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健
- 作品数:96 被引量:306H指数:7
- 供职机构:安徽省立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 马钱子碱对一氧化氮诱导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53
- 2003年
- 目的:观察中药马钱子碱对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在体外诱导的兔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取体外培养的新西兰兔软骨细胞,分别加入硝普钠(SNP)培养12,24,48h,用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软骨细胞凋亡的变化,并以不同剂量马钱子碱加入NO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体系培养24h,采用annexinV/PI方法检测凋亡情况。结果:在体外培养兔软骨细胞加入硝普钠24h,流式细胞仪检测早期凋亡率为(38.7±6.5)%。空白对照组为(2.4±1.4)%(t=10.90,P<0.01),透射电镜可见典型软骨细胞早期凋亡形态改变,并有一定时间依赖性,加入不同剂量马钱子碱,其凋亡率明显下降,并以高剂量最为显著为(2.9±1.1)%。马钱子碱高剂量组加入硝普钠后与正常软骨细胞组比较,二者凋亡率无显著差异性(t=0.51,P>0.05)。结论:硝普钠在体外能诱导软骨细胞凋亡,马钱子碱能明显降低NO诱导的软骨细胞早期凋亡,提示马钱子碱能有效治疗骨关节炎,可能与抑制软骨细胞早期凋亡有关。
- 张梅李平陈朝晖汪健翟志敏
- 关键词:软骨细胞细胞凋亡一氧化氮马钱子碱
- 人脐血部分体外扩增与第三者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NOD/SCID鼠早期造血重建的研究
- <正>目的由于单份脐血所含造血干/祖细胞数量较低又较原始从而导致CBT后造血及免疫重建延迟,移植失败和移植相关死亡率高。脐血移植受限于体重小于30kg以下的儿童患者。本研究旨在通过NOD/SCID鼠移植模型,探讨人脐血部...
- 刘会兰倪世良翟志敏汪健李庆徐静玮耿良权孙自敏
- 文献传递
- 流式细胞术和RT-PCR检测APL完全缓解患者微小残留病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评价利用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两种方法检测同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完全缓解(CR)患者微小残留病变(MRD)的一致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8例确诊为APL-CR 1~5年的患者为对象,分别利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FCM)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或骨髓中的MRD,平均跟踪随访36个月(15个月~70个月),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结果的一致性,并对其在评估CR患者预后中的价值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两种方法检测28例APL-CR患者,获相同结果的共22例,其中双阳性者17例(60.7%),双阴性者5例(17.9%),Kappa值为0.478,另有6例检测结果不一致(21.2%),其中4例RT-PCR检测阳性者FCM检测为阴性,2例RT-PCR检测阴性者FCM检测为可疑阳性.随访发现MRD双阳性组有2例临床证实复发,复发率为11.8%(2/17),而MRD单阳性组(6例)和MRD双阴性组(5例)无1例复发.结论检测APL-CR患者MRD,FCM和RT-PCR两种方法之间有较高的一致性.MRD双阴性和单阴性组预后好,无复发;而MRD双阳性组复发率显著高于前两组,但特异性较低.按传统标准已达CR的患者,用先进的分子学方法仍可测出MRD为阳性,提示临床必须高度警惕,避免复发.
- 武超翟志敏徐修才汪健李庆邬志伟徐静玮
- 关键词:微小残留病流式细胞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 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复合移植的成骨研究被引量:20
- 2002年
- 目的 观察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体内复合移植的成骨能力 ,以寻求理想的MSCs载体。方法 将 1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A、B两组 ,从自体骨髓中分离出MSCs,体外培养并扩增后分别与相同大小的小牛脱钙骨 (DBCB)、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 (CPC)复合移植于两组大白兔左侧骶棘肌中 ,同时右侧骶棘肌分别植入相同大小的DBCB、CPC作空白对照 ;16周后取出标本 ,观察成骨情况并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A组 5例 :MSCs+DBCB侧均发现有新骨组织形成 ,单纯DBCB侧3例被完全吸收、降解 ,2例大部分吸收、降解 ;B组 5例 :MSCs +CPC侧和单纯CPC侧均未见骨组织形成 ,植入物也无明显吸收。结论 自体骨髓MSCs在适合载体负载下可在体内自动分化成骨 ,DBCB是MSCs的良好载体之一。
- 张文志孔荣方诗元朱六龙童元汪健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骨再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体移植
- (16;21)(p11;q22)易位的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被引量:4
- 2002年
- 对白血病细胞染色体研究表明 ,一些特异的细胞遗传学改变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亚型有很大的相关性。T(16 ;2 1)易位是非常罕见的 ,可能与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一类很独特的白血病亚型有关的易位 ,易位发生在 2 1号染色体的长臂和 16号染色体的短臂 ,与此易位相关的是 2 1号染色体的ERG基因和 16号染色体的TLS/FUS基因 ,当发生易位时形成TLS/FUS -ERG融合基因并产生相应的转录本。迄今为止国外仅报道 39例t(16 ;2 1) ,(p11;q2 2 )患者 ,我们发现 1例小儿有此类染色体易位 ,其染色体该型为 4 6 ,xx ,t(16 ;2 1) ,(p11;q2 2 ) / 47,xx ,+ 8,t(16 ;2 1) (p11;q2 2 ) ,TLS/FUS
- 汪健孙自敏沈雪英
- 关键词: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染色体
- 10例血友病A患者的FⅧ因子基因内含子22倒位分析被引量:1
- 1996年
- 10例血友病A患者的FⅧ因子基因内含子22倒位分析吴竞生,陈云弟,王寅文,陈美珏,王祖贻,潘理明,汪健,丁浩血友病A(HA)是凝血因于Ⅷ(FⅧ)基因缺陷所致的X-连锁隐性出血性遗传病。FⅧ因子基因突变类型众多,1993年发现约一半重型HA是由FⅧ基因...
- 吴竞生陈云弟王寅文陈美珏王祖贻潘理明汪健丁浩
- 关键词:血友病内含子倒位
- 体外共培养双份脐血CD34^+细胞对各自归巢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 2008年
- 本研究探讨脐血CD34+细胞体外混合培养对彼此归巢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从正常人骨髓中分离扩增间充质干细胞,富集传代,加速器照射(12Gy)后作为滋养层细胞,将免疫磁珠分选纯化的两份脐血CD34+细胞混合接种到其表面(其中1份CD34+细胞用CFSE标记),观察各自归巢相关分子(黏附分子)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脐血CD34+细胞分选富集的纯度为(98.25±0.93)%,实验组在共培养6天后,两份脐血CD34+细胞的比例分别降为(60.4±6.32)%和(60.2±5.12)%,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各份CD34+细胞的CD44,CD62L,CD184以及CD26的阳性率较培养前均无显著变化。而CD162表达显著下降。CD54在培养3天后有所上升,但培养6天后下降至培养前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将两份脐血的CD34+细胞体外混合培养对彼此归巢相关分子并无明显影响。
- 姚雯汪健孙自敏刘会兰耿良权王兴兵
- 关键词:脐血CD34^+细胞体外共培养归巢
- TLR2和TLR4激动剂对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被引量:4
- 2014年
- 本研究探讨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s 2,TLR2)和TLR4激动剂对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SC表面TLR2和TLR4的表达情况,应用趋化实验和黏附实验观察PAM3CSK4(TLR2激动剂)和LPS(TLR4激动剂)对人骨髓来源的MSC的趋化活性和黏附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骨髓来源的MSC表面表达TLR2(24.5±3.2)%和TLR4(91.3±5.2)%。与对照组相比,PAM3CSK4可明显抑制SDF-1诱导的MSC的趋化作用,并增强MSC的黏附作用;而LPS对MSC的趋化和黏附能力均无明显影响。进一步研究显示,PAM3CSK4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MSC的自发迁移作用,但对MSC表面CXCR4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TLR2的活化可显著抑制MSC的迁移能力,这可能与其抑制MSC的自发迁移和增强MSC的黏附作用具有一定的关系。
- 颜宗海王兴兵汪健李来玲朱云霞
- 关键词:MSC
- 促进脐血造血干细胞应用于成人移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2年
- 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UCBT)因来源丰富、HLA相合程度要求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低等优点,已成为重要的造血于细胞来源,但由于单份脐带血(UCB)细胞有限,应用于成人移植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促进脐血造血干细胞应用于成人移植需从通过改良收集和冷冻复苏、体外扩增、双份UCB移植的方法,从而增加UCB造血干细胞数,弥补干细胞自身缺陷,添加辅助细胞提高干细胞植入效率。
- 汪健孙自敏
- 关键词: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扩增间充质干细胞
- VEGF与肿瘤的相关性及其对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诱导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肿瘤患者的表达水平及与愈后的相关性,并探讨VEGF对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诱导作用。方法用ELISA法检测初发及愈后出院的肿瘤患者血清VEGF含量;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经贴壁法获取MSCs,体外经高浓度VEGF诱导分化,通过流式分析表面分子CD34、CD31和vWF以及体外成血管实验对分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初发患者与正常对照相比高水平表达VEGF(P<0.01),而愈后明显降低(P<0.01)。MSCs经VEGF诱导后呈现“纤维细胞”样长梭形,内皮系表面分子CD34、CD31、vWF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可形成“血管管腔样”结构。结论VEGF与肿瘤的发生及其愈后有明显的相关性,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诱导MSCs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
- 晏开力翟志敏汪健李庆邬志伟徐修才徐静玮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血管内皮细胞