期稳定性的效果,选用30个新鲜成年山羊腰椎。每一个椎体,一侧椎弓根行传统式钉道整体固化,即钉道内直接注射CSC(0.3 mL)(对照组);另一侧使行钉道局部固化,即用空心侧孔丝攻给予钉道局部注射CSC(0.3 mL)(实验组),24 h后,随机选取10个椎体,对其中的螺钉进行轴向拔出实验,其余20个椎体中的螺钉进行周期抗屈实验。得到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Fmax):对照组(918.50±149.56)N,实验组(807.90±128.97)N;螺钉拔出的能量吸收值:对照组(1.835±0.320)J,实验组(1.615±0.268)J,两组间差异有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期抗屈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的螺钉发生松动时所需要的负荷更小,或者在同等负荷下所产生的位移较大。说明在使用相同剂量固化材料的前提下,钉道局部固化对螺钉早期稳定性的强化效果不如钉道整体固化方法明显。但钉道局部固化为临床上解决螺钉松动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刘达雷伟吴子祥秦为径张伟战策杨彬奎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硫酸钙骨水泥
钉道局部与整体固化增强椎弓根螺钉稳定性的对照研究
随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广泛使用,因螺钉的把持力不够或承载负荷过大而造成的术后椎弓根螺钉松动、拔出等并发症在临床上不为少见。尤其多发生在骨质疏松等情况下。 本文设计出空心侧孔丝攻,结合硫酸钙骨水泥(CSC)对...
刘达雷伟王军吴子祥秦为径杨彬奎张伟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螺钉松动硫酸钙骨水泥
文献传递
缠足畸形的形态学特征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了解目前中国残存缠足畸形的形态改变特点。方法:调查山东、云南、福建、陕西4省共241名有缠足史妇女,年龄69~100(80±6)岁。对所有调查对象拍摄正位、侧位、斜位、足底照片,并测量双足长度和宽度,分析总结缠足畸形的形态特点。结果:畸形足可分为两种类型:跟行足型和马蹄足型。山东、云南、陕西的缠足畸形为跟行足畸形,形态特点为后跟大,前足小,足弓高,第2~5趾在脚下,缠足妇女以跟行足步态行走;福建地区缠足畸形类似马蹄足畸形,形态特点为后跟小,前足大,足弓高,前足平面低于足跟平面,呈阶梯状,缠足妇女以马蹄足步态行走。两型缠足畸形足部长度和宽度与正常妇女相比明显偏小。结论:目前中国残存缠足畸形按照畸形足形态分为跟行足型和马蹄足型两种类型,不同的缠足方法导致不同的畸形形态特点。有缠足史的妇女双足长度和宽度明显小于正常妇女。
秦为径雷伟吴子祥刘达张伟杨彬奎
关键词:缠足畸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