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流产
  • 3篇子宫
  • 3篇米非司酮
  • 3篇宫腔
  • 3篇宫腔镜
  • 3篇非司酮
  • 2篇药物疗法
  • 2篇药物流产
  • 2篇阴道
  • 2篇孕激素
  • 2篇孕激素受体
  • 2篇早孕
  • 2篇针疗
  • 2篇针疗法
  • 2篇诊治
  • 2篇绒毛
  • 2篇受体
  • 2篇蜕膜
  • 2篇子宫出血
  • 2篇联合B超

机构

  • 10篇河南医科大学...
  • 1篇河南医科大学...
  • 1篇河南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白桦
  • 6篇任芬若
  • 3篇申爱荣
  • 2篇杨雪峰
  • 2篇马耀斌
  • 2篇杜春霞
  • 2篇翟子江
  • 2篇封全灵
  • 1篇任艳丽
  • 1篇蒋笑平
  • 1篇周素珍
  • 1篇李红雨
  • 1篇孙利环
  • 1篇施志欣
  • 1篇唐琳
  • 1篇王淑芝
  • 1篇杨晓婧
  • 1篇赵悦淑
  • 1篇杨淑玲
  • 1篇杨雪峰

传媒

  • 2篇中国内镜杂志
  • 2篇河南中医药学...
  • 1篇中国计划生育...
  • 1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河南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妇科...
  • 1篇新药与临床

年份

  • 2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7
  • 2篇199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环丙沙星泡腾片治疗细菌性阴道炎临床观察
1997年
对106例细菌性阴道炎进行药物治疗的前瞻性双盲研究。其中试验组66例,应用环丙沙星泡腾片;对照组40例,应用氟哌酸栓剂。结果:在病情缓解、粘膜充血度和白带清洁度改善方面,两组间疗效相近(P>0.05);细菌性阴道炎常见致病菌为肠道菌群和葡萄球菌属,对肠道菌群,两药均有很高抗菌活性,治疗后细菌阴转率分别为93.33%和94.44%,无显著差异(P>0.05);对葡萄球菌属,试验组细菌阴转率为95.83%,对照组为60%,差异显著(P<0.01);总疗效分析,试验组为89.40%,对照组为75%,有差异(P=0.05);血、尿常规检查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无明显副作用。提示:随着氟哌酸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在逐渐增多,环丙沙星泡腾片可望成为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首选药物。
李红雨杨晓婧周素珍白桦孙利环
关键词:细菌性阴道炎环丙沙星泡腾片药物疗法
宫腔镜联合B超对流产并发症的诊治被引量:9
2002年
目的 :探讨宫腔镜与B超联合对流产并发症的诊治效果。方法 :采用宫腔镜联合B超对 14 7例可疑流产所致并发症的患者 ,进行检查和治疗。结果 :宫腔病变检出率为 112例 (76 .19% ) ,其中宫腔粘连 5 8例(39.4 6 % ) ,宫颈粘连 6例 (4.0 8% ) ,组织残留 2 5例 (17.0 1% ) ,子宫内膜炎症 9例 (6 .12 % ) ,内膜菲薄及缺损9例 (6 .12 % ) ,宫壁损伤 3例 (2 .0 4 % ) ,漏吸 2例 (1.36 % ) ,正常宫腔 35例 (2 3.81% )。结论
白桦申爱荣王鲁文任芬若封全灵
关键词:宫腔镜B超流产并发症
女性性病1996-1999年流行病学分析
2001年
目的 对 1996~ 1999年我院妇科门诊日志进行性病流行病学分析。方法 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由 1996年的 2 5 4.6 5 / 10万 ,上升至 1999年的 5 2 6 .71/ 10万 ;(2 )病种构成以尖锐湿疣为主占报告性病的 75 .5 5 % ;(3)各种性病均逐年上升 ,但以梅毒最明显 ;(4 ) 2 0岁~ 39岁组人群性病发病率高于其它年龄组。
白桦任芬若任艳丽
关键词: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
宫腔镜电切术前负压吸宫及术后电熨联合治疗异常子宫出血被引量:26
2001年
目的 :探讨宫腔镜电切除术前负压吸宫及术后电熨联合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选择有手术指征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 87例 ,采用被动式连续灌流宫腔电切镜行子宫内膜切除 40例 ,肌瘤切除 33例 ,肌瘤及内膜切除 3例 ,息肉切除 5例 ,息肉及内膜切除 6例。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 3~ 11个月 ,总有效率 96 .6 % ,其中单纯子宫肌瘤及息肉切除术者 ,术后月经均减少或恢复正常 ;49例子宫内膜切除术同时切除肌瘤、息肉者 ,5 7.1%无月经 ,32 .7%月经减少 ,4.1%月经正常 ,对痛经治愈率为 10 0 % ,5 9例术前贫血者术后 5 8例恢复正常 ,纠正贫血有效率为 98.3%。术后并发症为 3.4% ,宫腔粘连并积血 1例 ,月经无改善 2例。结论 :宫腔镜电切术前负压吸宫可薄化子宫内薄 ,电切术后滚球电极电熨切面可灭活由于电切深度不够或宫角处遗漏的内膜 ,与宫腔镜电切术联合应用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减少术后复发率 。
申爱荣白桦王鲁文杨淑玲赵悦淑
关键词:宫腔镜电外科手术子宫出血
氟康唑治疗阴道念珠菌病被引量:6
1997年
目的:探讨国产氟康唑对阴道念珠菌的疗效。方法:对90例阴道念珠菌病人(年龄33±s5a)分离的90株菌株进行药敏比较,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国产和进口氟康唑组分别用国产和进口氟康唑注射液200mg,iv,qd,连用2d;制霉菌素组用制霉菌素0.5MU,放入阴道,qd,连用7d。结果:念珠菌对国产氟康唑的敏感率及治疗有效率均达97%,与进口氟康唑无差异,P>0.05,2药治疗有效率均非常明显优于制霉菌素(P<0.01)。结论:国产氟康唑抗真菌作用与进口氟康唑疗效相同,并优于制霉菌素。
施志欣唐琳白桦蒋笑平
关键词:氟康唑阴道念珠菌病药物疗法
米非司酮对早孕蜕膜及绒毛中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被引量:45
2000年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早孕蜕膜及绒毛中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的影响。方法 取正常早孕人工流产、口服米非司酮并米索前列醇 (米索 )后各 15例患者的蜕膜及绒毛 ,应用单克隆抗体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酶 (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CHAMPION系列数字图像处理系统观察ER、PR的变化。结果 人工流产组蜕膜ER阳性细胞百分比为 (6 1 13± 4 75 ) % ,PR为 (6 1 33± 5 45 ) % ;米非司酮并米索组蜕膜ER为(33 40± 2 6 4) % ,PR为 (33 78± 4 12 ) %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5 )。人工流产组绒毛ER阳性细胞百分比为 (38 81± 4 31) % ,PR为 (31 13± 4 78) % ,而米非司酮并米索组绒毛ER、PR均无表达。结论 米非司酮可使早孕蜕膜及绒毛中ER、PR下降 。
杨雪峰任芬若白桦翟子江
关键词:米非司酮雌孕激素受体药物流产子宫出血
针刺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1994年
针刺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观察马耀斌,杜春霞,白桦,徐玉梅河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450005)主题词流产,人工/针灸疗法,耳针疗法,子宫穴我们对60例门诊人工流产术患者实施针刺,以缓解疼痛,松弛宫颈,预防人流综合反应。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
马耀斌杜春霞白桦徐玉梅
关键词:人工流产针刺疗法耳针疗法
穴位封闭镇痛在产科的运用──附39例分析被引量:1
1994年
穴位封闭镇痛在产科的运用──附39例分析马伟琳,孙冬至,史乃立许昌市中医院(461000)主题词产程,第一,疼痛/治疗,水针疗法,三阴交我院自1990年10月~1992年1月对39例产妇运用穴位封闭镇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在...
马伟琳孙冬至史乃立马耀斌杜春霞白桦徐玉梅
关键词:疼痛水针疗法穴位疗法妇产科病
宫腔镜联合B超诊治流产并发症147例分析
2002年
人工流产和药物流产后清宫对子宫颈管、子宫内膜的创伤及术后感染,可引起一系列术后并发症.我院采用宫腔镜联合B超对147例可疑流产后所致并发症患者进行了检查和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白桦申爱荣王鲁文任芬若封全灵
关键词:流产并发症宫腔镜B超
瘢痕子宫妊娠药物流产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1999年
探讨瘢痕子宫妊娠药物流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剖宫产术后妊娠88例,采用口服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流产,观察流产效果和副作用。结果:停经≤7周完全流产率为94%,8~16周完全流 产率为89.47%,两组流产有效者均在口服米索前列醉后10h内流产,无1例发生强直性宫缩和子宫破裂。结论: 药物终止瘢痕子宫妊娠安全、有效,避免了人工流产可能会发生的子宫损伤。
杨雪峰任芬若白桦吕桂荣
关键词: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瘢痕有效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