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压
  • 3篇他汀
  • 3篇高血压
  • 3篇伐他汀
  • 2篇血浆
  • 1篇蛋白
  • 1篇地平
  • 1篇调搏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态脉压
  • 1篇心病
  • 1篇心动过速
  • 1篇心房
  • 1篇心房调搏
  • 1篇心功能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肌梗死患者
  • 1篇心肌组织

机构

  • 9篇复旦大学

作者

  • 9篇王韦
  • 5篇洪斌
  • 3篇张政
  • 2篇罗勇
  • 1篇汪自龙
  • 1篇王蔚
  • 1篇盛文芳
  • 1篇时宝忆
  • 1篇沈飞燕
  • 1篇周兰珠
  • 1篇金雪娟

传媒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国初级卫生...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慢性病预...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阿西莫司较洛伐他汀对升高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2010年
目的烟酸衍生物阿西莫司与他汀类药物洛伐他汀单独应用对提高血浆高密度脂蛋白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方法 6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阿西莫司组30例,给予阿西莫司750mg/d;洛伐他汀组30例给予口服洛伐他汀20mg/d;治疗8周,观察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情况及肝功能损伤不良反应。结果阿西莫司较洛伐他汀提高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有确切疗效,与他汀类比较不良反应率低,安全性,耐受性好。结论烟酸可抑制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使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升高,有利于促进外周组织移除胆固醇,从而防止动脉硬化发生。
罗勇王韦洪斌周兰珠
关键词:阿西莫司洛伐他汀高密度脂蛋白
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中高危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将调节剂量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分别运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比较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两年内我院接诊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共79例,随机分配至调节剂量华法林小组(初始剂量2.5mg/d,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和阿司匹林小组(100mg/d)。常规门诊随访。记录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脑栓塞的观察数据表明,华法林组明显少于阿司匹林组,P<0.05;在死亡和脑出血方面,两个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阿司匹林相比,华法林可显著降低脑栓塞的发生率,但出血反应方面,要高于阿司匹林组,多数出血反应发生在INR>3或INR<2时。
王韦洪斌
关键词:华法林阿司匹林非瓣膜性房颤抗凝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行PCI术治疗的103例高血压合并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据术后12个月冠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再狭窄组(支架内狭窄≥50%,n=43)和非再狭窄组(支架内狭窄<50%,n=60)。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d、术后1年的血清Hey水平及靶血管相关特征,并分析支架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再狭窄组治疗前、术后1 d、术后1年血清Hcy水平分别为(28.6±5.3)μmol/L、(17.5±4.1)μmoI/L、(14.0±3.0)μmol/L,非再狭窄组分别为(25.6±4.8)μmol/L、(13.5±3.6)μmol/L,(10.0±2.8)μmol/L,非再狭窄组术后1d、术后1年血清Hcy水平显著低于再狭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侵犯血管部位、病变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再狭窄组的置入支架个数、病变支架长度均低于再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再狭窄组比较,非再狭窄组的置入支架个数、病变支架长度均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是Hcy水平[OR=2.567,95%CI为(1.241,4.798),P=0.013]及置入支架个数[OR=1.983,95%CI为(0.984,2.341),P=0.025]。【结论】高血压合并AMI患者PCI术后Hcy水平升高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密切相关。
王韦汪自龙
关键词:急性病半胱氨酸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脉压与冠心病并发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脉压(PP)与冠心病并发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328例,168例单纯性老年高血压患者设为高血压组,160例合并有冠心病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设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根据厚度(IMT)是否增大将高血压组分为IMT增厚组94例和IMT正常组74例。对动态血压及颈动脉IMT进行测定。结果:与高血压组相比,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的24 hAPP、dPP、nPP等指标以及24 hASBP、nSBP等指标均显著提高;而24hADBP、dDBP、nDBP等指标则明显下降;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24hA PP艹60 mm Hg的发生率为57.50%,明显高于高血压组的39.29%;IMT增厚组患者的24hA PP、dPP及nPP水平均明显高于IMT正常组;艹60 mmHg组共89例,IMT为1.14±0.23 mm,明显高于<60 mmHg组79例的平均厚度0.93±0.12 mm(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脉压在冠心病并发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预测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盛文芳洪斌张政罗勇王韦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
安体舒通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发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安体舒通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有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CHF患者50例(NYHA分级II~IV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其中治疗组在常规应用强心、利尿、扩血管及缬沙坦基础上加用安体舒通40mg/d,随访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钾、血肌酐及24h动态心电图。结果:治疗组加用安体舒通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无高钾血症及肾功能不全发生。结论:小剂量安体舒通治疗CHF伴有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王韦时宝忆洪斌
关键词:安体舒通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
辛伐他汀联合抗阻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3和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探究辛伐他汀联合抗阻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3(Sirt3)、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为CHF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7年9月上海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收治的116例CH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两组均采取常规抗心衰治疗,于此基础上对照组采取抗阻训练治疗,联合治疗组采取辛伐他汀联合抗阻训练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心功能指标[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炎症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PBMCs内Sirt3、NF-κB的相对m RNA水平,治疗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治疗3个月后,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1.38%)明显高于对照组(7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炎症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IVST、LVDD、血清CRP、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LVE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BMCs内Sirt3、NF-κB的相对m RN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PBMCs内Sirt3、NF-κB的相对m RN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MACE发生率(分别为3.45%、5.17%)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5.52%、1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F
王韦张政
关键词:辛伐他汀抗阻训练心功能核转录因子-ΚB
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筛选9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均给予氨氯地平5 mg/d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6个月以后,对其治疗前后血压、血脂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并用动态血压记录仪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平均值和血压变异性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舒张压和收缩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的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明显降低,血脂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动态血压平均值和血压变异性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动态血压平均值和血压变异性指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可有效协同降压及调节血脂,并可显著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有显著作用。
王韦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阿托伐他汀苯磺酸氨氯地平
小剂量普罗帕酮静脉注射联合食道心房调搏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
2010年
洪斌王蔚王韦沈飞燕金雪娟
关键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食道心房调搏静脉注射普罗帕酮小剂量血液动力学障碍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坏死心肌组织自噬相关基因表达及意义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坏死心肌组织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Ⅰ、LC3-Ⅱ、Atg5 mRNA及蛋白表达,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AMI患者50例,取其坏死心肌组织为观察组;疑似心源性疾病患者20例,取其正常心肌组织为对照组。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两组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Ⅰ、LC3-Ⅱ、Atg5 mRNA及蛋白表达,分析各基因相对表达量与AMI患者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心肌组织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Ⅰ、LC3-Ⅱ、Atg5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或<0.01);随心功能分级增加,上述基因的表达量逐渐升高,随年龄增长表达量逐渐降低。结论 AMI患者坏死心肌组织自噬相关基因表达升高,心肌细胞自噬可能参与AMI的发生、发展。
王韦张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自噬自噬相关基因BECLIN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