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雪

作品数:14 被引量:34H指数:4
供职机构: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冶金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金属学及工艺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冶金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等径
  • 6篇等径角挤压
  • 3篇致密
  • 3篇显微硬度
  • 3篇显微组织
  • 2篇有限元
  • 2篇有限元模拟
  • 2篇坯料
  • 2篇钼粉
  • 2篇粉末
  • 2篇粉末材料
  • 2篇半固态
  • 2篇半固态坯
  • 2篇半固态坯料
  • 2篇纯铝
  • 2篇纯钼
  • 1篇单道次
  • 1篇道次
  • 1篇信息化
  • 1篇虚拟现实

机构

  • 14篇合肥工业大学

作者

  • 14篇王雪
  • 11篇薛克敏
  • 11篇李萍
  • 2篇王晓溪
  • 2篇朱广余
  • 2篇张翔
  • 1篇甘国强
  • 1篇华睿
  • 1篇吴战立
  • 1篇薛传妹
  • 1篇徐迎强
  • 1篇薛荣洁
  • 1篇田野
  • 1篇周玉峰

传媒

  • 4篇精密成形工程
  • 3篇稀有金属材料...
  • 2篇粉末冶金材料...
  • 1篇稀有金属与硬...
  • 1篇塑性工程学报
  • 1篇中国有色金属...
  • 1篇航空材料学报
  • 1篇教育进展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压扭转制备钨铜梯度材料的仿真和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采用ABAQUS软件对钨铜材料高压扭转变形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了扭转变形过程中的应力场分布和应变累积状态,以及压力和温度对界面层应变累积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铜在高压扭转(HPT)变形过程中为剪切变形的主要承受方,钨未得到充分的剪切变形,界面层应变累积最大;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有利于界面层的应变累积,但温度的提升效果并不显著,并且高压力和高温度易导致铜反挤和模具失效。在300℃、1 GPa、扭转5圈的工艺条件下采用高压扭转工艺制备了界面连接质量良好的钨铜梯度材料。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扭转半径的增大,钨和铜的组织均得到显著细化,平均晶粒尺寸分别约为32.6和0.28μm,并且在界面处出现晶粒尺寸为4.8~6.75μm的铜组织过渡层;界面处钨和铜结合良好,钨和铜元素的扩散距离分别约为1.74和2.59μm。铜的显微硬度(HV)由初始态的790 MPa提升至1310MPa,界面处钨的显微硬度由初始的3470MPa提高到4240MPa,表明大变形条件下的晶粒细化和缺陷累积有利于界面连接和性能提升。
王雪陈广清王明明严思梁薛克敏
关键词:有限元模拟显微硬度
纯铝粉末材料单道次等径角挤扭变形的微观组织被引量:5
2013年
对纯铝粉末材料进行200℃单道次等径角挤扭(ECAPT)变形实验研究。采用光学显微镜(OM)、电子背散射技术(EBS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和分析变形组织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获得有关晶粒形貌、晶粒尺寸以及晶粒取向分布的信息。结果表明:ECAPT工艺对粉末材料具有强烈的致密和细化效果,1道次ECAPT变形后组织接近完全致密,晶粒细化效果明显,平均晶粒尺寸约为5.2μm;晶粒尺寸分布不均匀,亚晶界和小角度晶界所占比例较高;变形组织内部形成了明显的择优取向,沿剪切方向均匀对称分布,以剪切织构类型为主;200℃条件下,纯铝粉末材料单道次ECAPT变形过程中,晶粒的显著细化主要得益于材料组织所承受的剧烈剪切变形和内部所累积的大量有效应变。
李萍王晓溪薛克敏张翔王雪
关键词:粉末材料微观结构晶粒细化
基于信息化数字化背景下VR技术在工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合肥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为例被引量:2
2023年
作者在信息化、数字化背景下以隶属于机械类的材料成型及工程专业中的基础课程《材料成形原理》实践教学为例,针对工科实践教学环节中课程实验、毕业实习、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采用VR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教改探索。采用桌面级虚拟现实技术和投入式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材料成形原理》虚拟现实信息化实践教学平台,提出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构想,实现实践教学环节新的教学模式,解决新工科背景下实践教学问题,也供其它工科类课程参考和借鉴。
甘国强李萍严思梁王雪孟淼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实践教学
纯钼粉末-包套等径角挤压的多尺度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采用离散元分析软件PFC-2D对纯钼粉末材料的单道次等径角挤压过程从细观角度进行数值模拟,获得其变形过程中载荷、颗粒和孔隙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等径角挤压对粉末材料具有强烈的致密化作用,且整个变形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颗粒重排、初始变形、过渡变形和稳定变形。分析认为,冲头压力首先使颗粒重排减少大孔隙,之后,由于压力增大使小孔隙闭合,剪切作用使颗粒和孔隙发生变形,结合强大的静水压力使材料致密。在400℃条件下的纯钼粉末黄铜包套单道次挤压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验证了所建离散元模型的可靠性。
李萍王雪薛克敏
关键词:等径角挤压
等径角挤扭变形过程中纯铝粉末材料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被引量:11
2013年
采用EBSD和TEM研究了200℃下,纯铝粉末材料经不同道次ECAPT变形后的微观组织,并进行了显微硬度和相对密度测试。结果表明,1道次ECAPT变形后,材料显著细化但变形不均匀,晶粒基本沿剪切方向呈条带状分布,平均晶粒尺寸约为5.20μm,但多为小角度晶界结构。随着变形道次的增加,亚晶在不断被细化的同时晶粒间的取向差不断增大,形状更加趋于等轴,该过程可认为发生了连续动态再结晶。4道次变形后,材料内部形成了均匀、细小且呈大角度晶界分布的等轴再结晶组织,最小晶粒尺寸可达0.5μm。ECAPT变形过程中,晶粒细化机制为机械剪切、应变累积和动态再结晶三者的综合作用,粉末材料力学性能的提高与组织致密、细晶强化和位错强化等因素有关。
王晓溪李萍薛克敏王雪张翔
关键词:粉末材料显微组织力学性能
背压对非致密纯相粉末等径角挤压致密固结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以非致密纯钼粉末为例,采用离散元模拟软件PFC-2D对钼粉在有背压和无背压两种情况下的等径角挤压(ECAP)过程进行模拟。获得了两种情况下的颗粒流动规律、载荷变化曲线和相对密度分布。实验获得的一道次等径角挤压试样形状和显微硬度分布与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实验及模拟结果表明:非致密粉末等径角挤压过程中施加背压可有效控制粉末颗粒流动,提高粉末材料塑性变形能力,增加粉末材料变形量和变形均匀性,提高粉末材料致密固结效果。
田野李萍王雪薛克敏
关键词:等径角挤压背压
新复合工艺制备A356.2合金半固态坯料被引量:1
2011年
采用近液相线浇注和新SIMA法相结合的新复合工艺制备A356.2合金半固态坯料,观察和分析各工艺参数下试样的显微组织特征,探讨组织演变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铸模水冷、浇注温度615℃下进行近液相线浇注,获得的试样显微组织较好;等径角挤压使晶粒发生明显的变形和破碎,可累积大量的变形能;保温处理过程中,随着保温温度升高和保温时间延长,液相增多,晶粒粗化,圆整度提高。
薛克敏朱广余李萍薛传妹薛荣洁王雪
关键词:等径角挤压半固态坯料
3A21铝合金半固态坯料制备工艺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以3A21铝合金为研究对象,将等径角挤压工艺与等温处理工艺相结合,从实验角度研究其中的工艺参数对半固态组织尺寸形貌的影响。采用Bc路径进行ECAP3道次处理,然后在660℃下保温20,25,30min,得到27个试样的半固态组织。结果表明,随着挤压道次的增加,晶粒尺寸减小,变形更加均匀,并且累积变形能的增多,也为后续半固态等温处理提供了更好的应变诱导条件;保温时间越长,半固态组织演化越完全,晶粒球化越完整,但晶粒尺寸会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而长大。最后得出最佳工艺参数匹配:室温下沿Bc路径等径角挤压3道次,660℃下保温25min;最终半固态坯料显微组织的平均等积圆直径d=83.7μm,平均形状系数Fc=0.84。
王雪李萍朱广余
关键词:半固态等径角挤压3A21铝合金
U形板件模压各区应变演化规律研究
2020年
目的探究U形件模压的应变演化规律,为U形件大塑性变形提升材料性能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基于有限元仿真软件DEFORM对U形件进行了限制性模压仿真研究,分析了应变分布规律并对其进行了量化的讨论。结果试样经过单道次挤压后,直齿区域应变呈现波动式分布,受到剪切作用的位置均呈现中心处应变较大并向两侧逐渐减小,在靠近齿拐角的区域应变最小。扇形齿区域应变分布规律为齿面跨度越小,应变越大,齿面跨度越大,应变越小。从两道次模压变形来看,随着变形道次的增加,整体应变显著增加。应变分布曲线的波动程度随着变形道次的增加有所降低,应变均匀性有所改善。结论通过对直齿、扇形齿及其多道次的应变演化规律来看,减小齿宽及增加变形道次有助于累积应变。
薛克敏田文春王雪侯士奇李萍
关键词:U形件大塑性变形
高压扭转变形缺陷对钨铜扩散焊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2023年
对商业纯钨和铜铬锆合金在900~980℃进行压力80 MPa、时间2 h的真空扩散焊(diffusion welding,DFW)试验,并对扭转圈数为5~20圈的高压扭转(high-pressure torsion,HPT)变形钨和铜合金进行900℃真空扩散焊试验,获得了界面连接结合良好、力学性能优良的钨铜复合材料。借助OM、EDS和XRD,对比分析了高压扭转引入的晶体缺陷对扩散焊后钨和铜元素扩散、显微组织和显微硬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真空扩散焊温度升高,钨和铜的元素扩散深度分别由(0.4±0.1)μm和(0.9±0.1)μm逐渐提升至(0.9±0.1)μm和(1.7±0.2)μm,高温导致晶粒组织异常长大,显微硬度显著下降。HPT变形引入的高密度位错和超细晶组织促进扩散焊过程中的原子扩散与迁移,20圈变形扩散焊试样的钨和铜元素扩散深度达到(2.4±0.1)μm和(3.1±0.2)μm,较初始态提升了5倍和2.4倍;钨变形组织在扩散焊后得到有效保留,条带状晶粒有限长大至62μm×25μm,位错密度约为1.46×10^(14 ) m^(-2),较初始态高32.7%;铜合金在高温扩散焊后呈现退火孪晶和等轴晶的粗大混晶组织,高温再结晶使其位错密度回复至初始态。高压扭转变形后扩散焊后钨的显微硬度(HV0.5)和铜铬锆的显微硬度(HV0.1)分别为4596~4635 MPa和608~715 MPa,较初始态扩散焊提升了48%和9%,表明该工艺为制备高性能钨铜复合材料的有效手段。
王雪焦奥飞朱亚辉王明明薛克敏
关键词:钨铜复合材料真空扩散焊显微硬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