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欢孙
- 作品数:22 被引量:37H指数:4
-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历史系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社会学农业科学更多>>
- 近代苏州地区市镇经济研究
- 本文以近代苏州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市镇与清末民国以来江南县以下行政区划的演变关系入手,比较详细地讨论了传统市镇志的叙事空间范围,论证了确定市镇地域范围与乡村的大致边界对于江南市镇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性,并讨论了清末民国以来改划...
- 游欢孙
- 关键词:市镇
- 文献传递
- 天涯何处是“江南”:——评吴滔新著《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
- 2012年
- 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即逐渐占据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并始终处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前沿。明清时代,江南地区为数众多的商业市镇广泛兴起,商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剧,更引起了为数众多的中外学者的注意。某种意义上讲,"江南"不但成为学者们了解唐宋以后中国整体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窗口",也成为他们施展"历史学技艺"的学术舞台。然而,天涯之大,何处才是"江南"?面对这个问题,历史地理学家可能会向我们娓娓叙说秦汉以来"江南空间意涵不断演变的故事①,经济史家则会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经济区域"的"江南"到底应该如何界定②,而在思想文化史家看来,"江南更多的可能并不是一个地理实体,而只是一个文化的"地理意象"③。
- 游欢孙
- 关键词:历史地理学家清代中国社会转型历史发展进程
- 明清至民国宿松地方家族的始迁祖记忆被引量:1
- 2017年
- 明代嘉靖、隆庆之际,"洪武二年奉诏迁松"与"瓦屑坝"的移民传说故事,已经在宿松民间族谱当中先后出现。从康熙县志"洪武二年诏徙江西饶州府属诸民来实宿松"的正式提出,到道光县志援引《明史》太祖本纪、节引康熙县志成说,再到民国县志氏族表中"瓦屑坝"异军突起,宿松地方家族始迁祖记忆结构变迁的背后,是各族始迁祖记忆从口头传颂到文字书写,从民间族谱到官方志书,复由官方志书至民间族谱,最后经由名人文集的刊刻流行,以及康熙以后民间族谱的大量修纂和相互袭引,而逐渐展开的一个文献传播过程。每一个家族始迁祖故事的形成与演变,实际上都是族谱编纂者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之下,面对一个由故老传说、家族文献、民间谱牒、地方志书、文人著述,甚至是国家正史所构成的庞大的"知识系统",最终采取的有选择性地记忆的结果。
- 游欢孙
- 关键词:记忆
- 从景祐宫到振英祠:明清宿松石氏祖先故事的创造与演变被引量:2
- 2019年
- 元末乱世之中,石良招集乡兵,保障淮西宿松一隅。明代天顺元年,石良之孙石淳编修宗谱,借用元末太湖县棠梨山景祐宫碑记文字,建构出始迁祖石兴宗创庙祭祀张巡的故事。清代康熙前期,石颂功主纂县志、主修族谱,进一步将始迁祖石兴宗建构成为宋末淮西抗元的义兵首领,又建构出石良于明初创建振英祠的故事,并最终成功地在县城之中重建了振英祠。从景祐宫到振英祠,石氏祖先与张巡崇拜故事的创造与演变,反映了明代天顺与清代康熙两个时期宿松石氏家族文化精英编修宗谱、拟定世系、建构家族权威的文化创造,以及两个不同时代江淮地方由乱而治的社会发展轨迹。
- 游欢孙
- 祖先记忆与文献传播:“瓦屑坝”三考的来龙去脉被引量:3
- 2013年
- 江西"瓦屑坝"的移民传说,曾广泛流传于明清以后湖北黄州府与安徽安庆府两地。清代康熙以后,在江淮之间的广阔区域内,敬宗收族、寻根问祖成为一时之风尚。以张希良、靖道谟、史珥为代表的湖北、江西两地文化精英,更孜孜于"瓦屑坝"确切地点的考证求索,于是便产生了"瓦屑坝"前后三考这一移民传说的精英文本,并进一步规范和影响了地方宗族关于始迁祖的历史记忆。"瓦屑坝"三考文字的产生与流传,既充分体现了地方士大夫在移民传说由口头传述向文字书写转变当中的文化创造作用,也深刻揭示了移民传说流传背后地方宗族发展的区域历史文化过程。
- 游欢孙
- 从市场到区划:清至民国江南市镇区域变迁——以盛泽镇为例被引量:2
- 2013年
- 江南地区的盛泽自明代嘉靖年间成市以后,市镇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长盛不衰。入清以后,随着吴江县丞的入驻以及各种地方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不断设置,盛泽镇在地方行政运作中的核心作用也日益凸显。经过顺治、乾隆、同治、清末四个关键时期的多次建构,盛泽镇的空间范围得以不断扩张。从雍正分县到民元并县,从太平天国战争到清末地方自治,从清末的"盛泽镇"到民国前期的"盛泽市",再到1929年后的"盛泽区",盛泽镇走过了一条极尽曲折的区域建构与变迁之路。清代至民国盛泽镇区域的形成与变迁,乃是不同时代国家制度、地方行政、区域市场、地理空间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 游欢孙
- 关键词:地方自治行政区划
- 宋代以后葛源镇的大族历史与社会变迁
- 2016年
- 自宋代以后,葛源镇逐渐形成了以周刘杨王四大家族为中心的地方社会权力格局。明清易代、三藩之乱、太平天国时期,葛源地方社会均遭受了严重的战争创伤,但传统社会历史文化的传承机制却一以贯之。宋代以后葛源地方大族的历史,全息地反映了葛源区域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过程。
- 游欢孙
- 关键词:大族
- 明清史研究
- 2023年
-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域外史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纷至沓来,对中国学者的明清史研究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如何在外来的理论与思维当中守正创新,加快构建中国历史学自主的知识体系,成为诸多学者的共识与愿望。学者们普遍意识到,必须依托中国自身的历史文献,从中国历史的经验史实出发,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最终建立起中国史学独立自主的叙事框架和知识体系。回顾研究历程,检讨既有成绩,可以发现许多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明清史研究成果,往往与新材料的利用、新视角的借鉴或新方法(多学科方法)的运用紧密相关。基于此,本文对2020-2022年明清史研究进展的述评,即围绕着新材料、新视角、新方法三个角度展开。
- 游欢孙温海波
- 关键词:中国历史学叙事框架历史文献实证研究
- 评樊树志新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
- 2007年
- 游欢孙
- 关键词:篇章结构方法论
- 地方志叙事“小传统”与明清以来江南市镇的数量增长——兼论1929年与1934年的“商业镇”与“自治镇”被引量:5
- 2009年
- 明清两代常熟、吴江二县商业市镇数量增长的历史过程及其所呈现的巨大反差,不仅与二县面积、自然地理环境、农村经济结构有很大关系,而且还与各自地方志对市镇的界定标准与写作背景息息相关。对于明清江南各县地方志对市镇记载详略简繁的理解,需要透过文献本身与地方志叙事的"小传统"联系起来。1929年与1934年的两次改划地方自治区域,对原先商业意义上的市镇作了一个自治区划上的界定。1929年的"自治镇"指的是100户以上的有集市之处,1934年的"自治镇"则是指500-1000户的有集市之处。在地方自治的制度背景下,1929年与1934年一些商业大镇被分划为若干个自治区域单位意义上的"自治镇",是基层自治区域划分的需要,与商业意义上的市镇的界定标准无关。
- 游欢孙
- 关键词: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